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伽利略与北斗分飞

伽利略与北斗分飞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6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3月中旬,来自中国和欧洲航天部门的官员们行色匆匆,赶赴德国慕尼黑,就争执了半年的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第二轮谈判。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二号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

会谈最终毫无进展,等待下一轮谈判。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则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关于这场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开始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欧优势互补 反对单极世界

2003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美国执意执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人感受到了“单极世界”引起的潜在危险。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他的呼声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欧盟2002年就已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导航卫星残缺不全,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根本不具备与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按设计,“伽利略”将一共由30颗“中轨道”和“静轨道”导航卫星覆盖全球,其定位精度超过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也优于GPS。为了打破GPS的垄断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拟使用的频率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人坐立不安。

早在几年前,中国在区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上已有长足发展,2000年相继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的导航实验卫星,2003年4月又发射了第三颗“静轨道”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区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

当时的“北斗”系统尚属实验开发阶段,其技术参数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北斗”一号只属于区域性,其商用价值并不高。在这样背景下,欧洲人主动“邀请”中方加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方欣然受之,双方一拍即合。

欧洲把中国纳入,不仅使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赚足了政治资本,也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给“伽利略”进入中国诱人的市场打下了基础。2003年底,在中方实际完成了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之后,中欧草签合作协议。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的款项很快就打到欧方账户上。

中国与欧盟合作,既有战略利益也有实际的好处。有人评论,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实质上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欧洲对华武器禁运,也相当于废弃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国家的欧美武器贸易条例(ITAR),为最终从法律层面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撕开了一个口子。由于卫星导航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美国甚至扬言,美国如感觉受到威胁,则有权击毁“伽利略”卫星。

转折期(2005年-2007年)欧洲政治转向 联美排挤中国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伽利略与北斗分飞】相关文章: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概况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情况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

澳大利亚的历史沿革

珠峰仍在不断增高

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心境与课堂教学质量

三大宗教在东南亚的分布

上海环保与发展同步

如何在魔鬼时刻获得成功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