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毕节实验区

毕节实验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毕节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这个贵州省最贫穷的地区开始了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探索。

  •     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20年农民人均增收2232元;人均粮食增产193公斤;基本农田人均增加0.14亩;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明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农田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初步测算,保水、保土、保肥等生态功能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是总投资的近8倍。

      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带来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的变化

      “北京来的教授不但给我们引进了莱茵种鹅,还改变了我们的村民。”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党支部书记张建介绍说,民盟中央派来的教授帮助村民们成立养鹅协会,统一对外议价,建立外销渠道。

      试验区从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受到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关注。试验区成立至今,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安排203批1929人次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到试验区指导帮助工作,争取和引进智力支边项目400多个,项目资金接近3亿元,引资、捐资逾亿元,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次,联系输出农村富余劳力上万人次,帮助吁请并得到切实支持的重大项目十余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

       

  •    人口控制是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之一

       人口控制是试验区的三大主题之一。从金沙县开始,试验区建立起一套“生不增、死不减、娶不增、嫁不减”的“人地挂钩”制度,激励少生优生,约束超生,20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9%。下降到7.8%。,初步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环境压力。

      大方县对江村372家农户80%都加入了村里的蔬菜协会。协会下设4个组,专门负责引进良种、试种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市场营销。不但村里的1200多亩土地全种了蔬菜,他们的产业还覆盖了周边5个村上万亩土地。村里人均收入也由15年前的不到300元,提高到了去年的3600元。

      像对江村这样的村寨目前在毕节尚不是多数,然而,它们的今天却是更多村寨正在努力实现的明天。

  •    各县根据实际,建立不同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试验小区

       各县根据实际,建立不同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试验小区。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目标,在一个流域、一个灌区、一个坝子设定项目试验区,集中人、财、物连续投入数年,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项目区内共改造中低产田土1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5.6万亩,粮食亩产提高80公斤以上。

      为了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毕节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引资实行合股经营、引进能人投资经营、干部职工领办、部门扶持、引种栽培、项目整合示范种植等6种模式注入新活力。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打破了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单一模式,初步形成了国家、个人、企业多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格局。毕节实验区2

  •    智力帮扶为试验区科学发展提供了长久支撑

       智力帮扶为试验区科学发展提供了长久支撑。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快发展。到2006年,全区均实现了“普九”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包括女童入学率均在99%以上,高中入学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应对市场需要的各类职业学校蓬勃发展,24所职业学校中有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6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近100%,同时学校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多人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00多万人次。

       

  •    毕节实验区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目标

      1、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18.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2、财政总收入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

      3、社会消费位生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

      4、单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

      5、粮食总产量增长2%左右,收购烤烟185万担,肉类总产量增长8%以上。

      6、减少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

      劳务输出13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4050”人员再就业500人。

      7、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防治石漠化面积7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

      8、出生率控制在14.81%。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0%。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2.5%以上。

      9、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10、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控制在310起以内、下降5%,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亿元GDP死亡率控制在1.4以内、下降17%,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下降8%。信息来自:贵州省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    毕节实验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招商推介会

      日程安排

      日期时间内容地点

      5月28日上午9:00一、开幕式

      l、行署副专员李秀珍主持,介绍到场嘉宾;

      2、地委书记刘晓凯宣布推介会正式开幕;

      3、行署专员秦如培讲话;

      4、省建设厅领导讲话;

      5、剪彩仪式;

      6、主持人宣布开幕式结束。贵阳市嘉华酒店二十楼多功能厅

      上午9:30—11:30二、参观展厅,推介活动、项目洽谈。

      贵阳市嘉华酒店四楼会展中心

      中午12-00三、招待酒会:

      l、行署副专员李秀珍主持;

      2、行署专员秦如培致祝酒辞。贵阳市嘉华酒店三楼宴会厅

      5月28日下午(省外客商参加)

      五、招商活动、项目推介继续进行;

      六、项目实地考察报名。贵阳市嘉华酒店四楼会展中心四楼商务洽谈室

      5月29日全天推介活动继续进行(欢迎省房协会议代表参加)。贵阳市嘉华酒店

  •    贵州毕节试验区——20年探索科学发展路

      毕节20年前因一场特殊的试验被人们关注——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使这个地区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困境,能否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后,这个贵州省最贫穷的地区开始了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积极探索。

      20年过去了,探索与试验的结果如何?眼前的一组数字令人欣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近70%,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6%,经济总量增长近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11倍,贫困人口从总人口的60%减少到5%。

       毕节实验区1

  •    集中投入、滚动发展、区域治理,开发式扶贫培育造血功能

      黔西县太来乡芭蕉村70岁的老汉何荣华去年养猪发了财,今年建了新房,眼下即将出售的鸡群估计会带来上万元的纯收入。何老汉的致富,得益于当地开展的“开发扶贫、滚动发展”帮扶模式。

      太来乡是贵州省重点一类贫困乡,芭蕉村又是乡里的重点贫困村。两年前,县畜牧局资助何老汉2500元钱、17头猪崽,与何老汉签订协议,猪繁殖后给畜牧局8头猪崽,其余全归何老汉。何老汉一年后卖了11头肥猪赚了上万元。畜牧局把这8头猪崽给了别的贫困户用于滚动发展。两年里,畜牧局用这个办法帮助村里50多个贫困户饲养生猪,最多一户发展到饲养生猪20多头。芭蕉村现在全村人均收入由20年前的不到200元增加到2800多元。

       

  •   图片来源

      http://www.baidu.com/s?wd=%B1%CF%BD%DA%CA%B5%D1%E9%C7%F8tn=index88_pgbar

  •   指导思想的 转变

      多种生态工程兼以基本农田改造,人与环境开始向基本和谐转变

      在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土地铺展在落差高达400多米的陡坡上。从河畔到山顶,蜿蜒上升的路两旁是一片片种满雪梨、夏橙、脐橙的果园。成熟的果子已挂满枝头,微风掠过,飘来清香。

      “你看我们这里都是红沙土,以前大雨一来就要冲掉一层。赤水河就是这样得名的。”村民赵勇告诉我们,他家7亩地,以前种包谷、地瓜,饭都吃不饱。20年前他家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试种夏橙、椪柑,现在一年的水果收入超过3万元。

      “种果树,帮民富;保青山,留后路。”镇党委书记肖玉明介绍说,镇党委坚持这条路子走了20年,村民们正在享受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带来的好处。

       

  •   指导思想的 转变

      多种生态工程兼以基本农田改造,人与环境开始向基本和谐转变

      在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毕节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土地铺展在落差高达400多米的陡坡上。从河畔到山顶,蜿蜒上升的路两旁是一片片种满雪梨、夏橙、脐橙的果园。成熟的果子已挂满枝头,微风掠过,飘来清香。

      “你看我们这里都是红沙土,以前大雨一来就要冲掉一层。赤水河就是这样得名的。”村民赵勇告诉我们,他家7亩地,以前种包谷、地瓜,饭都吃不饱。20年前他家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试种夏橙、椪柑,现在一年的水果收入超过3万元。

      “种果树,帮民富;保青山,留后路。”镇党委书记肖玉明介绍说,镇党委坚持这条路子走了20年,村民们正在享受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带来的好处。

       

  •   相关链接

      贵州省贵阳市 贵州省遵义市

  •   编后

      毕节人20年的试验,就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20年来,这个曾长期陷入“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怪圈,曾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坚持改革试验不停步,探索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毕节试验区坚持把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把生态治理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之上,从而扎实地走向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很多好经验。毕节的成功还在于,坚持20年的苦干实干,其中也得益于各民主党派中央持续的智力帮扶。

      毕节试验区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