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莲沱组

莲沱组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莲沱组,是以组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刘鸿允、沙庆安于1963年命名。是一套含凝灰质成分较多的粗碎屑岩组。

  •   命名:

      刘鸿允、沙庆安1963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县莲沱镇。

  •   备考:

      编撰者:邢裕盛

      作者1:刘鸿允

      年份1:1963

      作者2:沙庆安

      年份2:1963

      作者3:赵自强

      年份3:1978

      系名:新元古界

  •   沿革:

      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建“南沱组”,将其下部的砂岩称为“南沱粗砂岩”。1963年刘鸿允、沙庆安将李四光等之“南沱粗砂岩”改称“莲沱群”。1978年赵自强等(湖北省地质局三峡地层研究组,1978年易名为“莲沱组”,沿用至今。

  •   特征:

      为一套含凝灰质成分较多的粗碎屑岩组。底部有厚1.5m 的肉红色、灰绿色砂砾岩,不整合于黄陵花岗岩或崆岭群之上,顶部以一层厚约2m的浅灰绿色及暗紫色凝灰质岩屑砂岩与上覆南沱组底部的黄绿色块状冰碛泥砂质砾岩假整合接触。下部为紫红、灰绿色粗-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及灰白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岩屑砂岩。交错层发育,厚50—260m。产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sp., 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 T. Minutum 以及Taeniatum sp., Laminarites sp. 等。莲沱组为以河流相为主的陆相沉积。形成于晋宁运动之后的古侵蚀面上。各地厚度不同。张惠民等(1982)测得莲沱组形成时的地理位置平均为古纬度25 。康普斯顿(W. Compston)用离子探针方法测得该组中上部层凝灰岩锆石年龄为(748±12)Ma (赵自强等,1985)。该组分布于川、鄂地区。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