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2017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复习提纲

2017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复习提纲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6-11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知识大全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

影响: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第二章

第一节荒漠化

一、荒漠化:

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

二、盐碱化成因:

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

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4、过量使用化肥;

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三、治理盐碱化:

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

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1、 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 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x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

2、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

3、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

4、 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 冬季断流;

5、 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

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

七、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

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

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

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

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

二、热带雨林

1、 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

2、 雨林全球环境效应 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

3、 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 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 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

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六、湿地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七、湿地破坏的影响:

气候变干,温差变大;水土流失;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频发,调蓄能力减弱;

八、沼泽的成因:

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冻土广泛发育,下渗弱,排水不畅;凌汛现象,排水不畅;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九、保护湿地的措施:

禁止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退耕还湖、还沼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水质等。

第三章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沼气); 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

2、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 其他为新能源;

3、清洁能源:天然气、水能和新能源;

二、晋煤开采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大同煤田为动力煤,河东煤田主焦煤;开采条件好,煤层厚埋藏浅,露天煤矿;2、市场广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铁路-海运; 三条重要铁路线:大秦线(大同—秦皇岛);神黄线(神木—黄桦港);焦日线(焦作—日照港);

三、我国能源供求面临五大挑战:

1、人均资源少;

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经济落后;

3、单位产值能耗高-技术落后;

4、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四、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加工转换,一建坑口电站,二发展炼焦业,输出焦炭;

五、输煤与输电利弊对比:

输煤优点:本地大气污染较轻;水资源消耗少;缺点: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运输压力大; 输电优点: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交通压力小;缺点:本地环境污染严重;水消耗大,加剧水资源短缺;

六、煤炭的综合利用:

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主);解决: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七、山西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

影响:(1)生态破坏:破坏了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水量、运动状况受到影响;(2)环境污染:煤矸石、煤泥处理不当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占用耕地;煤的洗选、煤矸石自燃、燃煤发电、炼焦等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措施:(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2)调整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和旅游业等;(3)“三废”的治理:煤矸石、煤泥充分利用,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对工业废水进行沉淀净化;(4)生态恢复:充填矿坑和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植被再造等。

八、分析山西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原因:(1)地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再加上太行山对东南季风的阻挡,降水较少;(2)人口增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水量大;(3)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水污染严重。

解决措施:(1)开源:引黄入晋;(2)节流:提高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河流对聚落形成影响:

1、水源丰富,提供生活生产用水;

2、河流沿岸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3、便利的水运交通;

4、利于农业生产,利于聚落的形成;

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田纳西河水系特征: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汇入俄亥俄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程较长;流域面积大、;流向自东向西;支流众多;

2、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春降水多,夏秋降水少; (3)水系水文: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4)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铜等; 三、流域综合开发:流域开发核心----河流梯级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灌溉、养殖;

四、阿斯旺大坝利弊

(1)利:灌溉、防洪、发电、养殖、通航、旅游;

(2)弊:1、下游水量少泥沙减少,河流沿岸土地肥力下降;2、河流入海口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3、下游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三角洲面积减少,海岸线受海水侵后退,土地盐碱化加重;

五、总结流域开发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及产生的影响。

(1)毁林开荒、过度开垦、滥采乱挖矿产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2)高强度或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退化,农业衰落;(3)沿岸农业、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河流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4)无节制引水灌溉导致径流减少,河流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灌溉还导致干旱地土壤次生盐渍化。

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一、东北地区农业区位条件

(一)自然区位条件:1、气候:利-雨热同期,冬季低温,病虫害少,利于土壤保温保水,利于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期长,利于作物有机物形成;不利-热量不足,水旱灾害,低温冷害,生长期短,一年一熟;2、土壤:黑土、黑钙土;3、地形:地形多样,山地、高原、平原,利于农、林、牧多种经营;4、水源充足,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二)社会、经济条件:1、工业基础好,农牧兴工,工促农牧;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3、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

二、东北的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松嫩平原-北小麦南玉米;辽河平原-水稻;

2、林业和特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3、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商品谷物农业

1、分析东北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及其特点。 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较好,雨热同期,有大面积开阔平坦的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2)地广人稀,有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余粮多;(3)宜农荒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充足;(4)交通运输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2、总结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强化人工草场,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3、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技术水平高;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

一、珠三角工业化优势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工业比重

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改革开放前沿:

3、良好的区位: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低廉;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珠三角工业化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力丰富廉价;改革开放政策明显;工业基础薄弱,外商投资规模较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慢;

第二阶段:劳动力和政策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增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快;

三、五大城市化模式: 1、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发引进外资;2、浙江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轻工业为主;3、苏南模式:以上海为核心大城市扩散;4、东北模式:建立森林、矿产资源上重工业;5、德宏模式:云南边境的境外贸易为主;

四、珠三角面临的问题与政策

(一)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问题: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与人才处于劣势;南岭阻隔,国内经济腹地狭小;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而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间缺少分工与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出现城中村现象;城市布局“遍地开花、分散发展”;3、生态环境问题:三废污染;噪声污染;耕地锐减,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二)解决:1、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城市间相互分工与合作;3、 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西气东输 一线工程:x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长江三角洲)上海 二线工程:x疆霍尔果斯口岸-(珠江三角洲)广州 二线接通境外气源(中哈石油管道)

(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东部能源资源少,需求量大;西部能源资源丰富,需求量小;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比较大;3、油气资源的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西部大开发;

(二)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x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地区(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高原气区);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2、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3、改善沿线城市环境质量;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1)对西部影响:1、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利于基础设施建设;3、增加就业机会;4、带动相关产业发展;5、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利于生态环境恢复;

(2)对东部影响:1、缓解了能源紧张;2、优化东部能源结构;

【2017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旅游活动与环境知识点

201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 日界线及晨昏线的判断

高考地理地方时、区时专题复习

2011年高考地理复习:地球运动专题

高中地理环境:火山知识

高中地理难点:城市的结构及形成

高中地理难点: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高中地理难点章节的复习方法

高中地理难点分析 太阳所在的方向问题讨论

高考地理等值线图的判读

最新地理学习基础
热门地理学习基础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基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