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第四版块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第四版块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3-03 发表|教学分类:方法详解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第四版 选做题答题规范

一、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经济意义——增加收入;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扩大就业。

2.文化意义——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保护传统文化。

3.社会意义——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质量;扩大开放与对外交流;促进区域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4.环境意义——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古迹;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二、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1.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破坏传统文化;损毁文物古迹;扰乱社会秩序。

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景区的规划管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防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限定合理的游客数量;保护发扬传统文化。

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保护和建设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的法制法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突出旅游特色;完善交通,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四、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多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分布上的多样性)

(2)非凡性(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价值非凡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3)可创造性(主要是人文景观)

(4)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有在适度的开发和保护条件下才能实现)

五、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包括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丰富、多样、非凡、独特,具备较高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评价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看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评价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主要看本区旅游资源与区外资源的雷同程度,即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地理位置与交通(优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3.客源市场(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相关)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与空间大小、生态的稳定性相关)

六、旅游资源的价值

1.美学价值——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2.科学价值——典型的地貌、水文、生物、建筑、民俗、墓葬、壁画等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七、旅游活动设计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

(2)应该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出行费用等。

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1)符合自身特点 (2)选择最佳路径 (3)景观丰富多样 (4)注意劳逸结合 (5)追求最佳效果

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答题技巧:(1)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2)参考典型案例;(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

一、气象灾害:

1.干旱

(1)春旱——华北地区(3-4月);

成因:①气温回升快、风多风大,蒸发旺盛 ②雨带停留在华南沿海 ③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2)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

成因:副高控制,降水少;太阳高度大,晴天多,蒸发旺盛;农事忙,需水量大;

(3)秋冬旱——华南沿海、西南地区;

成因:降水少(内陆干燥、东北风) ;蒸发旺盛(气温较高);农事活动早。

主要的抗旱措施有: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完善水利设施,营造防护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

(4)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原因?

①季风的的早晚、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不稳定,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东部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经济发达,旱灾损失大。

2. 台风(主要7-11月):

世界分布: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飓风)、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

中国分布:台湾、福建、广东、海南、浙江、广西

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有利影响:削减暑热,缓减伏旱。

防御:检测、预报、应急预案、沿海防护林、海堤工程等

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3. 寒潮(深秋到初春):

中国分布:除青藏高原(海拔高)、滇南谷底(纬度地形→高山阻挡)的大部地区;

危害:剧烈降温、大风、雨雪、暴雨、沙尘暴 ;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秋春季冻雨、霜冻

有利影响: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

地区气温骤降。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4. 沙尘暴(冬春季节):

沙尘暴产生需要哪三个基本条件? 大风、地面的沙尘物质、植被覆盖率低。

沙尘暴的好处是:①提供凝结核,利于成云致雨;②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③凝结核呈碱性,缓解酸雨现象;④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临近冬季风源地,风日多、风力大;处在冬季风的通道上;降水少,覆盖率低,土壤疏松干燥;北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

5.洪涝:

分布:中低纬江河中下游地区

形成条件:①.洪水:气候(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台风);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水系(河道弯曲,流域广,支流多,'地上河',入海河道数目少)

②涝渍:强降水;地势低平;排水系统不完善

措施:工程措施:加固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建立分洪、蓄洪区;裁弯取直;

生物措施:流域内的植被保护,涵养水源。

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机制;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退田还湖

我国洪水类型、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对比:

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由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气温升高影响形成西北和东北山区。4—5月融雪洪水 7~8月冰川融水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黄河松花江部分河段。秋末春初

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围湖造田,毁林)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在河流下游低洼地集中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分布上东少西多,灾情分布特点是东重西轻。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2.滑坡、泥石流

形成条件:降雨集中,快速融冰、坡度大、岩层破裂、植被覆盖差(与水土流失相同)

危害:滑坡泥石流→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农田、道路;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加剧洪水威胁;造成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开展植树造林。④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⑤参加防灾保险; ⑥有针对性的措施,救援与救助;自救与互救。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诱发滑坡和泥石

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原因:开垦、开矿等,导致植被破坏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人们的防范意识、措施不到位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3)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原因: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强度过大——生态破坏。

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

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2.产生的原因——供给减少,需求增多。

3.解决措施:促进更新与循环;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2.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1)制约经济发展(2)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损害生态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4)引发国际冲突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和艺园作物);工矿、交通建设占用;城市化占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

2.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切实保护耕地总量,守住耕

地红线(18亿亩);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改造中低产田;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

(三)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生态环境脆弱;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挖、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人工管理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变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森林资源及的保护

1.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2.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 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③商业性采伐 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 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 ⑥战争,

3.森林火灾森林破坏的后果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 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 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⑥提高人们的环保境意识。

(五)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水量,防洪防旱;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被誉

为'地球之肾。

2.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

河流泛滥);

3.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 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④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向,导致水量减少

4.保护湿地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

成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灾难,例如气候变化、重大灾害造成的生态问题;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造成某一类要素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保护措施:一是预防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治理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3.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坡度陡峻 ②土层浅薄 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④人地矛盾突出

(3)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 ②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 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 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 ③人地矛盾突出

(4)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农垦 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⑥人地矛盾突出

(5)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

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形成原因: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或降解能力

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

措施:①控制、减少污染排放量,例如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等;②处理污染物,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③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使其资源化。

(二)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防治

1.水体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危害—①

水污染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④制约工业的发展 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⑥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⑦水质变坏 ⑧湖泊变沼泽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②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③农村生产中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2)赤潮问题

自然原因:①气温较高;②风和日丽;③海水流动缓慢;④较为封闭的海湾。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危害: 藻类异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防御赤潮灾害措施:

非工程措施:①严格执法,控制污水入海量;②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工程措施:建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2.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气象条件: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 ②燃煤 ③机动车尾气 ④建筑工地扬尘

(2)大气污染物治理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⑥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等。

3.酸雨:

(1)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

(2)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②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3)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三)、固体废弃物

(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危害:(1)大气(2)污染水体 (3)污染土壤(4)占用耕地(5)影响环境卫生(6)危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1)固体废物减量化 (2)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①物质回收利用 ②物质转换利用3.能量转换利用 ③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规范指津】

1.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1)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那种类型(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2)第二:分析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一般说来,要着重分析认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视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第三,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一般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去进行分析;

(4)第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要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分析

1.             行政和法律措施:包括制定环保法律,加强行政管理,严格执法。

2.             经济手段:包括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3.             技术手段:加大对环保的技术投入。

4.             公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5.             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原因找措施是寻求措施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不同的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第四版块】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地方时、区时专题复习

高考地理的模糊法巧夺分

高考地理容易失分的六种原因

高考地理试卷结构透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串讲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2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4

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考点 太阳直射点

2009年高考地理600个知识点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