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2014年高考复习: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

2014年高考复习: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3-25 发表|教学分类:方法详解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摘要】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要考好高考,就一定要知道高考要考些什么。查字典地理网高考频道的编辑就为您准备了2014年高考复习: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4个考核目标,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相应的,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则是能够提炼试题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会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在论证中能够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可以这样说,这些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在高考非选择题的简答题中更能集中体现出来。近几年来,文科综合高考试题综合题出现了由填空型综合题向简答型综合题转变的趋势。而对于简答型综合题,因为答案文字较多,且需要语言的组织,很多学生在此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得分情况很不理想。03年实施地理新课程,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简答题达到21分的分值,04年、05年达到了48分和49分的比例,08年非选择题部分全部采用简答题,更是达到了56分的分值。而高考地理简答题具有综性强、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学生作答有较大难度,简答题得分率一直偏低,如08年高考,非选择题56分的分值布局在5个简答题,分值分别是12、8、16、12、8,各题的平均分为2.73、5.78、3.84、3.9、3.86。56分的简答题,总平均分为20.11。学生简答题的误答,成为不少文科学生提高成绩的一大障碍。

一、简答型综合题的答题步骤

1、准确审题充分获取有用信息

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1)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2)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200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2题的正确率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到两幅图纵坐标的刻度并不同。

(3)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

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看准的,而试题往往并不明确,而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2、精巧构思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

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3、编制答案注重文字的锤炼、组织

考试时做到了以上两点,并不代表该题的考分就十拿九稳了。有很多考生既充分地获取了解题的有用信息,也成功地使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与试题进行了对接,但得分情况仍然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有很多是由于缺少科学、逻辑、全面地答案表述。在表述时,颠三倒四,词不达意,乃至丢分。我们要求高考地理答案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析;二是要准确地使用地理语言进行表达。

要回答好地理简答题,除了遵循以上步骤外,根据目前高考试卷的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简答题尽量少而精,不要重复啰嗦。但如果没有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简答题的评分标准,这时少答不如多答,把把握性大的知识点放在前面,把握性不大的知识点放在后面。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要尽量做到具体详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适当地模糊,如2004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如问苏门答腊岛为何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你可模糊解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这样会自露马脚,影响得分值。

三是条理清楚的技巧。在很多地理简答题中,凡出现问什么什么的原因什么什么优势什么什么问题的分析等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基本上很稳定,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回答,自然方面有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等,社会经济方面有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等,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千万不要自始至终只有一个段落,让评卷老师看不清你到底答了几点,这样很容易造成有些要点你答到了却得不到分。

四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如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这类问题其实只要想一想我们在高一地理学习传统工业区中的鲁尔区时,就分析了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这时只要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二、掌握一些简答题基本答题模式

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方式,以下三种类型最为常见,它们分别是成因类的、区位类的、比较异同类的。掌握这三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对于提高地理成绩是很有帮助的。答题模式就是一种套路。掌握一定的套路,按此出招,既注重了答题的规范性,又增加了答题的准确性。

(一)、常见的成因类问题答题模式

1、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产生原因(华北地区):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建设后,地下水位抬高)

●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建筑工地管理不善(不是主要的,对扬沙有作用,对沙尘暴影响不大)等。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坡度较大;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坡面岩石破碎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另外,常见的还有气候方面的原因,包括气候的成因和气候特征的成因,这些内容在学习气候时已经详细讲述,这里就不在多说。

(二)、常见的区位类问题答题模式

●旅游区位: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交通区位

(1)铁路区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战略因素;科技因素等

A、合理布局交通网

B、经济意义: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C、政治意义: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脱贫速度;有利于社会稳定。

(2)港口区位

A、自然区位:地理位置,建港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陆上交通;城市依托;

C、不利因素:如泥沙淤积等。

(3)国际机场区位

A、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B、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C、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D、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E、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F、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G、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三)、比较类问题答题模式

比较类问题所比较内容非常繁杂,就不能象前面那样去列举了。但是,可以给出一个答题的基本框架。

以比较A、B异同为例,如下:

答:相同点:(找出A与B相同内容一起叙述)

不同点:A

B (A和B分别叙述)

总之,答案的思维要严密而流畅,答案的表述要有条理而科学,答案的书写要整洁而清晰。

三、简答题作答误区透视

简答题作答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图所示的几种表现类型:

注记:

以偏概全型 张冠李戴型 陈词滥调型 主观臆断型 条理不清型

(一)以偏概全型

对于简答题,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辩证、全面的作答,往往在某一点上,答的是比较完整的,分析也比较透彻,但是也只能得到这一点的成绩,而其它方面他得不到。比如区位评价类的简答题试评价渭河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除个别学生从有利不利两方面进行评价外,其他普遍都只评价了有利的方面,而且有利的方面评价也是不全面。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原因分析类的简答题中,这种类型的简答题几乎每年的高考卷中都有出现,应当引起注意。学生对简答题以偏概全的作答,显露了学生作答时的知识薄弱性和思维片面性,更主要的,显示出学生在作答前的审题环节存在问题,因为不熟悉简答题的基本类型而导致的不清楚作答的基本方向,回答问题时从而显出随意性,想到哪点写哪点,甚至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点题一处。

(二)张冠李戴型

新课标强调考查素质和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当然也就很难形成,基础知识中概念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显然,概念也是一个简答题的要领所在,不理解概念,就不可能得要领作答,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答事故。比如特征描述类的简答题简要分析西南地区河流的水系特征。这个问题学生很多都回答了水文特征,该作答固然跟学生审题不清有关,但审题不清正说明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不敏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重逻辑训练轻概念理解。而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是未来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起点。也正如此,学生对基本概念不敏感,就不可能进行很好的作答,也就更不可能准确地深入到学科深层知识体系中去的。

(三)陈词滥调型

这类作答往往是没有任何实践意义,纸上谈兵,过于理论化、僵硬化。比如说明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地区种植棉花的区位优势。有些学生就回答:气候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至于对能够说明气候条件为什么好、地形为什么平坦、水源为什么充足的地理事实则不加说明和分析。同时受一些参考资料的影响,缺乏对参考答案的处理、补充,分析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只要最后结果出来了,论据就很少分析,导致在分析问题时往往重理论不重事实,不会、不能用地理事实来作为回答简答题的依据,从而使生搬硬套的空话、套话甚至是大话出没于字里行间,陈词滥调而缺乏事实依据。

(四)主观臆断型

此种作答是因为学生主观臆断而跟材料所给的情境信息不能融合。比如下面这个问题:材料给出的是7月某区域等温线图,设问要求说明A(四川盆地)B(祁连山)两地的气温差异和及成因。结果有部分学生不在说明气温差异,在说两地的气温年较差,而分析原因中则出现了冬季风这个因素。学生的简答题回答中,会出现抛开情境自己造答案的误区,会出现少分析材料、不融入情境,缺乏对情境信息的获取、解读和利用,直接死记硬背进行作答,这样显然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缺乏简答题作答所要求的针对性。

(五)条理不清型误区

条理不清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不严密。学生在过程性描述的简答题中,作答不完整,思维欠严密,只注重过程前的因素和过程后的结果,不注意对过程中的发生环节进行描述,而有些要求说明原因、分析过程类的简答题它所要的正是这些关键的过程性描述。如下面这一问题:E(青藏高原)、F(内蒙古高原)两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均较大,请分别分析其成因。,学生作答往往就是对E地地势高大气稀薄F地气候干旱作简单的原因说明,对其间发生的重要环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不作描述,缺乏关键环节。再比如印度低压形成的原因这一问题,学生往往就简单地回答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其次,条理不清还表现在错词别字、行文结构混乱上,题目要求分别分析,有的学生还是一气呵成,分不出哪个是E哪个是F的过程,太阳辅射、消弱作用等字词也忽隐忽现,这些错别字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讲完全应该避免,但这正说明了学生在作答过程中思维的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考复习: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2014年高考复习: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怎样做好高考地理的读图能力和答题规范

高考地理考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2009年高考地理考点分析与命题预测

2011年高考地理复习:地球运动专题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要点

高考地理19个热点专题主观题答题要点

高考地理考点:十类简单题的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简单题的步骤

高考地理的做题策略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