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失去的四个湖泊

失去的四个湖泊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1-09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一、贝加尔湖
中国古文献记载中的北海,苏武牧羊所在的地方。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汉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突厥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突厥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我国汉代称之为“柏海”,元代称之为“菊海”,18世纪初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 哈儿湖”。蒙古人称之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称之为“圣海”。
失去的四个湖泊

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后人从他们留下的壁画等物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刻着海东青、天鹅、鹿、狩猎台、跳舞的萨满巫师等图画,这些图画在1881年被发现。另外,在湖岸上,沿着路边还建有许多石祭台。这些图画和祭台可能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见证。 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 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苏武被匈奴王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 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北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称为“于巳尼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属,“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音là)忽部控制;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 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 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千米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布里亚特共和国(Buryatiya)和伊尔库茨克州(Irkutsk)境内。湖型狭长弯曲,宛如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它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79.4千米,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湖面海拔456米。贝加尔湖湖水澄澈清冽,且稳定透明(透明度达40.8米),为世界第二。其总蓄水量23.6万亿立方米,在贝加尔湖周围,总共有大小336条河流注入湖中,最大的是色楞格河,而从湖中流出的则仅有安加拉河,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宽约1000米以上,白浪滔天。该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37米,湖水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
二、巴尔喀什湖:
一半咸水一般淡水的奇特湖泊 中国古称夷播海, 是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内流湖,是世界第四长湖。 巴尔喀什湖详图它东西长约605公里,南北宽8~70公里,西部宽27~74千米,面积1.83万平方公里。中部的萨雷姆瑟克(Sarymsek)半岛从南岸伸向北岸,把湖面分为两个水域,西半部较广阔而水浅,东半部较狭窄且水深。
失去的四个湖泊


湖的西半部宽27~74公里,湖水为淡水,水深不超过11米;湖的东半部宽10~19公里,湖水为咸水,水深达26米。 流自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半部,而湖东半部因较少河水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高,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整个湖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年平均气温10℃,东部9℃,年降水量430毫米,11月底到次年4月初湖面冰冻。湖区地层多碳酸盐沉积。 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中国西境的3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湖变成哈萨克斯坦领土。

三、伊塞克湖:天山盐湖 唐代称它为“热海”、“咸海”或“大清池”。为高山不冻湖,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位于天山北麓。
失去的四个湖泊

湖长182公里,最宽处61公里,平均深度 278米(最深处702米),湖面海拔1608米,面积 6236平方公里。在世界高山湖中,伊塞克湖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但伊塞克湖的湖深居世界高山湖第1位。湖水透明度超过12米,湖水含盐量较高,故又称“盐湖”。 周围为天山山脉所围,南岸紧临从属天山山脉的泰尔斯山,形成伊塞克湖盆地。汇入河流50余条。湖区位于大陆性气候带中部,气候温和干燥。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5~25℃。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山地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蒸发量大,近40年来,湖面下降约2米。湖区空气新鲜,湖水清澈,阳光充足,林地葱郁,是旅游疗养胜地。以湖滨城市雷巴奇耶为中心的疗养区设有泥浴,矿泉浴等设施 。湖盆区2.3万平方千米的平原低地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粮区和畜牧区。湖内可通航。湖中水底以下7米处有被淹埋的古城遗址。 当年在这里做官的唐朝大诗人岑参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从伊塞克湖到比什凯克的途中,经过一个叫托马克的小镇,唐朝时称“碎叶”,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此。
四、斋桑泊:阿尔泰山西麓的明珠 又名斋桑湖,蒙古语斋桑淖尔,斋桑一词为蒙古语,意古代蒙古族官衔。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斋桑盆地中央。为额尔齐斯河上游流经的淡水湖。布赫塔尔马水库建成前,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长111公里,宽30公里。平均水深4—6米,最深约10米。
失去的四个湖泊

1959年水库建成后,在水坝以上沿额尔齐斯河直达斋桑泊形成面积为5,500平方公里的大水库,湖水平均深度增至11—13米。可通航。建有鱼苗繁殖场。

【失去的四个湖泊】相关文章:

天象观测的内容和方法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东南亚的华侨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欧盟的主要机构

彼特生的人口迁移分类方法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缘起与含义

大江大河的治理

北极的海洋哺乳动物

东北区的湿地保护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