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山地地理

山地地理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山地地理是研究山地地理环境及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领域的一门学科。广义的山地包括山、高原和丘陵三部分,狭义的山地仅指山和高原。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面积占整个陆地的30%。世界山地地理综合性研究的重点地区是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区。

  •   地理概况

      山地地理2人类认识山地,利用和改造山地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对山地的描述。以后的《管子·地员》、《汉书·地理志》和《徐霞客游记》等都有详实的山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记载。19世纪初德国A.von洪堡曾考察南美山地,系统地研究了山地气候与植被垂直分布的关系。

      对山地的综合研究是20世纪中期才开始的。1936年R.皮蒂(曾译R.贝第)出版了《山岳地理》一书。1940年德国C.特罗尔创建高山比较地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山地森林面积的急骤减少,山地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滥用,以及山地地区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造成广大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灾害频繁,环境质量恶化。这些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如美国、苏联、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山地研究机构。50年代以来,中国对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及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和南方热带、亚热带山地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并开辟了南方山地综合性研究基地,积累了有关土地类型分布和利用、资源特点、生产潜力等多方面的资料,为制定山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等提供了依据。1957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贡嘎山主峰,进行了第一次高山考察。1968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成立高山地生态学委员会 (后改称山地地生态学委员会)。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的影响”研究专题列入“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国际山地学会(IMS)于1980年9月成立,翌年5月正式出版《山地研究与开发》学术性刊物。这些都标志着世界山地研究已进入一个国际合作的阶段。1984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山地研究委员会,并创办了山地地理学术性刊物《山地研究》。目前,世界山地地理综合性研究的重点地区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和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地区。

  •   山地特征

      山地地理1山地是世界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地貌骨架,其面积占整个陆地的30%。全球有两大山带:环太平洋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山带。这两条山带是中生代至新生代形成的褶皱带,全球的主要山地都集中在这两大山带上。山地不限于单纯的地貌学概念,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和经济综合体。在山地,热量和水分条件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见垂直带性),农业生产方式也因此而变化。高大的山体或高原对大气环流产生屏障作用,山地不同的坡向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或不同的垂直带谱。世界上许多高大山系不仅是自然地理的界线,而且是重要的农业界线。山地地区人口虽仅占世界人口的10%,但是依赖山地资源生活的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30~40%。山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正在被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山地的自然风景和空气清新的山地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大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或珍稀动物、植物种属的山地地区。

  •   研究内容

      山地地理3山地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山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

      2、 山地的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特征及其外动力作用;

      3、 山地水热条件的分布及其时间变化;

      4、 山地动物、植物、土壤分布规律;

      5、 山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保护措施与途径;

      6、 山区人口分布和迁移规律;

      7、 山区工农业和交通建设规划及其合理布局;

      8、 山地地区干旱、水涝、山崩、滑坡、泥石流、雪崩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预报和防治;

      9、 山地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山地的影响;

      10、山地的系统分类与制图。

  •   研究意义

      山地地理4山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对山地系统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南北两极和青藏高原的冰盖与冰川短时间急剧融化与退缩,已成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警示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全球性危机或灾难。极地是地球环境风险的预警区山地是陆地表层过程的策源地山地表层碎屑物质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运动,不断改变陆地表层形态与物质组成。山地是多界面强烈干扰的交互作用区山地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形态变化是急剧的,尺度效应十分明显。山地系统级联效应,山地形态、地理环境和植被状况对其表层水土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山地是水土平衡的控制器,山地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创造了生灵万物的存在与神奇。1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与演化

      山地是具有一定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陆地表面单元,具有垂向的突出性和水平的延伸性[1]。山地系统是地球表层演变/变化过程的主体,控制和影响着地理生态格局与环境演变。

      1.1山地控制地理格局

      山地系统与地理分异密切相关,高山控制大的地貌格局,低山影响局地地理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的山系有14个,对全球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响,而中国青藏高原山系最具全球影响或区域控制性。喜马拉雅山脉与南极和北极共同成为地球的三极,对全球的气候格局与地域分异起着支配作用。

      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理格局与气候格局,是山地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相互交叉的地域综合体,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成为亚洲大陆的“水塔”;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发源了多瑙河、莱茵河等世界名河;在美洲:落基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几乎所有河流都发源于此,最大河流为密西西比河;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发育了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

      很显然,山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导致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的地理分异。仅就中国山地系统与地理格局的关系而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形成,不仅塑造了中国三大阶梯地势格局,还相应地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奠定了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

      山地地理51.2山地控制水系发育千山万水和山高水远是对山与水关系的绝好描述。山地之所以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主要缘于山地是空中水汽汇聚的中心,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与山地有关,即地形抬升造成的所谓“地形雨”。降水的基本规律是山区多于平原。在高寒的山地大面积分布着冰川。据有关调查,中国目前冰川总面积约6万km2,占全球中、低纬度的50%以上。山地冰川成为江河发源地,所以,西部山地素有中国“水塔”之誉。没有山地就不会形成复杂的水系。澳大利亚700多万km2的国土,因缺乏高山的抬升作用,导致四面环海的澳洲中部极度的干旱,而日本岛国,因有富士山的存在,使其降水充沛,河湖体系发育。所谓山水/山河,皆是山为水之母,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所以,山地是水系发育的根基。

      1.3山地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山地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创造了生灵万物的存在与神奇,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或物种基因库。仅以植物为例,中国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其中约90%分布在山区。再如山地大省云南有陆栖脊椎动物126科502属1252种,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58%。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也绝大多数生长在山区。

      1.4山地是水土平衡的控制器

      山地形态、地理环境和植被状况对其表层水土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山地在气候、生物、水流作用下,其表层物质经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和沉积,塑造了广阔平原。而山地径流过程对以土壤为主的表层物质迁移起到了主导搬运作用,山地至平原构成了陆地表层动能与物质平衡过程的共轭关系,体现在流域侵蚀与河流水沙输移特征与规律中。

      2山地系统级联效应

      山地复杂的地形使其水分与能量的差异十分明显,导致不同尺度下陆地表层过程的规律和特征的不同,进而在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方面产生着复杂的级联效应。

      2.1山地是多界面强烈干扰的交互作用区

      山地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形态变化是急剧的,尺度效应十分明显。多尺度差异导致生态与环境过程复杂多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山地的地理界面、生态界面和环境界面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理生态格局,在不同的尺度情形下,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和效应。如山体的坡向、走向、峰岭和沟谷,不同空间尺度组合有不同的效应,并在景观上、生物多样性上和生态健康水平上,深刻表现出多种差异和空间尺度的级联效应。

      2.2山地是陆地表层过程的策源地

      山地表层碎屑物质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运动,不断改变陆地表层形态与物质组成。由于多重动力作用于山地,又使其过程的剧烈性造成自然灾害,如坡面侵蚀、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控制着陆地表层时空变化的过程,决定了其它环境与生态过程的方向和规模。

      山地地理62.3极地是地球环境风险的预警区全球气候变化对山地系统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南北两极和青藏高原的冰盖与冰川短时间急剧融化与退缩,已成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警示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全球性危机或灾难。不言而喻,极地是对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最敏感区域,其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球系统的整体变化,许多未知领域亟待加强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为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提供科学对策依据。

      国外重大研究计划非常关注山地的综合性问题。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就开展了“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专题研究。而后又在1974年发表了加强山地环境研究的“慕尼黑宣言”。在NASA固体地球科学未来25年研究设想中也指出,地球表面一直处于自然变化之中——地震、火山喷发、破坏性洪水、泥石流、滑坡和其它自然灾害,认识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挑战。这个地球表面变化很关键的区域就是山地表层系统过程[2]。IGBP、IHDP和GTOS委员会联合提出了全球变化——山地研究倡议,相继开展4大研究行动计划[3]。这些行动已在全球范围提醒人们注意和关注山地问题。

      生存与发展的未来依托于山地/山区的可持续性

      山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多民族文化诞生与发展的根基。山地更是支撑未来人类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基石。山区是国家经济未来发展必然的支撑空间区域,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大。新山区建设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