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独峒乡

独峒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独峒乡位于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部,东南面和本县八江乡相连,南面与本县同乐乡一水相依,西南跟贵州省黎平县雷洞乡接壤,北和湖南省通道县独坡乡毗邻。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独峒乡 所在地: 桂北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部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票价: 免费 气候类型: 温带山地气候 著名景点: 林略梯田、岜团风雨桥

  •   乡镇概况

      独峒乡1独峒乡乡内有位于西北面,海拔1034米,素有高山天湖之美称的方圆1.2平方公里的大塘坳水库,境内河流长度30公里,年平均经流量32486万立方米。属红黄壤性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面积为17.04万公倾,森林覆盖率53%,自然资源丰富。全乡辖1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1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380人,总面积179平方公里。乡境内已村村通公路、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屯屯通电和基本通公路。

  •   教育建设

      独峒乡2近日,独峒乡一、二中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喜气洋洋,157位同学从老师手里领取高中入取通知书。据三江县2008年中考录取信息反馈,该乡今年中考又获大丰收。独峒一中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齐全,历年来中考成绩斐然,连年荣获“升学达标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奖,今年考取高中97人。独峒二中建校较晚、基础设施薄弱,在全体教师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下,今年中考稳中上升,考取高中达60人;侯少仲、石古盛分别考上柳州市民族高中、柳铁二中。

      独峒乡是中国“农民画之乡”,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独峒一、二中是培养美术、音乐特长生的摇篮。多年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大量艺术特长生。2008年,独峒二中继去年考取全县艺术特长生之最再创辉煌,有7位同学考取县中艺术特长班(每年招美、音、体等公费特长生30),走全县18所初中的前列。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中心小学每名学生都得到了一份特殊的教材——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赞助编印,由该校教师编写、收集了本校学生作品的农民画校本教材。这份教材是对该校20年来开展农民画教学这一做法的充分肯定。

      据柳州日报报道,农民画,简单地说就是由农家子弟或农民所描绘的有关农村自然风貌、农民生活生产的图画。农民画的题材、表现手法可不拘一格,但作品不能缺少乡土气息。1986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杨丹到独峒乡中心小学任教后,就开始引导侗家孩子画山画水画鼓楼,侗族儿童的美术教育由此而起步。当时没有笔墨和纸张,杨丹和学生就以树枝为笔、地面当画纸,用侗族妇女染布的蓝靛作蓝色,用锅灰作黑色,用破碗作调色板……条件极其艰苦,但丝毫没有影响师生们的创作热情和求知欲望。

      从在课堂上绘画到进寨绘画、到田间地头绘画,他们画侗寨的田园风光,画侗寨的鼓楼、风雨桥、百家宴、送新娘……这一画就是20年,由此画出了名气。1988年,他们首次参加长白山少儿美术画展便获得大奖。从此,出自侗寨孩子手中的作品,先后在区内外和美国、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展出,学校也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命名为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但目前落后的物质条件仍制约着独峒乡中心小学农民画的发展。该校校长缪成国说,现在学校从学前班开始就渗透农民画教育,希望今后能有一个像样的画室,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   旅游资源

      独峒乡3独峒乡旅游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很大。全乡具有侗族特色的风雨桥26座,鼓楼50,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有着“侗族立交桥”美誉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岜团风雨桥。该桥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是全县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风雨桥。位于在省交界海拔1000米高处的大塘坳水库,素有“人造天湖”之称,可与长白山的“天池”媲美。广西、贵州、湖南交界海拔1336米的“侗族圣山”三省坡南麓的广西柳州三江县独峒乡,4、5万人口,15个村,依山傍水,居住木质吊脚楼,侗族妇女依然穿着侗装,头戴银簪;村村寨寨有鼓楼、风雨桥、戏台等侗族标志性建筑,房子、楼桥整洁、高大,鼓楼、风雨桥群之密集,技术之精湛,是任何侗族地区都无法比拟———举个例子,现在闻名中外的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最先的木匠师傅还是该乡平流村的!

      独峒乡出大学生是有名的。全县解放以来仅有2个理科清华大学生分别是该乡干冲村(现在美国读博)、牙寨村的。

      独峒人几乎人人会唱、爱唱侗歌。

      独峒处在百里苗江河最源头,山清水秀,侗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这里有离三省坡最近、全国最大的“干冲千户侗寨”(1200户6000人口)自然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岜团桥”(人畜分道、木质立交);海拔1000米的“人工天湖”大塘坳水库;大塘坳途中的梯田之上的“天梯上宫阙”林略侗寨;高定侗寨(柳州市首届“十大美丽乡村”);3天一赶的西南最大牛交易市场——独峒牛圩;“侗族建筑之乡”之称的平流、华练、首昌、八协“四寨”;公路对面的山环水绕的坐龙侗寨(红七军驻扎过)……所有的村寨都差不多一样规模漂亮!

      独峒乡有公路直达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即将动工的夏蓉高速公路(贵阳——桂林——广州高速)将在独峒乡八协村公路桥附近修建立交桥、设立出路口!

      随着县城——独峒四级水泥公路的竣工,独峒——干冲千户侗寨——湖南境的四级水泥公路正在铺设,到“鸡鸣三省、腹地侗乡”的独峒沿河各村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且不说独峒拥有全国侗族地区规模最为庞大的侗族建筑群落,就是到独峒旅游的客人深有体会:独峒群众主动向客人打招呼、热情指路、配合拍摄,妇孺不会伸手向游客要糖要钱,不会有人缠着游客推销工艺品!一切显得自然、亲切,让您有一种“到家”的感觉!————多次带团到独峒乡各村寨旅行的张家界资深旅行家“绿豆”给独峒下这个定义:“独峒乡,是侗乡最后一块旅游文化净土!”他还说,如果以干冲千户侗寨、岜团桥、高定、林略为主体,整体包装、推介出去,那么,独峒乡完全可以把程阳桥景区边缘化!”芭团桥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坐落在三江县独洞乡巴团寨旁的孟江河上,桥长50米,桥台间距为30.4米,二台一墩,两孔三亭,结构形式与程阳桥相似,独特之处在于人走的长廊边另设畜行道小桥,成为双层木桥,两层高差为1.5米。人畜分道,能使人行道上清洁安全,也利于延长桥梁的使用时间。巴团桥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桥的西岸只有一条向南通道;而东岸向东、向北各有一条乡道。工匠们就在东岸桥头置两个出入口,并设桥阁使两个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口则顺应道路方向与桥轴构成80度转角,前置桥门牌坊。这座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侗族梓匠各从一头建去,风格虽各有不同,整体却如浑然天成,且非常坚实牢固。尽管近百年来人畜行走以及多次遇到山洪冲击,始终安然无恙。芭团桥的人行道与典型的侗族风雨桥无异,畜行道则挂于桥侧。这座桥集亭、阁、廊为一体,造型庄重典雅、结构独特,亭阁的瓦檐层迭、檐角高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珍品。在木桥立体功能分工方面属国内外首创,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国民间桥梁建筑的典范。据了解,世界上桥梁的立体功能分工出现在钢铁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罗马尼亚克拉依沃娃公路铁路两用桥,就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立体功能分工的桥梁。然而,同时代侗族的能工巧匠却不用一根铁钉,完全用木头建成了这座长五十米的人畜分道的桥梁。

  •   民风名俗

      独峒乡4独峒乡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春节芦笙睬堂、中秋斗牛节、农历九月十五坡会节等场面热烈,蔚为壮观,2002年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侗族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称号。侗族建筑、民族服饰和民间风情极具特色,是集独特的侗族人文景观与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少数民族之乡。"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   经济建设

      独峒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有9000多平方米的集市,有桂北和三省(区)交界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盛产茶叶、油茶,禾花鱼等,宝石加工业快速发展,全乡拥有7000多台加工机台,茶叶加工厂26个,日加工鲜茶叶4000多斤。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中学生1500多人,有完小20所,在校小学生5500多人。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室)42个。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