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何源镇

何源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何源位于金溪县东部,距县城32公里。2001年11月原何源乡与原沟树垦殖场合并成立何源镇。全镇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5万亩,林地14.64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小镇,全镇3300户,总人口1.54万,其中农业人口12558,下辖9个村委会和一个林场,105个村小组,68个自然村。其中耕地1.98万亩,林地14.65万亩,是以林业为主的典型山区镇。2002年度在全县乡镇“五项工作”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三名,2003年度又跃居第一名。镇财政收入210.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150元。先农民亩产平均农业税及附加负担为37.94元。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何源镇 所属地区: 中国 江西省 面积: 127平方公里 人口: 1.54万(2003年) 地理位置: 位于金溪县东部,距县城32公里 地方特产: 毛竹、蚕桑、订单优质稻

  •   农业建设

      何源镇3何源镇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虽然未列入省万亩水稻丰产示范县,但由于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也积极响应。何源镇抓住机遇,顺势引导,通过新技术的作用,来提高何源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新技术,来增强何源镇粮食的综合竞争力;凭借技术创新,来提高何源镇粮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在何源镇建立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示范片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亲自负责,政府和县农业局具体承担,成立了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建设指挥部,负责处理具体事务。该示范片在省厅、市局业务站关怀与支持下,通过县、镇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年平均亩产达454.4kg,较该镇前三年平均亩增产50.2kg,增幅12.4%,亩增收82元,为何源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1、成效

      1.1 产量明显提高。通过实施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综合应用“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抛秧、机插秧技术,施好配方肥,及时晒好田,综防病虫害,推进农机化”等技术措施,示范片出现杂交稻亩有效穗比上年增加3.25万穗,增幅15.9%;抛秧面积比上年增加3200亩,达3700亩;机插秧面积首次发展到1200亩。经专家测算和县统计局调查核定,万亩丰产示范片早稻平均亩产447.6kg,晚稻平均亩产461.8kg,比前三年该镇平均亩产分别增幅11.2%、13.6%。

      1.2 生产成本降低。针对何源镇化肥利用率不高、病虫防治不理想现状,在示范片积极开展取土样测试,按配方卡进行合理施肥,平均每亩节省肥料8.2kg,节省成本16.4元;在病虫防治上,积极应用耕沤治螟、超级送嫁药、混合用药保穗、杀虫灯及机动喷雾器等技术措施,全年平均每亩节约成本23.8元,提高防治效果13.6%,达到了统防统治的目的。

      1.3 辐射作用较大。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种田的农民素质相对较低,我们尽量在技术操作上做到简便、实用,在传授上做到语言通俗、易懂,使示范户能及时向周边乡村辐射推广,辐射面积超过7万余亩。

      1.4 干群关系密切。精心挑选的30名技术干部,都具备素质高、作风实、能吃苦、善攻坚,为确保先进实用的新技术能原汁原味地指导到户、到人、到田,我们按照年初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地传授,增进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塑造了农技干部新形象。

      2、创新

      2.1 推广方式创新。为了提高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做到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这一科技推广服务方式。我们每个技术干部对接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领5—10户组成一组,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播种时间和育秧方式、统一栽插规格(或抛秧)、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实现增产增收。同时,为使先进农业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我们精心编印通俗易懂明白纸资料1万多份,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科技示范户300多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在县电视台制作播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为万亩示范丰产片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2.2 工作方法创新。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与标准化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沼气工程等项目和试验结合在一起;农技、种子、植保、土肥、能源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强大技术合力,大大提升了示范效果。同时,粮油加工企业、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有效地推动了示范片的实施。

      3、体会

      3.1 领导重视是保障。为保证万亩水稻丰产示范片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技术领导小组。工作上,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明确示范面积、品种及技术、经济指标等。资金上,挤出了10万元扶助农业新技术推广,领导多次深入村组进行调研和督查;同时,镇、村领导都把万亩丰产示范片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作来抓。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示范片组织措施得力,人员、资金、技术到位,为示范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措施得力是前提。首先是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明白纸、病虫情报及观摩会等各种媒体和工具,宣传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示范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其次是形成强大的技术合力。通过整合农技、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部门的技术力量,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采取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强化攻关,强化服务,确保了示范顺利实施。再次是创新工作,由于粮食加工企业的积极参与,采取了“企业+农户”模式,都有效的推动了示范片实施。

      3.3 技术到位是关键。从实际出发,针对何源镇水稻生产普遍存在用种量少、氮肥偏多、病虫分户防治等现状,综合应用“多用一斤种、施好配方肥、控制无效蘖、综防病虫害、推进农机化”等技术措施,通过层层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广大技术人员冒着炎热酷暑,不畏艰辛,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的传授,大大提高科技到位率。

      4、思考

      4.1 强化技术到位。粮食要增产、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知识要入户。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从示范片来看,产量也有高低之分,究其原因,除劳力、资金等因素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农民素质上的差距,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因此,大大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成为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为加速先进农业技术推广,还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使技术干部能下得去、蹲得住、施展得开。

      4.2 强化辐射推广。科技示范户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从示范片来看,示范户对接的农户发展也不平衡,影响力、号召力明显存在差异。为此,选择科技示范户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示范户是新技术辐射推广的立足点、领头雁。为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辐射力度,还必须拓展渠道及方法。

      4.3 强化创新方式。一是为提高科技知识的整体水平,对现有的增产增收技术进行规范,形成简化轻便实用技术,农民一听就明白,一教就会做。二是尽量做到实用技术捆绑使用。三是在“粮食加工企业+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民专业运销大户,使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更加体现自愿、平等、互惠原则。

  •   小镇简介

      何源镇2按照“以三建,促三创”的整体工作思路,围绕“实现一个确保(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致力两个加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好三大基地(毛竹、蚕桑、订单优质稻),达到四个增长(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经济总量和建设投入),完成五项任务(招商引资、特色农业、财政收入,计划生育和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提出了“迎着挑战、奋勇开拓、建设新山区”的口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较大,成绩较为喜人。在原工作处于落后的情况下,2002年在全县乡镇综合考评中上升到全县第三名,2003年又约全县第一位,并被市委评为全市先进乡镇党委和“三民”好班子。目前,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计划生育工作上了台阶,招商引资任务完成较好,镇、村两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镇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何源镇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特色农业之路。全县蚕桑三分天下有其一,蚕桑种养在我镇已初步形成规模,面积达4000多亩,年创产值达960多万元。订单优质稻面积10000余亩,年创产值1440多万元。仅以上两项农民就人均年增收150多元。依托农、林、水业优势,发展工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竹木加工、水电为主导行业的乡镇工业体系。现共有企业13个,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个。经过各级领导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942.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0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2150元。

      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春风再次吹拂了祖国大地,迎来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高潮。我们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立足现状、展望未来,为我镇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而努力奋斗。

  •   招商引资

      山区落后,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为改变山区落后局面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动员争取、组织和增加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外商投资环境。

      1、是改善交通条件。新建三江口、陈家坊、孔坊、永安四条水泥路。

      2、是改善生产条件。组织村民修建水坝7座,提灌站2座,新修渠道2.5公里,引进浙江外商投资3万元架设3000米索道,为高山林木开发出一条新路。

      3、改善村办公条件。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村部实行全面改造。

      4、拉大城镇框架。为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做好借地生财,以地兴镇的文章,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做旺人气,以新建孔坊水泥路为主体,奠定新街建设的基础。目前已初具规模,一批店楼按照规划正在兴建中。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