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串岭沟组

串岭沟组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全为粉砂质页岩。依其岩性可划分四段:一段为深灰、黑色粉砂质页岩,夹黄绿色粉砂岩和含铁细砂岩条带或透镜体,层面可见波痕和干裂。

  •   命名: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天津蓟县北东16km的串岭沟村。

  •   备考:

      编撰者:张鹏远

      作者1:高振西

      年份1:1934

      作者2:陈晋镳

      年份2:1965

      系名:中元古界

  •   沿革:

      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串岭沟页岩”,1959年“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改称串岭沟组,并沿用至今。1964年“蓟县震旦系现场会议”决定串岭沟组的含义仅保留原串岭沟页岩的中、下部粉砂质页岩,其上部之碳酸盐岩新建团山子组。现剖面为1965年陈晋镳等重测,位置在蓟县串岭沟村东南的船仓峪西坡。

  •   特征:

      二段为黑色、深灰色页片状粉砂质页岩;三段为灰黑色厚—中厚层含灰微晶白云岩;四段为黑色页片状粉砂质页岩,夹灰白色薄层粉砂岩。本组总厚913m。该组富含微古植物,其中独具特色的分子有Margominuscula antiqua, M rugosa, Dictyosphaera fasciata, D macroreticulata, D rugosa, D sinica和船形藻群Scaphomorphida的某些分子;此外,还有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等。蓟县串岭沟组伊利石Pb-Pb等时线年龄为(1705±42)Ma(陆松年等,1989)。该组沉积期古地磁极性为混合型,古磁极位置22.2 N,239.1 (张惠民,1995)。该组岩性基本稳定,惟厚度变化较大,广泛分布于燕山西段(厚49~95m;产叠层石和闻名的宣龙式铁矿);燕山东段(厚0~119m);辽西凌源、建平、朝阳、义县、锦西等地(厚135~275m)。广布燕辽地区的串岭沟组与下伏常州沟组均呈整合接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