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石桥镇[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石桥镇[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石桥镇位于宝丰县东北部,距县城10千米。与郏县隔汝河相望,西邻赵庄乡、肖旗乡;南至周庄镇;东至闹店镇、郏县堂街镇。全镇总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41981人(2003年),辖石桥、兴隆、水泉、田庄、交马岭、邢庄、小彦湾、朱元、谷官营、吕寨、东大庄、寺门、冢坡、师庄、邱楼、高铁、何寨、李丰山、大牛、肖坟、肖楼、西大庄、高皇、赵庄、大胡庄、闫庄、王庄、边庄2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236个村民小组。郑(州)南(阳)西线公路与石香公路、石赵公路在镇区交汇。境内有窦庄新石器时代裴里岗文化遗址、冢坡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石桥镇[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 所属地区: 中国 河南 下辖地区: 石桥、兴隆、水泉、田庄、交马岭、邢庄、小彦湾、朱元、谷官营、吕寨、东大庄、寺门、冢坡、师庄、邱楼、高铁、何寨、李丰山、大牛、肖坟、肖楼、西大庄、高皇、赵庄、大胡庄、闫庄、王庄、边庄 建立时间: 新石器时代 面积: 72平方千米 友好城市: 平顶山市 著名景点: 汉高帝庙、云阳寺、高铁卓君庙、寺门寄料天寺 地方特产: 山西烟儿 知名产业: 农业

  •   历史人物

      石桥镇[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2明代的牛金星饱读诗书,通晓兵法,因不堪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率邑民参加闯王义军,凭借过人的才气辅佐李自成,发展壮大义军,推翻明王朝的统治;革命家、妇女运动的先驱者余自修,石桥师庄村人,1926年受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在南阳一带组织农民自卫军,击败四川军阀向国民革命军的进攻,后返乡创建宝丰妇女协会,开展妇女解放运动,从而青史留名;先儒徐璞玉,石桥赵庄村人,同治元年进士,为官政令平易,清正廉明,其创办义塾百余所,造就端人正士以万计之举,后世皆善之,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著有《汝舫集》,为后人广为传诵;亢宝位,石桥小胡庄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一生致力于半导体与微电子技术研究,多次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著作著述颇丰,影响很大。他们都使石桥大地日月增辉,山河添色。

  •   历史革沿

      从境区内发现的高铁炉、窦庄、冢坡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得知,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出土的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的双孔石铲、宋代的天青瓷壶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虽代有盛衰,然亦足名世。这里有很多的历史古迹。如:汉高帝庙、云阳寺、高铁卓君庙、寺门寄料天寺等。它们都静静地诉说着人类历史的变迁,最值一提的当属高皇庙的汉高帝庙,始建于西汉,现存建筑高帝殿、文昌殿各3间,为清道光十年重修,虽历经时空的轮回,但其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观之仍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大殿前有古柏、木香,木香藤条似长龙抱柱,缠绕于柏树之上,木香枝叶繁茂,点缀在翠柏之间,既有松柏苍劲之态,又有木香娇柔之姿,木香花开香气四溢,蔚为奇观,成其“一百(柏)架木香”而声名远播。石桥的戏剧、曲艺、铜器乐等异彩纷呈,早已声名在外。每逢节日、集会,演员们便粉墨登场,尽展演技,以娱乡民,那歌者“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精湛技艺,那勇武剽捍的舞者雄风,不知陶醉了几多众生。

      1955年置石桥中心乡,1958年改红星公社,翌年更名石桥公社,1983年改乡,1990年建镇。1997年,面积67.5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大石桥、肖坟、何寨、东赵庄、肖楼、邢庄、高皇庙、大边庄、谷官营、大胡庄、小颜庄、东大庄、田庄、高铁炉、阎庄、兴隆庄、冢坡、王庄、李凤山庄、寺门、交马岭、大牛庄、邱楼、水泉、竹园、西大庄、吕寨、师庄28个行政村。

  •   基本情况

      石桥镇[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1石桥镇位于河南省宝丰县东北部,因坚固雄伟的石河桥而得名。有汝河、石河、净肠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林茂水清,花香鸟语,景色怡人。石桥地处平原,半丘陵,水利条件优越,农业技术先进,素有宝丰县的“粮仓”之称。境内交通便利,豫02线、石香公路、石岔公路交汇于镇区。

      石桥这块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日照,特别适宜种植烟草。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中叶,烟叶叶片光泽鲜亮,气味醇和,质量好,被称为“山西烟儿”。上世纪80年代,中外先进种植、烘烤技术的引进,烟叶质量进一步提高,受到市场的青睐,经济效益稳步上升,成为该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石桥镇位于宝丰县东北部,全镇共辖2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土地面积51074亩,农业人口42898人,人均耕地1.2亩。随着近几年中央政策对农业、农村倾斜,农业投入的加大和中央转移支付额度的增加,加大了农民收入,使石桥镇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866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63271万元,占GDP比重的86.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9197万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601万元,增长18%;粮食总产量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

  •   财政体制

      2004年以来,全县实行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保证乡村两级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财源结构、收支结构及乡镇承担的责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进一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依法理财的积极性,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二是按照“乡镇困难上移,县级财力下移”的原则,确保乡镇基本支出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三是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增收节支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乡镇政府理财增收的积极性。从而确定县对乡镇财政实行“核定支出基数,明确收入任务,超收奖励,短收减支,节余留用,一定一年”的财政管理体制。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