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上大塘

上大塘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一、基本情况

      1.村名典故大塘村坐落在大坪河中下游,旧时在河流改道之前,夏季降水过于充沛,时常河水漫上村场淹没河坝,汪洋一片,犹如一片塘,故称为大塘。建国后大塘村大致在六七十年代大塘村分立为两个大队,本村整体上较之在河流上游,故名上大塘村。 2.基本情况

      上大塘村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大坪圩镇南部3公里,距离兴宁市区约26公里。

      全村由犬眠坪﹑大安围﹑珠华坪﹑流下﹑桂花塘﹑横岗头﹑岗子上﹑围路下﹑松庆围﹑坑下﹑四斗种﹑岭下﹑上社﹑下社﹑水门口﹑龙坑里组成,全村总面积5.90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1145亩,其中水田895亩,旱地256亩,是红色革命老区,红岩烈士黄文杰的故里。总户数470户,总人口约2000多人。本村年平均气温为21.4℃,年降雨量约为1227.3毫米,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

  •   三、文化

      本村居民均属于循衡民系,习岭东语,故又称岭东民系。 1.文化内涵:

      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奋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

      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 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2.黄氏认祖诗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元卿公,均富之子,字秀文,度五十三郎。于元末明初由惠州府龙川太阳洞移居兴宁西厢大坪约上大塘仁仙乡杨梅树下开基为一世祖,卒葬大坪约洋田,于兴宁西门大新街建立祠堂,公在左边(即长房位),秀甫公为二房位,秀光公为三房位。此三公之祖牌位分为三大房乃堂兄弟之聚位也。妣刘氏二十九娘,生三子:长子志才(住龙川,妣朱氏,生子:文用;妣叶氏,生四子:荣、真、华、实)。次子志新(迁居兴宁下岚,妣钟氏,生子:朝亲;妣曾氏,生子:贤宗)、三子志聪。 3.饮食魅力

      本村饮食文化属于粤菜东江菜,保留着中州古韵,在广东菜系独树一帜。其中招牌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猪肚鸡、酿苦瓜等。

      此外,本村是齐昌都府唯一保留擂茶饮食的地区,大塘擂茶名声远扬。 4.岭东民居

      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走马楼,是南方民居建筑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骑马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

      四角楼,依山傍水、建筑规模宏大的大宅威严耸立着。青山、绿水、小桥与老宅炊烟,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岭东民俗画卷。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享有东方城堡的美誉。

  •   二、经济

      经济作物以农业为主,群众外出务工普遍。

      村特色经济有油茶,肉鸽养殖基地,肉鸡养殖基地,军心水电站等。

  •   五、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

      (1)村中心大桥,即横岗大桥,东西横跨大坪河,是沟通本村上社和下社的重要桥梁。

      (2)本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完成全村两条村主道乡村公路8.5公里,和5个自然村村道3.5公里长的公路硬底化工程。

      (3)田水利设施。二条河道的疏通清理和河堤排线加固4公里,中央排灌沟6000米“三面光”。

      (4)村址至S226省道乡村公路即Y168乡道,是坪洋地区到大坪镇中心的重要道路。 2、休闲场所

      老人活动中心,内配有图书、健身器材等。

      河坝幸福广场,位于横岗大桥西侧的横岗头河坝地区。 3、宗教

      (1)伯公坛,即土地神殿。

      (2)万圣宫,即观音庙。

  •   四、伟人故乡

      黄文杰(1902—1939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参加革命,曾留学 苏联,回国后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南方局四人领导成员。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他忠贞不渝,意志坚强,机智沉着,坚持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文杰,原名祥庆,乳名观妹,号绚云,1902年10月6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大坪区上大塘村水门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黄卓林,母亲张氏,一向守田躬耕,祥庆兄弟4人排行第二,自幼受贫困生活折磨,目睹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对旧社会的强烈不满。他7岁开始读书,先人私塾启蒙,9岁入本村培英小学读书,曾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在家务农。1920年达务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县立中学。他倜傥有志,聪慧好学,追求上进,在同学中威信很高,连任县立中学学生会会长,多次带领同学走上街头查禁日货,发表文告,宣传爱国思想,是学校中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一次放假回到家乡,得知村里大地主黄梅卿强行霸占邻居黄坤古8分良田,他激于义愤,找上门去同黄梅卿论理,用事实揭露他横行乡里的恶行,表示要到县里控告,使黄梅卿不得已把田交还给黄坤古。黄祥庆的侠义行为,深得贫苦乡亲的称赞。

      。。。。

      1939年7月,日本飞机经常对国民党的陪都重庆狂轰滥炸,当时患伤寒病的黄文杰,因躲避日机轰炸,在防空洞里受了凉而发高烧,抢救无效。8月2日不幸逝世,终年仅37岁。黄文杰逝世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全体同志为之致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自送葬至墓地,为了悼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对事大公无私”的黄文杰,《群众》杂志出版专刊,《新华日报》登载了叶剑英《悼黄文杰同志的死》一文,文章称赞黄文杰“是我们党的骆驼从来没有计较到池所负担的轻重,而能任重致远的渡过艰难的沙漠”。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