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仙岩山

仙岩山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仙岩山是道教名山,位于浙江省瑞安市仙岩镇境内。

  •   历史渊源

      早在南朝时候,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当时任永嘉太守)便脚踏特制的木屐游览了仙岩山水,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弭棹向南郭,波波侵远天,拂鲦故出没,振踟鹭更澄鲜。遥岚疑鹫岭,近浪异鲸川。蹑屐梅潭上,冰雪冷心悬。低徊轩辕氏,跨龙何处巅。仙踪不可即,活活自鸣泉。”这首《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经现代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书写并被刻上青石碑立于谢公亭中央,供游人赏阅。自古文人墨客多喜好游历于山水之间,同时亦将他们的情感和才华尽表且留其中。仙岩山已发现尚存完好的三十五处摩崖足以为证。历时最久的一处在梅雨潭边观音洞对面的岩壁上“通源胜境”,它是由南朝宋主刘义隆在位时期开元寺高僧恩惠题书,距今已近一千六百年了;第十处最早的是唐德宗时温州府丞姚揆所撰《仙岩铭》:“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先贤们对仙岩山水的感悟可见一斑,梅雨潭边的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真可谓融自然风光与文化气息为一体的艺术殿堂。

  •   山脉介绍

        道教名山。位于浙江省瑞安市仙岩镇境内。风景成名于唐代,兴于宋代。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所载,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二十八福地”。主要风景名胜有仙岩书院、化成洞、罗隐洞、通玄洞、系虎岩、升仙岩、炼丹台、三皇井、虎溪、天河等二十多处,并点缀以亭台楼阁、桥堂坊祠及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

  •   显著特点

      仙岩风景名胜区最显著的人文景观莫过于浙南最大的丛林古刹——圣寿禅寺了,它俗名仙岩寺,由开山鼻祖慧通归一法师兴起于中唐之际,坐落在积翠峰南麓。后经北宋初年自天台得道而来的高僧楞严遇安禅师(又称伏虎禅师)数年的苦心经营,扩建中兴。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特别敕赐一块“圣寿禅寺”的大牌匾给仙岩寺,至今仍悬挂于天王殿的二层檐下。熙宁年间,宋神宗又赐题“昭德积庆禅院”的匾额,惜宣和时毁于战火。南宋初太师高世则重修之。古刹屡毁屡建,历尽沧桑。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破坏惨重,连镇山之宝——千年古塔“慧光塔”亦被毁之殆尽,万幸的是主要文物未被遭劫。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仙岩寺再度兴起,而面貌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如今已成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个省级文保单位——陈傅良祠(旧称止斋祠)也是仙岩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中的一个亮点,位于圣禅寺的西边,它是南宋爱国名臣陈傅良及其门人蔡幼学、曹豳等人开永嘉学派先声的活动场所,伸导“经世致用”之学说,反对理性空谈。今祠分前后两进,在正堂祀有文节公全身塑像,两侧设有陈列厢房,陈列文节公生平事迹及其著作书目。

      仙岩风景名胜区的自然风光无愧于唐代著名道教人士杜光庭院所称“天下第二十六福地”,而南宋大理学家、诗人朱熹(自号晦翁)远足来访,题赞仙岩山有“开天气象”,并夸“溪山第一”,朱夫子当年亲笔留题的这耐人寻味的八字金言,便成为仙岩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中的瑰宝,从而显示出仙岩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仙岩风景名胜可谓大罗山脉的黄金景观,难怪有古人叹曰:头顶大罗天,游憩其间赛神仙。近年经过不断的开发和完善,仙岩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风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