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区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若干问题》地理教学论文

《区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若干问题》地理教学论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1-11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遭遇的课程功能定位、区域主题筛选、课程文本方式和教学策略选择等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提出“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思维建构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特色课程资源建设和“设置主题情境、寻找探究问题、引导探究思维、实施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的主题探式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字:主题探究  课程开发  教学策略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2年)将“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作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求各普通高中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自主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此,笔者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遭遇的最大问题“难以正确把握和处理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组建了“选修课程《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着力于《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课程功能定位、主题选择原则、课程文本方式和有效教学策略等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对课程功能正确定位的探索

课程功能决定了课程内容、编排形式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影响课程开发质量与实施效果。为此,课题组将“《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是这样一门课程?”作为研究攻克的第一个重点问题。

课题组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专题研讨等方式,努力明晰选修课程的内涵与国家课程《区域地理》的功能,理清当前浙江省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基于对以下几个关键节点认识,确认了《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1.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应凸现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

2.《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中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区域学习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中对地理学习要求:“必修《地理Ⅲ》是学生在基本了解地理环境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如何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是一门体现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是一门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的综合性探究课程。

课程理念:《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探究思维,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1)学习有用的地理。选择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世界和中国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或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2)培养地理探究思维。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本课程要求学生从区域中突出地理现象或现实问题入手,并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探究与解决地理问题,有效促进探究思维的形成。

(3)构建开放地理课堂。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思维建构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开放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通过对区域问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环境状况的认知和区域问题研究分析方法的掌握。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区域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2)通过对区域主题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通过运用原理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径,提升学生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观点的形成和地理问题探究思维状况等。

二、对区域主题有效筛选的探索

确认一个合适的区域“主题”是实施区域主题探究教学的基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及相关地理教材的学习研究,吸收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相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并通过多次专题研讨,认为区域“主题”应是与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事像或社会发展问题,其选择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四性”:

1.典型性 所选的“主题”应是区域环境特征的聚焦点,与区域内多种地理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能较好地体现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例如,西欧地区的“乳畜业”和南欧地区的“葡萄酒业”等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的探究。

2.现实性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选的“主题”应“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主题”应是区域内对社会发展影响明显,而学生又“耳熟能详”的现实问题。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东部地区的“癌症村”等区域发展中出现的现实性问题。

3.新颖性 好奇是每个人的“本性”。所选的区域“主题”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恒河三角洲的“深水水稻”、中亚干旱地区的“融雪性洪灾”等新奇的区域主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思维性 探究活动起于疑,行于思。所选的区域“主题”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思维。例如我国华北等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天漠”现象,如果学生身临其境,就会很自然地产生“沙从何来?沙怎么来?沙丘会怎样?”的探究思维链。

从总体上看,区域主题的遴选,应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地理视角的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课题组确立了《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世界篇》如下的“探究主题”:

日本核电工业的兴与衰;东南亚多样的物产与灾害;印度传统农业与新兴产业;水比油贵”与“白金王国”;非洲绿色长廊与沙漠旅游;南部非洲东西差异与单一经济;西欧餐桌上乳畜产品;南欧的葡萄园与酒庄;俄罗斯政治地图变化;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工业;美国专门化的现代农业;“汽东城”底特律的兴衰;亚马孙的热带雨林危机;安弟斯山脉的“阴阳脸”;澳大利亚的半环状自然带;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干冷的极地环境;极地科考。

三、对课程文本方式科学呈现的探索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定位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区域环境特征)的把握,学会分析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自然要素特征对人类活动及特征形成的影响。其文本的呈现方式应有别于一般的课程形态,需要突出“三性”:区域性——以区域地图为载体,主题性——以活动为主线,思维性——以图释图,思维引导。课题组最后确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凸现“用原理说明事实”这一区域地理学习的本质要求。例如对“东南亚多样的自然灾害”这一课程内容作了如下的主体编排。

l 情境导引

东南亚是世界上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海啸(海洋灾害)多发地区。2011年7~11月,东南亚地区因大气环流异常,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长达三个多月之久的特大洪涝灾席卷泰国26个府,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l 图释原理

《区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若干问题》地理教学论文

l 问题探究

《区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若干问题》地理教学论文

四、对主题探究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课题组于2013年10月15日、2014年4月24日、2014年5月21-22日进行了3次课程实施的教学研讨活动。

例如, 2014年4月24日,鲁迅中学的耿夫相老师以“开凿灵渠”为主题开展了主题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题情景设置】

开凿灵渠的背景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到湘江上游,为了解决南征部队的粮饷运输问题,决定派水利专家史禄领导“凿渠运粮”,在五岭之上开一条运河。运河的路线,选在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附近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上。

【实施主题探究】

出示灵渠水系图(图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下列问题探究:

(1)根据地图表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并判断灵渠的位置。

(2)为了解决湘江下游的粮草通过北渠经南渠到达珠江流域,如果你是古代水利工程人员,你如何使船“爬”上山?

(3)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大,如何防治南渠洪涝灾害?

【结论展示点评】

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结论予以肯定或纠正,最后展示预设的答案:

(1)该区域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南高北低。

(2)古人为了便于使船舶“爬”上南岭,让北渠河道迂回曲折,延长河道,降低坡度;在渠中设立了陡门;在湘江上游建立大小天平和铧堤等分水工程,以使灵渠保持充足的水量。

(3)出示灵渠的主体工程(图略):大小天平、铧堤和陡门。铧堤为灵渠的枢纽工程,是在湘江内修建的一座滚水低坝,有大小天平石堤与其相连,形成“人”字形,铧堤前锐后钝,形似犁铧,劈水分流。古人在渠中设立了陡门,装上闸门,世界大坝专家委员会称灵渠的陡门为“世界船闸之父”。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古人在南北二渠上修建了溢洪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有科技含量的大型阻水溢洪滚水坝。

在课后的研讨中,听课教师对该研究课予以较高的评价:“耿夫相老师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亲巡湘江上游……’开篇,在那段历史背景的娓娓道来中,耿老师提供了与主题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并带着兴趣和激情相互探究问题,思维不断地被激活,五个问题在师生灵活的节奏活动下水到渠成得到解决。最后,耿老师匠心独运,用一幅思维导图,对整节课进行概括总结。整堂课上,耿老师语言幽默,探究内容环环相扣,使在座的老师生都沉静在学习的快乐中。”

又如,以2013年10月15日课堂教学探讨活动为案例撰写的研究论文“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发表于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地理教学》上。

再如2014年5月21~22日举行的研讨活动中,诸暨私立高中寿霞老师开设了“Ipad教学环境”下的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研讨课:“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新加坡为例”。课堂上,寿老师利用Ipad教学环境信息量大、交互性好的优点,围绕探究主题,从“搜”、“究”、“绘”、“望”四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渗透着学习方法的习得、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思维的形成,给听课师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感受。

上述3例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处理的共同思路是针对于不同尺度的区域环境,抓住其主要的、具有特征性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而舍弃了繁杂的、纯粹记忆的地理“八股”知识,期望通过对“点”(主题)解剖,达到对“面”(区域环境特征)的理解。

此,课题组提出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策略——“以区域问题为载体、以思维建构为导向、以原理应用为落脚”,通过“设置主题情境、寻找探究问题、引导探究思维、实施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等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对区域“主题”的主动探究,达成对区域环境特征的正确把握,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特征形成影响的感悟。这种教学处理对策能较好地体现出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演化过程、区域分异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观点);凸现出地理学的学科功能——“究天人之际”与“经世致用”,即探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导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观点)。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汤国荣.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8):20~26.

5.汤国荣.高考区域主题探究型试题的特点与教学启示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8):6~9.

更多地理教学论文,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区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若干问题》地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研究高考命题形式 重视地理案例教学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行动研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与运用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标

GIS 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如何在地理复习课中进行课堂提问

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的思考

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材表述问题

谈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