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论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1-11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关于“什么是地理核心素养?”这一问题的回答,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无疑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变革带来不小的困惑。

一、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等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素养(competence)”的研究,并以此为核心来推进课程建设。其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了“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该项研究对“素养”和“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并成为“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重要依据。

该研究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 “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该研究在对素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该研究通过对多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1]。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时的修养,而“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包含四种基本含义:①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②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③指逐渐养成的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④智力,性格。综合上述含义,“素养”可以定义为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含了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根据其属性不同,可以将素养分门别类。例如,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以将素养学科化,如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地理素养、艺术素养等;根据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以将素养分为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

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2] 。虽然该文标题中冠有“核心构成”的字样,但全文阐述的却是地理的基本素养,涉及地理教育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非地理核心素养。

钟启泉在《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认识》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3]李家清在《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一文中指出:“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地理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下的地图技能、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国际理解、全球意识、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这六大方面。”[4]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若从“素养”的本义延伸看,地理素养应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由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等组成。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不应该随着时代和国界的不同而不同;地理核心素养应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学科固有的,不应该是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够替代的;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也就是说,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等四大方面。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1.地图技能

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现代地图学知识素养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明确指出: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课文、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利用信息传播、思考、实践和社交等技能去探究从本地到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它也对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特别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度量上和在国际了解上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对地图技能的培育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等等。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图技能的要求更进一步,如“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用电子地图查询交通、旅游等信息;学会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对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归纳出的核心素养,地图技能可归属于“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指向“阅读理解”维度,即个体借助地理学习获得地图知识,并能正确地阅读地图(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

2.空间视角

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地理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空间观点”作为地理教育应培育的核心观点之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的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育学生的空间视角应是基础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时,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决策的评判必须借助于综合思维。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在教导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原理来说明现实”需要运用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活动,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调用合适的地理原理去阐释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地图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要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

中学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例如,对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评析,需要从水文特征、地形地质、气候要素、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要素的角度去论证,也应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量。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区域中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地理现象,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内容之一。

4.人地观念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对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有着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未能坚持正确的“人地观念”或对“人地观念”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见,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持续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念、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2]王向东,袁孝亭. 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67.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认识[N].中国教育报.2015-4-1(7).

[4]李家清. 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6.

更多地理教学论文分享,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地球仪的六大功用

浅谈地理图像的学习程序

教师心境与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

地球的大小的数据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新课程高一地理阶段性教学反思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浅谈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一)

最新地理
热门地理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