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营前乡

营前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营前乡山峦叠障,青山绿水,境内溪流水库镶嵌,是瑞安市西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评为省级生态示范乡,2007年申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乡面积34.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有人口10712人。

  •   地理位置

      营前乡地处瑞安市西部山区,距瑞安市区46公里。西临文成和泰顺县,北距市区49.3公里。瑞文公路、56省道由东而西沿江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飞云江中游、漈门溪于此汇集,环境优雅。

  •   城镇建设

      营前乡5营前乡紧紧抓住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工作重点,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城乡功能,实施城乡发展带动战略。

      1、加快各村通村公路建设步伐

      地赖至地赖山通村公路,洪地至双垟村通过公路顺利通过验收;下山村投资147万全长3公里的通村公路竣工通车;总投资40万元,营前至大树村的587米沿江大道完工,并对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通过对通村公路的建设投资,进一步完善了营前乡交通网络,为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出行便利。

      2、整治村庄环境,开展千百工程建设

      营前乡石溪、官岩、地赖等三村开展千百工程,三个村累计投入46万元左右,用于石溪公厕建设、官岩村休闲公园建设、地赖村民间道路建设和周边环境整治。已完成验收。

      3、生态村建设

      营前乡投入50多万元在官岩、石溪、黄岙、旺垟四个村开展排污管网、生态公厕和生态化粪池建设,进一步改善库区周边环境。

      4、加大其他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协调发展

      营前乡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共有文湾、洪地、林山、双垟、赵山、地赖山、石溪、营前,旺洋,潘营等10个村参与标准农田建设,总建设面积2700亩。水利设施建设,投入60余万元,对营前、旺垟、潘营等6村的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共更新水管16500米,建蓄水池8座,保障广大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5、文化建设

      营前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普查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参加温州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营前乡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方面,修建全民健身点2处,设立全民健身宣传牌3块,组织开展象棋比赛、钓鱼比赛、爬山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增强群众体质。广播电视方面,每村接通广播,丰富村民业余娱乐生活,方便村民收听新闻信息,完成赵山、黄岙、官岩、双垟、林山等村避路电视村村通工程,按装户数50户,实行每村通有线电视。

  •   基础设施建设

      营前乡2营前乡进行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全乡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实现了营前 “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康庄工程营前乡康庄工程建设成绩显著。截止2006年底,56省道至洪地、官岩、小口、地赖山、双垟五个村的通村公路已顺利通过验收,另有4条公路已建设完成,正在组织验收中,总投资约1089万元的9条康庄路建成后将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大大方便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

      千百工程营前乡千百工程建设卓有成效。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在营前、小口、铁山、潘营、地赖、官岩、石溪等7个村开展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治理“脏、乱、差”现象,经过整治和建设,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瑞安市评为村庄整治合格村。

      生态乡创建营前乡的生态乡创建工作初具规模。乡里结合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休闲公园、公共凉亭、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沼气净化池、生态公厕、绿化荒地等建设,经过创建,其中有营前、小口、地赖、铁山、潘营等五个村被评为温州市级生态乡。

  •   气候特征

      营前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无严寒无酷暑,冬短夏长,四季分明。

  •   特色产业

      营前乡3 茶叶(1)茶叶生产

      营前乡丰富的山地资源,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于种植茶叶,营前茶叶主要分布在洪地、双垟、地赖等村,种植茶叶也是营前山区农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茶叶生产已经成为营前的主导产业。营前乡茶叶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注册了“洪地牌”清明早和“玉海春早”两个品牌,全乡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年产值800多万元,2007年被瑞安市政府命名为“特色专业茶叶之乡”。

      (2)茶叶发展

      茶叶生产在营前乡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茶叶生产一直处在零星种植的半自然状态,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营前乡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茶叶名优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营前乡领导和广大茶农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开发本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生产的效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成为营前乡兴山富民的龙头产业。

      第一、基地效益成倍提高。营前乡已形成了过500万的年产值。全乡现有茶叶5500亩,其中开采面积2500亩,从2000年收入200万元到2004年收入600万元,效益明显提高。

      第二、名优开发成效显著。已开发的有温州市四大名茶之一的“清明早”茶叶,并且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被认证为有机茶,在浙江省仅此一家。营前乡茶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上乘的品质赢得了不少好评,茶叶紧销。

      第三、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已初步具有产业化雏形。通过技术培训,名优茶制作技术竞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措施,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在大力开发名优的同时,注重品种改良、基地改造、商标标注和产品包装,已经形成依靠科技进行系列开发的茶叶生产新格局,结束了过去那种重产量,轻质量,用大麻袋装和大箩框装的历史。通过了改革经营模式,营前乡成立了洪地茶叶合作社和洪地早茶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早茶开发公司,从而为全乡茶叶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3)茶叶问题

      但随着茶叶的发展,其后劲不足的问题已经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

      一是营前清明早茶叶相比其它著名茶叶缺乏竞争力,知名度不高;

      二是茶叶园区的基础设施落后,难以达到茶农继续发展壮大的要求;

      三是茶叶种植、炒制技术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4)茶叶品牌

      营前乡一手抓茶叶品牌建设,一手抓茶叶品质提升,注册“玉海春早”商标,通过品牌推广提升茶叶附加值,“玉海春早”茶叶售价每公斤上升到800至1600元。通过瑞安市科技部门牵线搭桥,温州玉海春早茶叶开发有限公司与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联合开展“玉海春早”茶技术研发。该平台帮助引进清洁化加工流水线,改进茶叶包装和储藏技术,并着手对茶树的种植进行规范化技术培训,“玉海春早”价格有望翻番。

      黑炭梅和东槐杨营前乡特色农产品还有黑炭梅、东槐杨梅两个品种,种植面积约3996亩(绝大部分是黑炭梅),主要分布在营前、下山、大树、旺垟、赵山、地赖、官岩、铁山、小口、潘营、石溪、黄岙等村。

  •   简介

      营前乡1营前乡山峦叠障,青山绿水,境内溪流水库镶嵌,是瑞安市西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之乡,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评为省级生态示范乡,2007年申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乡面积34.2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有人口10712人。2001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5361万元,财政税收达42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

  •   经济发展

      营前乡4 农业营前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洪地、双垟两村为中心的早茶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茶叶产值达800多万元。投入48万元在全乡范围内修建茶叶园区道路网8000米。投资195万元建筑面积为3304M2的16间5层茶叶加工厂已建设完成,将有利于全面提升茶叶的产品质量,提高品牌效应,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体系;全乡杨梅种植面积已达3996亩,成立了营前乡杨梅合作社,入社社员34人,共54股,并注册了“飞云明珠”牌商标,杨梅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杨梅产业效益,推动三位一体合作制度在营前乡的深入发展。地赖村的“赵山渡农家乐”和小口村的“渔家乐”正式注册营业,为山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创收渠道。

      养殖业养殖业上,继续投入资金扶持养殖业,如洪地、双垟等村的本地鸡养殖,文湾、下山两村的家兔养殖,赵山、洪地、双垟等三村开展稻田养鱼项目500亩,小口村渔场养殖160亩。营前乡特色农产品现已初具规模和品牌效应,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渔业在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和帮助下,营前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鲤鱼、草鱼、河蟹等水产品。营前乡的淡水养殖业又有了新的进步,其中淡水养殖场(渔塘)有小口、旺垟、营前彭湾、洪地水库4个,总养殖面积190亩,投入鱼苗29万尾,蟹苗9万只,总投资56万元。除了养殖面积、养殖种类都稳步增加外,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营前乡不断创新养殖技术,积极运用先进的网箱养殖等方法,使营前乡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共捕捞水产品约33吨,总收入约41万元。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