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鄫国

鄫国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

  •   交好鲁国

      此前,鲁僖公的女儿嫁给鄫子,生下公子巫。后来因姒的女儿跟莒国君主生下孩子,导致他想让自己的外孙继承君主之位。这件事危及到公子巫的地位。

  •   古鄫地名

      鄫国4《词源》释“鄫”: 郑地名,[春秋][次于鄫]在今河南雎州境内。《辞海》释“鄫”:古地名,春秋郑地,今河南柘城北。《春秋·襄公元年》:“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王力-古汉语字典》释“鄫”:春秋郑附庸国,同《辞海》之《春秋·襄公元年》文,故址在今河南雎县东南。杜预注:“鄫,郑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汉语大字典》释“鄫”2,姒姓国,今河南柘城北,雎县东南。

  •   史料考证

      经查阅有关史料、辞书及官方网站,古代与“曾”有关的古国共有三个,一为今河南方城县一带之缯国,二为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之缯(鄫)国,三为今湖北随州之曾国;与“曾”有关的古地名一个,即春秋郑地,称“鄫”,位于今河南柘城县北。

      然而,问题是河南方城县及山东苍山县均称曲烈建国于本县,二者相争,关于此,已不可细考,但两县历史上确有古缯国存在,这是事实。上述二国,后者为曾氏发祥地,笔者的观点倾向于曲烈建国于山东苍山,依据有三:

      ㈠ 从姓源上讲,河南方城缯国为姬姓国,山东苍山缯国为姒姓国,曾姓源于姒姓。

      ㈡ 从爵位上讲,河南方城缯国国君为侯爵,山东苍山缯国国君为子爵,二者地位不同。周时分封,始于武王,结于成王。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为“附庸”),但国君谥号一律称“公”,分封对象为宗室、功臣和先代贵族。周天子虽然尊崇先王礼制,但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所封爵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保留其贵族身份,只有同宗者或功臣,才可能封为伯爵、侯爵或公爵,如:姜子牙受封于齐,当时仅为侯爵,齐桓公九合诸侯,自称公爵。

      ㈢ 从时间上讲,河南方城缯国远远晚于山东苍山缯国。苍山缯国始建于夏代中叶,距今约4000年历史;而河南缯国始封于西周初期,中间隔着商朝,另一“山东缯国系河南缯国后迁”之说不能成立。

  •   各古缯国

      鄫国3一、今河南方城县一带之缯国

      《辞海》释“鄫”:同“曾”㈠,一作“缯”、“鄫”,古国名,姬姓,在河南方城县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战国初,曾国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汉语大字典》释“鄫”3,姬姓国,今河南方城县一带,附庸于楚。

      《左传·哀公四年》记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缯关即缯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曲烈织成的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方城县官方网站称:打开历史典籍,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是,缯国是缯绸的发祥地。缯绸为苏沪湘绸之母,古丝绸之“国品”。

      据贺金峰《方城“缯国”、“缯关”、“缯氏”考》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记“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后,才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并送到西阳去进行祭奠的。所以,战国初期“曾”国,是在西阳而不在随,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与申国比邻,故联合申侯、西戎灭周幽王于骊山,此“缯国”,系侯爵。

      二、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之鄫国

      《说文解字》释曰: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词源》释“鄫”曰:国名,姒姓,春秋时为莒灭,今山东苍山县境内。《辞海》释“鄫”同“曾”㈡,一作“鄫”,古国名,姒姓,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王力-古汉语字典》释“鄫”:周诸侯国。春秋灭于莒,后属齐,隋唐设鄫州,故址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杜预(西晋)注:“鄫国,今琅邪鄫县。”《汉语大字典》释“鄫”1同《王力-古汉语字典》。

      相传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缯地(今山东临沂地区苍山县西北),当时,中原游牧文化已向农耕文化转变。曲烈于缯关建立部落方国,因国境北依沂蒙山区,南接黄淮平原,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织品“缯”,故名“缯国”。城邑在今苍山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苍山县志》)。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有30个,缯国便是其中之一(谭其骧)。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攻打夏桀,缯国和东方8个小国各派精锐之师千余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之师参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胜。商汤率五千精锐部队与夏桀战于鸣条(一说今河南商丘东,一说今山西运城),夏桀败亡,商朝建立。在商朝建国一百多年后的第十四任国王祖乙时代,商迁都于庇(今山东费县),缯国成为商朝统治中心地带,因国邑不断扩大,又称鄫国。在整个商朝的历史进程中,鄫国长期作为商王室统治下的臣服方国而延续,并且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天子尊崇先王礼制,政治上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的分封制。周室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也进行分封,方国便逐渐为封国所代替,鄫国后裔作为夏禹之后继续受封于鄫城。由于华夏与东夷的划分以沂水为界,鄫在沂水以西,鄫国故属东方,而非东夷,鄫国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东方古国之一。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记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指的便是“鄫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渐渐开始衰落,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许多小国相继被大国吞并。东方及东夷诸国中,除莒、邾两国有一定势力外,其他如鄫、郳、郯一类小国,均没有独立性。齐、鲁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鄫国一直依附于鲁国。

      约公元前660年,鄫与鲁联姻结亲,鄫国国君鄫朴娶鲁僖公之女季姬为妻,但不久鄫君又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并得宠,生子后欲立为嗣,遭鲁僖公重斥。公元前646年,季姬回鲁省亲,鄫君未到,僖公大为生气。公元前644年12月,淮夷蛮人兵犯鄫境,鄫朴向鲁僖公求援,因僖公对其不满,拒不出兵。鄫君无奈,只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推崇“尊王攘夷”的方略,便以霸主身份与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最后决定以防御为主,派军役加固鄫国城池,以拒淮夷于鄫国国门之外。然,筑城军士因苦役发生兵变,筑城计划被迫中止,但鄫国筑城之举也向淮夷人宣示,东方诸侯联盟不允许蛮夷部落向鄫国发起挑衅。淮夷迫于无奈,当即罢兵。鄫国暂时得以保全。

      公元前591年秋,鄫国遭到邾国入侵。鄫君世美率部迎敌,由于敌强我弱,世美被邾军戕杀。太子时泰即位鄫君后,鄫因国力太弱而无力复仇,便请求鲁国保护。为保护弱小的鄫国,鲁国的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渐渐沦为鲁国的附属国。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霸主晋悼公首肯,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从此,鄫国正式沦为鲁国的附庸国。同年9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会盟,鲁国仍让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至冬,鲁国主政33年的一代名臣季孙行父亲(谥号季文子)去世,未运至曲阜安葬,而葬于鄫城“西丘”(即文峰山),意向诸国宣告,鄫国已成为鲁国的一部分。而莒国认为,鄫国附鲁是鲁国的兼并和称霸行动,将会危及莒国安全,便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乘鄫国不备,派军突然攻入鄫国,不日占领鄫城,秘密杀害鄫君时泰,扶持庶出莒女之子为国君,又追杀嫡出嗣君太子巫。太子巫率众投鲁以避难,聘为卿士,叹言:“国之不存,留邑何用?”便改“鄫”氏为“曾”姓。

      至此,立国1577年的鄫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元前538年,莒国为鲁国所灭,鄫国方域为鲁国兼并(摘自《苍山县志》,略有删改)。

      三、今湖北随州之曾国

      《词源》原文:“‘曾’一作‘鄫’,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铜器。或谓此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一说曾、随为二国。”《辞海》释“鄫”同 “曾”㈢,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

      后经专家考证,得出“曾随合一”的结论,即在2400年前,以随州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和曾国,其实为一国,随州即为曾都。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启用“曾都区”这一名称(据随州市官方网站)。

      曾国是周朝的一个分封小国,侯爵。 由于1978年3月在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出土了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15000多件珍贵文物而闻名遐迩。这些文物均出土于曾国国君曾侯乙(约公元前433年)墓葬中,曾都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说,称曾国原封于缯国故地(今河南方城县),因袭故国之名,未加“ ”部,以示区别。西周末年,曾国势力强盛,与申侯、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春秋初,楚国崛起,便与楚国交好,之后国域逐渐向南扩至随州,迁都于此。战国末年,曾国为楚国所灭。此说又将河南缯国及湖北曾国合二为一,二者只是时间一个在先,一个在后。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记载:“在汉水流域及其以南,有一些黄帝后裔建立的国家,如姬姓的隋、唐、曾、巴”。其中,“曾”即指湖北随州的曾国。

      关于曾候乙,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姓姬名乙,曾国国君,是周天子的同姓叔伯兄弟,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1978年3月出土的“四龙曾徽”便是他的国徽。

      “四龙曾徽”图案设计独具一格,与一般古文不同。它集文字、美术及雕刻于一体,以阴刻与阳刻的雕刻手法相互搭配,上部以阳纹为主,下部以阴纹为主。该图纹共分为两组,每组两条龙,各组中的龙,乍看形态相似,互成倒影,但细看,各龙的姿式却各有所异。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考证:“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龙曾徽,确是一种由四龙组成的徽号,与一般正体字或篆鸟虫书异趣。在出土文字中是非常罕见的。正置倒置均释为‘曾’字。” 后经考古学家证实,以上所述“四龙曾徽”只是曾侯乙“曾国”的国徽,与我们曾姓人没有丝毫关系(原因见博文《奉劝曾氏宗亲禁用四龙曾徽》。

  •   周朝时期

      鄫迁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邻近的莒国、邾国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婚姻关系。

  •   国家灭亡

      后来,鄫国投靠晋国、鲁国的行为,受到莒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前569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打鄫国。

      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被打败。前570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由齐国主持的宋国、陈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吴国等国的联合抗楚盟会,鄫国才得以喘息。前567年,鄫国因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国君非常恼火,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   夏朝时期

      据说(依然不可靠)少康在位时,封次子姒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方城县北方),而曲烈成为鄫国的开国君主。

  •   故国简介

      鄫国1鄫国(缯国)为源自夏少康次子姒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这三代,存世时间超过一千多年,于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被莒国所灭。

      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方,终地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当地学者研究以为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鄫国灭后,太子巫据说逃至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后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

      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从曲烈至巫改为曾,经54代传至巫。其世系:曲烈—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允—杞—熹—埙和—成锐——椿—炯—垣 —销—福波—时荣—炳—均祚—铃—仁— 一松——墅—镇玉—浥—祥樽—炷—方—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案:此世系不可靠,《史记》即以为小国世系不可考。

  •   故城遗址

      周代鄫国都城遗址。位于苍山县车辋乡城后村与鄫城前村之间。鄫亦作“曾”、“缯”。姒姓,子爵,为夏少康之少子曲烈封地,至春秋国灭,属鲁。鲁亡归楚。汉置缯县,属东郡,东汉属琅琊郡,晋因之,后废。隋复置缯城县,唐初为鄫州治所,贞观初州县俱废。

      故城系土城,北城墙长435米,南城墙长455米,东城墙长600米,西城墙长414米。四周城垣断断续续,高低不一,东南角高9.2米,东北角高10米, 西北角已成为平地。中间偏西有一高台区,与东城墙相接,东西长300米,南北宽40米,高8米,为宫殿故址,墙基尚存。出土鬲足、陶豆柄、铜镞、圆瓦当、半瓦当等。

  •   春秋时期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   曾姓源由

      鄫国2少康,丙辰年,公元前1565年,封长子伯传(鄫曲烈)于荥河(河南郑州夏城),仲原(窦龙)于陕(陕县),丁巳年,公元前1564年,封无余于会稽(浙江绍兴)。

      竹南曾氏世次源流:鄫国初国在河南(省)荥阳(市)圣水峪潧水(溱水)流域之鄫水城,因水名国。鄫同潧,同曾。

      夏氏家谱记载:少康季子杼的兄弟有,曲烈、无余。无余:又名榆

      窦氏家谱记载:少康次子窦龙。

      少康 鄫曲烈(伯传)-窦龙(仲原)-榆(无余)-季杼

      潧水、鄫水城: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荥波、黄河以南)(市)圣水峪潧水流域之鄫水城。(今贾鲁河上游袁河),源出新密市白寨镇北部杨树岗村圣水峪,黑龙庙附近。

      郑州市区:位于贾鲁河东南方,贾鲁河流域。

      河南省郑州夏(商)城,夏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位于城东路和城南中路交界的地方,面积25平方公里。C14测年为公元前1570年前后。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570年±135年。

      曲烈 建立的诸侯国---鄫国。被莒国所灭,曲烈之后太子巫为了纪念故国,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称曾氏。为曾氏先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