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南苏丹共和国

南苏丹共和国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南苏丹共和国(阿拉伯语:جنوب السودان‎;英语:Republic of South Sudan),是非洲东部一个内陆国家,东面是埃塞俄比亚,南面是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和乌干达,西面是中非共和国,北面是苏丹。首都朱巴,是南苏丹最大城市。 南苏丹原是英埃共管苏丹的一部分,1956年独立后成为苏丹共和国的一部分,属苏丹南部10省。第一次苏丹内战后,苏丹南方于1972年至1983年得到自治。第二次苏丹内战随即于1983年爆发,自至2005年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并成立苏丹南方自治政府。2011年,南苏丹独立公投通过,南苏丹共和国遂2011年7月9日0时宣告独立,约有30个国家的元首参加南苏丹共和国的独立庆典仪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参加了成立仪式。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成为第193个联合国会员国。。

  •    中文名: 南苏丹共和国 英文名: Republic of South Sudan 别名: 南苏丹 国歌: 《South Sudan Oyee!》 货币: 南苏丹镑(SSP) 所属洲: 非洲 国庆日: 2011年7月9日 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执政党: SPLM 面积: 619,745平方公里 人口: 8,260,490(有争议)人(2008年) 主要民族: 丁卡族,努巴族 主要宗教: 泛灵论、基督教 常用语言: 英语、朱巴阿拉伯语 官方语言: 英语 GDP: 132.27亿美元(2011年) 首都: 朱巴 主要城市: 朱巴;瓦乌;马拉卡;卡波埃塔;博尔; 国家代码: SSD 时区: UTC+3 最长河流: 白尼罗河 地理最高点: 基涅提峰(海拔3,187米) 中央银行: 南苏丹银行 海岸线: 无 高等学府: 朱巴大学 建国日期: 2011年7月9日 国家格言: 正义,自由,繁荣 人均GDP: 1,546美元 国际电话区号: +211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人口数量: 1060万 人口密度: 14人/平方公里 政府财政支出: 36.063亿苏丹镑 政治体制: 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 主要宗教: 泛灵论,基督教,伊斯兰教 国际域名: .ss 吴彦鹏2012年4月1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对南苏丹宣战,发誓称要推翻由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执政的现政权。在此之前,双方军队已经在边境的哈季利季油田以及附近地区激战多日,双方都指责对方侵略了自己的领土,甚至动用了空军。

  •   军事

      南苏丹武装力量前身为“苏丹人民解放军”,独立后改编为南苏丹共和国武装部队。总兵力约8万人,共编成3个军区9个师,每个师编制6000-10000人。部队以陆军为主,独立后不久成立了空军和水上部队,成员多为南方地区土著黑人。部队武器装备落后,多为南北内战时期从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地走私进口的武器,以美制、前苏联制、德制和以色列制为主,其中轻型武器居多,重型武器相对较少。

      安全目前,苏南方主要的安全威胁来自部落冲突和乌干达上帝军。2009年,两者导致2500人丧生、35万人流离失所。部落冲突较为严重的地区包括琼格莱州、湖泊州、瓦拉卜州、上尼罗河州、团结州、中赤道州和东赤道州。乌干达上帝军在西赤道州和西加扎勒河州活动猖獗。苏南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军队、警察等执法力量、解除部落武装、调解敌对部落矛盾等。

      维和部队联合国安理会2011年7月8日通过决议,决定于9日建立联合国南苏丹共和国特派团,特派团将最多有7000名军事人员和900名文职警察人员,初步任期为一年,并视需要予以延长。

      这一草案还给予维和部队授权,以“巩固和平与安全,协助创造发展条件……以增强南苏丹共和国政府能力为目的,使政府高效、民主执政,与邻国建立良好关系”。

      另外,草案特别授权维和部队在政治过渡期给予南苏丹政府支持,就推进宪法进程,举行选举和促进媒体独立等方面提供建议。

      中国决定派遣700名步兵赴南苏丹维和2014年9月25日,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表示,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关于调整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兵力和授权问题的2155号决议,应联合国邀请并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军队决定派遣一个700人的维和步兵营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耿雁生表示,根据联合国要求,该步兵营将携带用于自卫的轻武器、装甲运兵车和防弹衣、头盔等防护装备,主要承担保护平民、联合国和人道主义工作人员,以及巡逻警戒、防卫护卫等任务。具体部署时间、部署区域以及人员、装备的编成情况,还将与联合国进一步协商确定。

  •   历史

      南苏丹共和国11820年代埃及开始统治苏丹北方并扩展至南部,在此之前苏丹南方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相关资料几乎全凭口头历史。根据这些记录,公元10世纪前尼罗人迁入,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

      19世纪末英国占领苏丹南方,1899年英国和埃及共同统治苏丹南方。由于种族、宗教、文化等差异,英国原本希望统合苏丹南方和乌干达,但是1947年的朱巴会议决定,苏丹南、北方统一。

      1955年苏丹南、北方冲突,第一次苏丹内战爆发。1972年在阿迪斯阿贝巴签署的《阿迪斯阿贝巴协定》给予南方有限度的自治权,第一次内战终结。

      1983年苏丹总统尼梅瑞(JaafarNimeiry)宣布在全国实施伊斯兰律法(Sharia),引起南方的不满,南方反抗军“苏丹人民解放军”(SPLA)开始对抗政府,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2005年1月9日,南北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定》(ComprehensivePeaceAgreement),结束长达21年的内战。协定赋予南方自治权,北方实施的伊斯兰律法在南方不适用,并于2011年1月9日举行决定是否独立的公民投票。

      2011年6月6日,南北苏丹爆发武装冲突,最后双方同意撤出阿卜耶伊。6月底,包括联合国代表的数名国际谈判人员建议让4200名埃塞俄比亚士兵驻守阿卜耶伊以维持和平。

      2011年举行南苏丹独立公民投票。2011年1月30日公布的初步计票结果显示,98.83%参加公投的人支持独立。[1] 2011年1月31日,苏丹副总统表示承认公投结果。2011年1月23日,独立后政权执行委员会的一名成员称,“出于熟悉程度和便利”,独立后的国名定为南苏丹共和国。其他曾考虑使用的国名包括古代犹太人圣经上记载的“古实”(Cush)、尼罗河共和国(NileRepublic)、新苏丹(NewSudan)。同年7月9日苏丹总统宣布正式承认南苏丹共和国,南苏丹正式成为非洲的第54个国家。[2][3] 2011年7月14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纽约当地时间7月14日以鼓掌方式一致通过决议,正式接纳南苏丹共和国为联合国第193个会员国。

      2012年4月1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对南苏丹宣战,发誓称要推翻由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执政的现政权。在此之前,双方军队已经在边境的哈季利季油田以及附近地区激战多日,双方都指责对方侵略了自己的领土,甚至动用了空军。巴希尔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口号是把南苏丹人民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从今天开始,将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013年12月14日,南苏丹的苏丹人民解放军一个派别试图发动政变。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总统次日宣布已镇压政变成功,但战斗在12月16日恢复,且内战至今。

      2014年6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和研究机构“和平基金”公布了2013年全球“脆弱国家指数”(FragileStatesIndex)排行榜,南苏丹以112.9分位居榜首。

  •   地理

      南苏丹占地近62万平方公里,北接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西接中非共和国。

      南苏丹大致位处北纬10度的纬线以南(首都朱巴位于北纬10度),地形以热带雨林、草原及沼泽为主。南苏丹地区全年雨量由600至2,000公厘不等,每年的5到10月为雨季,由于白尼罗河流经本区时,坡度特小,只有一万三千分之一,故来自乌干达及埃塞俄比亚两方面的洪水,行抵本区。流速转缓,大为泛滥,形成一大片沼泽,称为苏德沼泽(Sudd),当地的尼罗族黑人(Niloticpeople),均在雨季前即行迁居于高地,必待洪水退去,他们才再由高地迁往河岸或有水的洼地区。尼罗黑人半农半牧,农业以木薯、花生、甘薯、高粱、芝麻、玉米、水稻、豇豆、豆类及蔬菜为主,牧业以牛最为重要,因本区树林尚少,并有半年干旱,均不利于采采蝇在此发育。故南苏丹为重要的牛产地,此外,鱼产亦多。

      白尼罗河流经的台地地区,形成了苏德沼泽,是非洲主要湿地之一,雨季时,该沼泽面积可达51,800平方公里以上,附近部落会以芦苇编成岛,在浮岛上暂居捕鱼,形成一种浮动式捕鱼营地。此外,每年白尼罗河的泛滥,对沿岸部落放养牛群的牧草地恢复也相当重要。境内有南方国家公园、巴丁吉罗国家公园、波马国家公园。

      南苏丹东南部与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交界的伊雷米三角,为一片有争议的土地,现由肯尼亚管辖,但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各自宣称拥有这一地区的所有权。

      气候气候以热带干湿季气候为主,全年四季变化不明显。每年五月至十月为雨季,十一月至翌年四月为旱季。

  •   外交

      南苏丹建国后,世界各国皆迅速承认南苏丹。非洲联盟亦承认南苏丹为第五十四个成员国。

      • 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5] 、埃及、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及俄罗斯等[6] 分别宣布承认南苏丹为独立国家。

      • 苏丹亦宣布承认南苏丹为独立国家,但目前其和南苏丹在石油问题仍存在争议,因为独立前的南苏丹地区是苏丹的主要石油来源,但是炼油及出口等工作主要是由苏丹北部负责,因此石油资源和工作的分配是两国的主要问题。在北苏丹,即苏丹共和国的南部苏丹人民在独立后的国籍归属问题,也是双方的一个争论点。南苏丹政府2012年3月宣布哈季利季油田属于南苏丹。随后,苏丹和南苏丹军队在哈季利季油田附近持续发生冲突。苏丹政府指责南苏丹军队当天对哈季利季油田发动袭击,“悍然入侵苏丹领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在2011年开始,对南苏丹进行基础建设及教育援助政策。

      现时南苏丹是联合国、非洲联盟及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成员之一,并计划加入英联邦、东非共同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集团。另外,阿拉伯国家联盟已证实,若南苏丹向他们寻求加入,可获得观察员国的资格。在2011年11月25日,南苏丹加入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

  •   政治

      南苏丹共和国22011年7月7日,过渡宪法通过,确立总统制政府。现任(第一任)总统是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于2011年7月9日上任,为期五年。在建国最初,联合国将设立7,900人维和特派团,包括7,000人的军队和900人的警察,以巩固南苏丹立国后的和平与安全,为期一年。南苏丹实行三权分立及两院制,行政、立法及司法机构独立。南苏丹议会(上议院)为国家立法机构,议长为詹姆斯·瓦尼·伊加(JamesWaniIgga)。 根据《全面和平协定》,司法机构(下议院)由最高法院、上诉法院、高等法院及其他法院组成。最高法院由院长、副院长和五名法官组成,全部皆由总统提名。现任最高法院院长是约翰·马切齐(JohnWolMakec)。 政党在苏南方注册并在自治政府拥有代表的政党共9家,分别是: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全国大会党(NCP)、苏丹非洲联盟(SANU)、团结民主阵线(UDF)、苏丹非洲党第一联盟(USAP1)、苏丹非洲党第二联盟(USAP2),团结民主拯救阵线(UDSF)、南苏丹民主论坛(SSDF)、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民主变革派(SPLM-DC)。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为执政党。

      首都由于现时首都朱巴基础建设不足,以及城市增长过于急速,使政府管理困难。故此,政府于2011年2月采取决议,计划在其他地方建设有完善规划的新城市,作为新首都。都市计划会类似尼日利亚的阿布贾、缅甸的内比都,以及巴西的巴西利亚。政府发言人在2011年7月表示,政府正评估以兰西尔(Ramciel,拉姆塞尔)作为新首都的可行性。兰西尔位于湖泊省,靠近中赤道省、东赤道省及琼莱省的边界,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国家的中心。据宣称,约翰·加朗去世前亦曾经表示打算将首都迁至兰西尔。

  •   社会

      人口独立前的苏丹南部以黑人为主,以信仰泛灵论占多数,少数信仰基督新教、天主教、科普特教派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不同于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以黑阿拉伯人为主的苏丹北部。种族与信仰的差异亦是苏丹一分为二的主因之一。族群以丁卡人最多,其次有努尔人等。

      主要城镇南苏丹共和国4根据2010年的人口数据,该国人口最多的10个城镇如下:

      1.朱巴-372,410人

      2.耶伊-185,000

      3.瓦乌-151,320

      4.马拉卡尔-139,450

      5.尼穆莱-45,000

      6.戈格里亚勒-44,600

      7.延比奥-40,400

      8.伦贝克-32,100

      9.伦克-26,850

      10.波尔-26,800

      教育南苏丹现时行“8+4+4”制度,即八年小学教育、四年中学及四年大学教育。教育语言上与使用阿拉伯文的苏丹不同,南苏丹采用英语为主。然而,南苏丹现时面临英语教师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专业技术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

      语言受到英国统治的影响,英语广泛使用,也是南苏丹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和各族母语也通行。

      宗教南苏丹共和国5提南方人的宗教可以追溯到1956年。而上一次人口普查时,最多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次是南苏丹的宗教包括传统土著宗教,其中多数遵循传统信仰。苏丹南部的大部分保持传统的土著(有时称为作为万物有灵论)。美国联邦研究部根据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能不超过10%的南苏丹人口是基督徒,而苏丹的官方记录宣称,包括南苏丹人口,25%的人按照传统宗教和5%是基督徒。在2005年,一些新闻报道声称大多数的基督徒,是苏丹圣公会,有200万信徒。同样,根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自1995年以来天主教会是在苏丹最大的单一基督教,主集中在南苏丹的有270万教徒。 南苏丹总统基尔是罗马天主教教徒,他在朱巴在发言时指出,南苏丹将是一个尊重宗教自由的国家。其中基督徒大部分是天主教和英国国教,虽然其他教派也很活跃,但万物有灵的信仰往往与基督教信仰混合。

      经济南苏丹的石油产量占分裂前原苏丹石油出口总量的85%,石油是南苏丹的重要经济来源。南苏丹基础设施薄弱,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交通朱巴机场是国内最繁忙及设施最完善的机场,并且有多条固定国际航线连接坎帕拉、内罗毕、开罗、亚的斯亚贝巴及喀土穆。其它地方机场的跑道仍以泥地为主。

      道路因内战而遭受严重破坏。铁路方面,国内有全长248公里的窄轨铁路由苏丹南部边境连接至南苏丹第二大城市瓦乌(Wau)。未来发展方面,南苏丹正计划将铁路延伸至首都朱巴及邻国乌干达及肯尼亚的铁路网。

  •   行政区域

      南苏丹共和国3主条目:南苏丹行政区划南苏丹由苏丹南部10省组成:加札尔河地区北加扎勒河省西加扎勒河省湖泊省瓦拉布省赤道地区西赤道省

      中赤道省东赤道省上尼罗地区琼莱省西上尼罗省

      上尼罗省10个省再可细分为86个县。[8]

  •   要闻

      南苏丹油罐车爆炸2015年9月18日南苏丹总统发言人说,2015年9月18日16日晚发生的油罐车爆炸事故死亡人数已升至170人。事故原因为有人在油罐车侧翻现场点燃香烟所致。发言人说:“满载汽油的油罐车侧翻后,导致汽油泄漏。当地民众随即哄抢漏油,但当时有人点燃香烟,结果导致爆炸。”这起油罐车爆炸属于意外事故,与南苏丹持续冲突无关。西赤道州迈里迪县县长约翰说,该地区道路崎岖不平,特别是进入雨季后,道路塌陷和车辆翻覆事故时有发生。目前,由于缺乏转院条件,且当地医疗设备落后,仍有至少20名严重烧伤患者未脱离生命危险,死亡人数有可能还会增加。

      当地时间2015年9月18日16日晚,事发油罐车原定从南苏丹首都朱巴运输15吨成品油前往西赤道州延比奥,但在距离迈里迪镇20公里处因道路湿滑发生侧翻,造成油料大量泄漏。2015年9月18日17日西赤道州州政府决定,即日起3天为哀悼日,悼念油罐车爆炸死难者。

      南苏丹军队两派交火

      当地时间2016年7月8日晚17时20分,在南苏丹联合国UNHouse超级营地北侧,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发生激烈交火,双方动用了步枪、机枪、火箭弹和小型火炮等武器,子弹在中国维和步兵营担负的数个观察警戒哨位上方穿梭,部分流弹射入难民营并击中8号哨位的防护盾牌,数十发炮弹和火箭弹在UNHouse营区附近爆炸,1枚落入UNHouse内部,炸点距7号哨位仅60米,正在一线执勤的维和部队官兵迅速依托有利地形组织防卫警戒。

      由马沙尔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军反对派7月9日表示,7月8日晚发生在朱巴的军队内部派系冲突已导致约115人死亡。苏丹人民解放军反对派发言人威廉姆·盖特杰斯对媒体说,死亡人员大部分是士兵,目前朱巴教学医院的太平间已经停满了尸体。据威廉姆介绍,马沙尔方面的军队死亡人数约35人,基尔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军死亡人数约80人。搜寻尸体的工作仍在进行中。当地时间7月9日凌晨1点半,事件暂时平息,马沙尔平安离开总统府,返回驻地。基尔与马沙尔稍早时候共同发布申明,表示将彻查此次冲突。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