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曾文溪

曾文溪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曾文溪发源自台湾岛阿里山山脉,向西流经嘉义县、台南县、台南市而由七股乡出海。河流长度138公里,流域面积1212平方公里,源头海拔2440米,主要支流有塔乃库溪、普亚女溪、草兰溪、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曾文溪水力资源丰富,上游有台湾最大的水库曾文水库,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库及乌山头水库等。由于曾文溪挟带砂石与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沉积,提供了大量养分,因而河口地区蕴育了丰富的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也吸引了大批水鸟在此处栖息。珍贵鸟类黑面琵鹭即栖息在曾文溪河口北岸,因此设有黑黑面琵鹭生态保护区。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曾文溪 所在洲: 亚洲 流经区域: 台湾 流域面积: 1212 长度: 138.47 源头: 台湾岛阿里山山脉 源头海拔: 2440 主要支流: 塔乃库溪、普亚女溪 特色物种: 黑面琵鹭 水利建设: 乌山头水库

  •   信息

      曾文溪1溪名:曾文溪

      长度:138.47km

      源头海拔:2,609m

      平均流量:-m³/s

      流域面积:1,176.64km²

      源头:水山

      注入:台湾海峡

      流域:台湾

  •   历次改道

      道光三年此次改道后的曾文溪主流并未因此而安定下来,在其 后的百余年间亦经数次大改道。

      同治十年(I871年) 经蚝壳港(蚵壳港)横西至公地尾,即沿原之副流转南经士城仔合第一次改道之下游转西由鹿耳门出海,以致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鹿耳门南岸的天后宫被冲毁于该溪流中,蚝壳港南边的 芦竹仑则整村被毁而徙至现之海寮南边而为新吉在(新结集村庄之意)。

      曾文溪5明治37年(1904年)曾文溪又改道由三股溪经国赛港入海,十份塭被冲毁而迁至公地尾西南处重建村落。

      明治44年(1911年)曾文 溪山洪再发后改道由十份塭、青草仑入海,蚵壳港整庄被毁,其庄民四散,另十份塭亦再被冲毁,成为河川溪床的一部分。

      昭和6年 (1931年)曾文溪治水工事兴工,使得曾文溪沿岸许多村庄如檨仔林、金德丰、五块寮、十份塭等村庄又被迫大举迁庄,例如此时十份 塭复迁回原在址南侧溪边建庄,部分则另于其南结在下十份塭,及其东而为溪埔。须至昭和13年(1938年)六月1日治水工程告竣时,此 一居民戏称为「青冥蛇」的曾文溪,其四处乱窜的溪道始固定,也一直到此时居民备受威胁的生活空间才大略底定。

    次数 溪名时间经过地方出海口改道原因一湾里溪 (欧汪溪) 道光三年前 (西元1823年) 吧哖(今玉井)、石仔濑、茄拔、苏厝甲、入欧汪溪出海。 将军乡顶山仔脚 二曾文溪 (鹿耳门溪)

    道光三年~ 同治十年(1823~1871)

    苏厝甲以上流路与前期同,以下则分主、分流,主流改由菅寮(安定乡管寮)、经溪埔寮、学甲寮南边汇入鹿耳门溪出海。另一分流自菅寮向西经蚵壳港,于今日国圣大桥处转南,合主流入海。鹿耳门 道光三年暴风雨三曾文溪 (三股溪、鹿耳门溪)

    同治十年~ 明治32年(1871~1904)

    原北分流自国圣大桥转西北接三股溪出海,另分出支流向西于国圣大桥转南,并入鹿耳门溪出海。鹿耳门溪旧流路则偏向南边出海,冲毁古鹿耳门天后宫。

    鹿耳门 同治十年暴风雨四曾文溪 (三股溪、鹿耳门溪)

    明治32年~ 明治44年(1899~1911)

    主流自公地尾一分为二:北支流经由三股仔入三股溪至国赛港出海;南支流则经土城仔东边,由鹿耳门溪旧出海口入海。

    北:国赛港

    南:鹿耳门

    明治32年暴风雨五曾文溪

    明治44年以后(1911~ )

    主流由国圣大桥向西冲破沙洲出海,鹿耳门溪断流。昭和六年(1931)曾文溪河堤兴建,鹿耳门溪及三股溪旧流路被切断,河道缩小。

    青草仑西北

    1.明治44年暴风雨 2.昭和六年曾文溪河堤兴建

  •   概述

      曾文溪2曾文溪为中国台湾第四大河,也是台南地区最大的河流,全长138公里,河域面1177平方公里。发源自阿里山山 脉,向西流经嘉义县、台南县市而由七股出海。曾文溪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台湾最大的水库曾文水库,即在曾文溪上游,此外,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库。曾文溪中游以下,坡度渐缓,河水寒山量很多,至下游出口后,成为台南海埔地的主要沙源。曾文溪河水挟带砂石与生物碎屑在出海口的沉积,加上潮水的作用,提供了大量养分,因而蕴育了丰富的底栖与浮游生物资源,吸引了大批水鸟在此处栖息。曾文溪上游为嘉义县山区少数未为人为破坏的溪流之一,原始林相完整,野生动物不少,如绿蓑鹭,食蟹蒙等。上游多峡谷瀑布等困难地形,续往上溯行可探霞山山区诸山。

  •   水资源

      曾文溪3曾文溪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台湾最大的水库曾文水库,即在曾文溪上游,此外,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库及乌山头水库等,除了供水发电之外,也都成为重要的观光景点。此外,由於曾文溪挟带砂石与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沉积,提供了大量养分,因而蕴育了河口地区丰富的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也吸引了大批水鸟在此处栖息。着名的珍贵鸟类黑面琵鹭即栖息在曾文溪河口北岸,因此设有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

  •   流域

      曾文溪流经台南县楠西乡、玉井乡、大内乡、山上乡、善化镇、官田乡、麻豆镇、安定乡、西港乡、七股乡、最後在台南市安南区和七股乡之间,流入台湾海峡,全长138.5公里,流域面积1176.7平方公里,源头海拔高2440公尺,其主要支流有塔乃库溪、普亚女溪、草兰溪、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

  •   鱼类分布

      曾文溪流域的鱼类部份迄今累计共记录到46科120种,较过去文献中所记录之 5科27种增加甚多,主要是因为过去在曾文溪的下游及河口并无任何调查之鱼种资料。其中包括3种新种,6 种台湾新记录种,7种台湾特有种,及14种外来种。三种新种均属虎科中的褐吻虎,它们分别是短吻虎、斑带吻虎、南台吻虎( 1996)。其中除短吻虎在西部主要河川的上游均有分布外,另外的斑带吻虎及南台吻虎两种,目前均仅分布在曾文溪及高屏溪较高海拔的水域(陈, 1994),因此弥足珍贵,应予保护。七种台湾特有种中,台湾间爬岩鳅、台湾石、粗首、短吻镰柄鱼、及台湾马口鱼为普遍存在于台湾,除东部以外之水系;埔里中华爬岩鳅则只出现在中南部地区,何氏棘则只在东部及南部,而以曾文溪为其北界。

      曾文溪4上游鱼类共25种,其中以鱼及台湾石为优势种,此二种的稚鱼几乎整年都会出现,故推测其生殖期为全年,但稚鱼出现以夏季为多,余较少,故上游鱼类的生殖活动除可能受水温及食物量两项因子所控制外 ,曾文溪的流量即降雨量亦可能为其主要的控制因子。

      中游鱼类共21种,中游地区因受到水库拦水之影响,溪水变浅,流速迟滞,因此水温较高,溶氧降低,故所调查记录到的鱼种,多以湖泊栖性的鱼类为主,如鲤、鲗、团头鲂或吴郭鱼等。

      下游鱼种高达94种,占所有鱼种的78%。其组成受取样及乾溼季之影响甚钜,即旱季时,海水鱼可入侵20公里 (至西港一带),故曾文溪下游鱼类群聚之变动受季节性之影响颇大。

      综合而言,曾文溪上游除外来种外,本土之鱼种虽少,但尚称稳定;中游污染较严重,鱼种虽不少但不稳定;下游则因海水鱼入侵而使鱼种多而复杂,群聚亦不稳定

  •   黑面琵鹭

      每年大约秋分过后,来自北方的娇客黑面琵鹭,重要栖息地就是在台南县曾文溪北岸。

      台南县政府农业局森林及自然保育课长颜秋雄说,县府公告黑面琵鹭保育区约三百公顷,另农委会所划设其重要栖息地则约六百三十四公顷,不得开发或利用。这一区大致为河口沼泽湿地环境,可分成沙洲、泥质滩地、水域与周遭的鱼塭、养殖池等栖地类型。动植物如黑琵、招潮蟹、鱼虾、湿地及红树林等等,自成一生态体系。

      南县府在七股设置黑面琵鹭保育管理中心,期使成为国际黑琵研究重镇外,藉此推广休闲旅游及湿地生态保育观念。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