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水沥村

水沥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水沥村,以红葱闻名,总面积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多公顷,下辖两个自然村,11个经济社,本村户籍人口38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该村交通方便,新广花一级公路和旧广花路、北二环高速公路经过村辖内。村内有红葱种植基地。2006年,该村被评为广州市卫生村及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2009年,该村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

  •   周边环境

      水沥村不但漂亮而且很干净!维护村里的卫生环境已经成为村民多年养成的习惯。据村委会干部介绍,该村组织了一支15人的环卫队伍,每天上门收垃圾,清扫主要道路。另外还有专门的园艺工人管理大小公园的花草树木。

      据了解,该村户籍人口4080多人,外来人口3100多人,但是他们都在共同爱护着这片绿色的家园。阿香是湖南人,住在水沥村5年了。她说一来水沥村就爱上了这里,这里不仅整洁,而且漂亮。她和女儿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公园的健身区。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已经把自己当成这个村的一员,不会乱丢乱扔垃圾。

  •   媒体报道

      广州水沥村不搞工业开发靠啥富民

      【核心阅读】地处广州这样一个商机无限的大都市,水沥村抵住诱惑坚持不搞工业开发,为子孙后世守住了一片田园。在人均近1亩的耕地上,水沥村人靠驰名中外的红葱铺就致富路,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2010年,水沥村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日前,记者走进水沥,看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如何实现耕地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

      眼前是颇具规模的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水沥村红葱交易市场。下午2点,离开市还有半小时,市场门口已经聚集起十几位卖葱的村民,他们的三轮车斗里,清一色整齐的葱垛,垒得有一人来高,把车胎压得扁扁的。在他们身后,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红葱地,以及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小楼。成片的菜地旁则竖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每一畦菜地中都有农户在忙碌着。正在浇水的农户钟大姐告诉记者:2月4日上午,温总理来水沥村考察就来到了她家的菜地,当时她正在地里劳作;总理还兴致勃勃地亲手拔了一棵红葱,询问收成,她就笑答,一共种有2亩红葱,批发价大概每斤1块多,每年能赚三四万元。

      保护耕地人均近亩 留一片“绿色家园”

      下了广州北二环高速,就到了水沥村的村口。老支书沈祖耀指着架在头顶上的北二环高速路和贯穿南北的广花公路,感慨地说:“水沥村4.19平方公里土地,到现在为止,除了修这两条路先后被征了800亩外,没有糟蹋过一寸土地。”

      水沥人,世世代代做农民,祖宗给这里4200多位村民留下了3960亩耕地。改革开放的

      水沥村4春风吹来,珠三角不少村庄靠农转工、农转商发了财,水沥村人也动过心。“那时候我们看得很清楚,只要把耕地推平,建成工厂,村民的荷包就能鼓起来。但是——”沈祖耀话锋一转,“我始终觉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毁了耕地建厂容易,等有一天工厂建满了,再想要耕地就难了。所以20年前我就跟村民讲,一定要保护好脚下这块祖宗留下的土地。”

      当然,水沥村也没有一味抵制工业,一块种不了什么东西的山坡地被平整出来,成为一个小型工业园,预计带来2亿元税收的立白集团即将在此落户。

      “不过,与其缩手缩脚搞工业,不如一心一意把地守好,把田种好。留下一片‘绿色家园’,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时候,就是巨大的财富。像水沥村离广州这么近,还能够保有人均近1亩的耕地,靠的就是这种决心。”白云区委书记骆蔚峰不止一次这样肯定水沥村。可不,如今,全村3960亩耕地,95%都是村民自己在种。

      “遗憾也不能说没有,眼下最困扰水沥村的是,有7条高压电力线路从村子上空经过,覆盖了2000多亩耕地,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也制约了村的统一规划和全面发展,希望电网企业能够补偿补偿。”副村长沈巨潜抱怨。

      科学种植农民增收 特色铺就致富路

      耕地不能死守,田也不能死种。水沥村历史上就有种红葱的传统,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村民认识到,只有将红葱种成品牌,种出效益,让水沥人的生活富起来,才是对耕地最好的保护。借着国家发展“三高”农业和白云区推动“一村一品”的东风,水沥村先后成立了红葱协会、红葱经济合作社,围绕广州市的庞大需求,建设都市型特色生态产业基地。

      “合作社成立后,请来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大家科学化、现代化种葱。想干的,先上课,考试合格了,才准入会入社。村里还注册了‘红冲王’、‘香冲王’两个商标,推广品牌,价格也上去了,来水沥村5买的人也多了。”种植大户江树清家有6亩葱地,和别人家一样,被均匀划分成一个个整齐的方块,方块之间是纵横阡陌的灌溉沟渠,里面流动着从流溪河支流里引来的水;他种的葱,正长势喜人,根根粗壮。

      江树清种葱已有十余年,在成立合作社之前,月亩产仅1000来斤。这几年,通过改善葱种,科学施肥,产量大大增加,月亩产达到了四五千斤。现在,儿子、儿媳也跟着他们老两口种起了葱,全家人一年收入八九万元,家里盖起了五层小楼,小两口还买了小汽车。

      像他一样,水沥村900多户村民,家家尝到了红葱的甜头。全村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被认定为“广州市十大农业蔬菜基地”之一。“现在水沥村年均亩产红葱约2万斤,产值2.1万元。就靠这个,去年该村经济总收入8017万元,村集体收入320万元,人均收入达19048元。”江高镇镇长徐劲跟记者不断重复着一句话:“现在看来,这‘一村一品’的路子走对了,3960亩耕地多年来得到保护,归功于此;农民靠务农致富,也归功于此。”

      为解决村民卖葱难,水沥村投资建设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钢架结构交易市场,每天开市,供慕名而来的客商和本地葱农交易。市场配备了冷库,还连同白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定期进行红葱检测。如今,水沥村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标准”的红葱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产销一条龙”,每天有100多个客商入场收购,日成交量达20多万斤。

      提高效益谋划未来 高端农业促产业升级

      行走在水沥村整洁干净的水泥村道上,不时可看到坐在家门口低头忙碌的村民,在他们手边,是一堆堆刚采收回来等待整理的红葱。一位姓梁的中年汉子告诉记者,他家种葱,一年收入4万多元。但最近一两年,葱越来越不好种,“主要是化肥价格涨得太快,每包涨了近40元。5年前,化肥只占种植总成本的20%左右,现在要占35%—40%”。此外,他说,由于市场价格不稳定,有时候只卖到一两毛钱一斤,连成本都收不回。

      现在,水沥村的两委班子已谋划起未来——红葱深加工。沈祖耀说,“我们初步考虑走两条路,一是脱水,每包方便面里的蔬菜包,都少不了脱水的葱,这个市场很大;二是提炼葱油,用葱油煮菜,不用再放葱,油里就有了香味。现在,前一个已经形成了项目,合作方也找到了。”

      在多次调研水沥村后,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栋感触良多:“我们好像总认为农业是落后的,从农业过渡到工业,或者农业的比重越来越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就是产业升级了,其实不然。水沥村的坚持和成功告诉我们,在耕地红线的紧箍咒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从低端农业向高端农业过渡,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益、附加值,同样是一种产业升级。农业还可以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结合,甚至直接转化为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这种升级,岂不同样前景广阔?”

  •   总理视察

      2012年2月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白云区江高镇水沥村与村民进行了亲切的交流。6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再探人均近1亩耕地的“菜园子”,重访与总理交流的村民。回访中,多位村民向记者讲述了见到总理又激动又幸福的感受。

      给总理示范如何拔葱

      6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再走水沥村,一探人均近1亩耕地的“菜园子”。走在村里,记者看

      水沥村2到许多村民正在自家门口前摘拣碧绿的红葱。江高镇镇长徐劲对记者说,村里每家每户都种红葱和韭菜,这几年村民也因此攒了些富余资金,建房买车。

      记者在红葱种植基地见到了40多岁的钟姨,正在地里摘红葱的她兴奋地对记者说:“温总理摘的葱就是我家的!”谈起4日上午温家宝来到自家田里,钟姨仍十分激动,“就在这个位置,总理弯下腰去,摘起一棵红葱,仔细看了好久。”钟姨一边对记者说,一边指着温家宝摘葱的位置。

      “让我来给您示范一下专业的拔葱姿势”,沈祖耀回忆自己当时对总理如是说。全程陪同温家宝的沈祖耀是水沥村党总支书记,他有些打趣地对记者表示,总理的拔葱动作不够“专业”,只有长期种葱的村民才能懂得其中的精髓所在。“我还对总理说,用我们水沥的红葱或韭菜来包饺子,又香又甜,您吃过肯定忘不了。”沈祖耀回忆到,听到自己这么说,不仅总理笑了,在场村民也都笑了,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种植大户激动提问题

      水沥村的种植大户江树清家中共有6亩地,种葱已有十余年。谈及4日上午与温家宝的交谈,江树清仍十分兴奋。

      江树清回忆道,在座谈会上,他与总理对起话来,“总理和蔼亲切地听我说,让我感觉非常温暖、非常幸福”,江树清说。

      江树清对记者表示,这几年化肥价格上涨很快,每包涨了近40元。“5年前,化肥只水沥村3占种植总成本的30%左右,现在要占到成本的35%至40%左右”。他说,由于红葱的市场价格不稳定,上个月只卖到一毛钱一斤,所以根本无法收回成本。而且,每年的台风都对红葱造成很大影响,水没法从田里排出去,水浸后连葱种子都保不住。江树清说,2010年村民还去到连州买种子,“种子全被淹死了”。

      据江树清回忆,温家宝一直微笑着听他的陈述,不时颔首。听完他的陈述后,温家宝表示,政府一定会进行调控,抑制化肥价格增速过快,促进农民增收。“总理还说,要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并且要让水沥村率先搞起来。听到总理这样说,我真的很激动,也十分受鼓舞。”江树清说。

  •   治安条件

      水沥村多年来治安保障做得很好,令该村村民和住在这里的外来工都感到非常满意。水沥村里不仅完善了全村的视频监控设备,而且还在每个路口设置了治安岗亭,并有一支稳定的治安员队伍。另外,该村的老党员组织了一支义务巡逻队,定期巡查出租屋的安全状况。从2007年开始,该村连续三年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年度考核均被评为优秀。

      此外,水沥村还组织了一支5人的亚运志愿消防服务队,服务亚运、服务村民,为村民提供了消防保障。

  •   简介

      水沥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北面,是广州市的中远郊,东与本镇的长岗村,蚌湖的西湖村接壤,南与塘贝接壤,西与茅山村和铁路编组站(北站)接壤,北与双岗村新楼村接壤。 水沥村交通方便,有新广花一级公路和旧广花路由广州经过该村直接通花都,还有

      水沥村1北二环高速公路东西方向横跨该村,坐落在该村的水沥立交上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可通往清远、深圳、珠海各地。

      水沥村总面积4.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多公顷,下辖两个自然村,11个经济社。本村户籍人口40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

      水沥村两委会,积极挖掘潜力,发展集体经济,在保护农田的情况下,利用空闲地、山坡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现有两间制衣厂,7间食品厂,一间玩具厂落户该村,两委会还积极协助经济社利用征地款建厂房,发展经济社集体经济。

  •   红葱致富

      现在的水沥村村民过着与他们的祖辈不一样的生活,虽然大多数村民还是种地,但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耕作方式。如今家家户户住起了小洋楼、出门有公园可以休闲、上街有车代步,水沥村人说他们现在过得很幸福。

      在多数水沥村民眼中,让他们致富的源泉除了党的惠民政策,就是“红葱”。全村800多户村民,全部以种植红葱为主,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目前已经形成了产销一条龙,并吸引周边村民加入到种红葱致富的行列。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651万元,人均收入18733元。

  •   经济概况

      水沥村以农业为主,农民以种植红葱为主要经济收入,全村农户900多户,全部以种植红葱为主,红葱是该村的拳头产品,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为解决村民卖葱困难,在2004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了一个钢架结构的红葱交易市场,促进红葱产销一条龙,吸引了周边村走入了红葱种植行列,现已发展到8000多亩,带动了高效农业的蓬勃发展。在2004年被定为广州市十大农业蔬菜基地之一。2004年10 成立了广州市白云区水沥村红葱协会,并领取了“红葱王”和“香葱王”两个商标,通过协会发展到千家万户,建设高标准的红葱生产基地。2005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原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以及市、区主要领导视察了该村的红葱基地,对该村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   花园生活

      走进水沥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很“漂亮”。水沥村的人直言不羡慕城里人住高楼,因为他们住的是花园别墅,而且各种文化配套设施齐全。

      2002年该村投资180万建设了综合楼和文化广场,而后又陆续建立6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场地和5个篮球场。除了村集体建设的休闲场所,各个经济社也在村民的家门口设置了小公园,如该村兴和经济社利用现有的水塘,在水塘边做起绿化文章,种上花草,成为一个天然的小公园。村民可以在公园休闲、健身,小公园成了联络邻居感情的最佳场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