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làng)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025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240米。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2011年末,宁蒗县总人口26.42万人,在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达16.64万人,占63.0%。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生产总值26.7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23.5:41.5:35。宁蒗彝族自治县旅游景点泸沽湖、永宁温泉、青龙海、扎美寺等景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 所属地区: 云南省 丽江市 下辖地区: 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 面积: 6025平方公里 人口: 26.42万人(2011年) 地理位置: 云南省西北部 著名景点: 扎美喇嘛寺 电话区码: 0888 邮编区码: 674300 政府驻地: 大兴镇 行政类别: 自治县 车牌代码: 云P 气候条件: 低纬度高原气候区 下辖地区: 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 面积: 6025平方公里 人口: 26.42万人(2011年) 著名景点: 扎美喇嘛寺 电话区码: 0888 邮编区码: 674300 行政类别: 自治县 气候条件: 低纬度高原气候区
-
人口民族
人口2011年末,宁蒗县总人口26.4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600人,城镇化率13.1%。另有流动人口22987人。总人口中男性13.83万人,占52.3%;女性12.59万人,占47.7%。14岁以下6.45万人,占24.4%;15~64岁18.39万人,占69.6%;65岁以上15800人,占6.0%。
民族2011年末,在宁蒗县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达16.64万人,占63.0%;有汉族、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壮族、白族、藏族、苗族、傣族、回族等11个民族,共9.78万人,占37.0%;超过千人的有汉族、纳西族(含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壮族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5.10万人,占总人口的19.7%;纳西族19640人(其中摩梭人口16119人),占7.6%;普米族12526人,占4.8%;傈僳族8303人,占3.2%;壮族1173人,占0.5%。2011年人口出生率8.2‰,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4.6‰。
-
历史沿革
唐南诏时,北部地区称为“楼头赕”,初属铁桥节度,后属剑川节度。
宋大理时属善巨郡。
元朝时实行土司制度,北部置永宁州(土知州),南部置蒗蕖州(土知府),属丽江路。
明永乐四年(1406)改属云南布政使司。
清末至民国时期,邻县居民称宁蒗为小凉山。
1917年,永宁土府、蒗渠土司合并设立宁蒗分县,属永北县。“宁蒗”一词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
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治今大兴镇。
1950年1月21日,宁蒗和平解放。1950年2月在南部地区成立小凉山彝族办事处,同年5月,北部地区成立宁蒗县政务委员会,1951年9月改称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6年9月20日(一说为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北部的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南部的小凉山彝族事务办事处合并,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隶属丽江行政专员公署。
1970年属丽江地区管辖。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治理的272个贫困县之一;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八大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3年属地级丽江市管辖。
2005年8月4日,云南省政府撤销红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镇政府驻原大兴镇政府驻地。
-
地方特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宁蒗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和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出了一条“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使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长壮大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开发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产品,如:小凉山苹果、泸沽湖系列清酒、苏里玛酒、紫杉醇、荞麦保健食品、青梅制品、民族服饰、AA级白芸豆、青刺果油、虫草、天麻、贝母、当归、松茸、羊肚菌、木耳、香菇等。
1990年和1993年,小凉山苹果两次夺得云南省温带水果评比会桂冠,1995年,荣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是云南省优质苹果生产区,产品远销东南亚。泸沽湖清酒先后获’95中国昆明新技术新产口展销会银奖、中国’99昆明世博会十家放心酒等荣誉,2002年又荣获第九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名牌食品”称号。摩梭人家的“苏里玛酒”以泸沽湖畔摩梭人家秘藏工艺精制而成,被誉为“女人家的酒”而走俏市场。从红豆杉中提炼出的高科技产品紫杉醇在现代医药中占有重要地位。荞麦系列产品含淀粉、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1,具有清热、健胃功效,而深受人们青睐,成为赠亲送友的佳品。青剌果油、AA级白芸豆、野生松茸菌和牛肝菌等纯天然绿色食品远销国内外。
-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绵绵山以西属金沙江高山峡谷地貌,群山争峙,河谷深切,海拔悬殊。绵绵山以东大部属山原区,山势较浑厚。主要高原平坝分布于这一带,较大的有永宁坝(面积56.5平方公里)、白渠坝(县城坝,面积20.5平方公里)、红桥坝(面积20.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白岩子山主峰海拔4510.3米,最低点为宁利乡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
地理气候宁蒗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无霜期190天,年均气温12.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将达到30℃左右。
-
旅游景点
泸沽湖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面积约48.45平方公里。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族,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
永宁温泉
永宁温泉面积约50平方米,泉水恒温38℃,是一个天然浴场。因其泉水中含有硫化氢,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对关节炎和皮肤病疗效显著。
青龙海
青龙海,又名天湖,位于海拔4033米的药山之巅。水面面积2亩,平均水深1.5米,湖周苍松翠柏环绕。盛产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有“山巅瑶池”之称。
扎美寺
扎美寺位于永宁乡皮匠街西北的古尔山脚下,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美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为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喇嘛寺。
-
概况介绍
宁蒗县位置面积: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东与四川省盐边、盐源县毗邻,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县相连,北与四川省木里县相接。地跨东经100°21`~101°16`、北纬26°35`~27°56`。县境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250公里,总面积6025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240米,距昆明交通距离568公里,距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大研镇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
-
民风民俗
概况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遍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4省区。云南的彝族主要分布 在横断山脉南部、哀牢山脉、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红河、南盘江 流域。全省县(市、区)基本上都有彝族分布。昆明市、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以及玉溪、曲靖、思茅、昭通地区,是彝族集中分布的地区。1998年底,全省彝族人口为435.00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2.8%。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彝族有4705658万人。
彝族支系众多,自称、他称繁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
云南彝族人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居住地域广阔。案居区气候类型、自然生态景观、矿产资源、生物种群丰富多样。农牧半产是彝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农作物有玉米、稻、麦、荞子、马铃薯、豆类等。油菜子、烤烟是半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畜牧业是高寒山区彝族的经济支柱。彝族地区还有丰富的经济林木和野生药材。
彝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彝族先民在先秦两汉时期称“□”、“昆明”;两晋时期称“叟”或“叟夷”;南北朝至唐初称“爨”;唐宋时期称“乌蛮”或“东爨乌蛮”;元称“卢罗”;明、清称“卢罗”或“夷人”。解放前计有自称、他称近百种。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并根据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统称彝族。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彝族有本民族文字,彝文在明、清文献中称之为“爨文”、“爨字”或“韪书”,近代也称“倮文”、“夷书”、“毕摩文”等,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彝文的创制起源年代尚无定论,汉文方志记述,有汉代起源说,也有唐代创制说。彝文字数,明、清文献称“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近代已发展至万余。唯其传承一直以于抄、木刻本为主,并各自结合当地的彝语方言发展,基本字少,变体较多、正规字仅3000余个,各地使用的彝文在音、形、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通用范围不广。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改革文字的要求,党和政府帮助彝族开展了彝文规范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四川《凉山彝文规范》方案,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推行。云南省政府也于1987年批准了第一批表意彝文和一套借词拼音方案在全省试行。
彝族先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许多历史、宗教、文学、天文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并留下了大量的镌字崖石刻和金石铭刻。彝文典籍卷帙浩繁。散在民间的彝文书籍史是数以万计。可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宝库。
彝族有本民族的传统节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是彝族最普遍而又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此外还有滇东南撒尼、阿细人的“密枝节”,滇中楚雄的“插花节”、“赛装节”、滇南纳苏、聂苏支系的“咪嘎哈节”和“祭倮节”,凉山彝族的“十月年”等是带有浓厚农业祭仪和祭祖色彩的地方集团性节日。
彝族的宗教属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及其祭祀活动足以始信仰和宗教活动共同的重要内容。祭祀祖先亡灵的大典,凉山彝族称“尼木”或“玛都毕”。贵州彝族称“做□”,云南彝族称“作斋”。多数山区彝族无来世观念,也无偶像崇拜,其祭密枝、祭山、祭咪嘎、祭倮(□)等宗教活动带有自然崇拜的性质。宗教祭仪由巫师执祭,巫师有毕摩和苏尼两种。前者识彝文,有经书。“精者能识天象,断阴晴。”后者专司跳神禳鬼, 另称“巴尼(端公)”,女称“莫尼(师娘)”。 彝族历史上行火葬,死后制作灵牌,彝语称“玛都”。祭毕,送往深山岩洞。明、清以后,渐习汉风,除人、小凉山彝族外。已改用棺木土葬,灵牌用松(柏)或梨木制作,供于厂家中,称神主。
彝族实行父系小家庭制,婚后分爨别居。通常幼嗣承家,余嗣分出。家财诸子均分,女子无财产继承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的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太阳历,并有《历算书》、《十二兽历法》、《太阳历》等彝文典籍记述,已引起天文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彝文药典《齐苏书》,其成书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日》还干12年,根据景东县曲姓彝族祖传秘方研制的著名“云南白药”,其止血等方面的疗效在国内外有口皆脾。解放后发掘和翻译的《西南彝志》、《宇亩人文论》、《勒俄特依》、《指路经》等一大批彝文文献为研究彝族和西南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彝族又是个具有丰富多元化的民族,既有集本民族古典文化大成的毕摩文化和共同的文化特质,又有各具特色的支系亚文化。
新中国成立前,我省彝族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分别处于封建地主经济、残存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奴隶占有制3种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1950年初,云南彝族地区获得了解放。1951年下半年起,党和政府帮助彝族人民开展了民主土地改革,至1958年春,彝族地区土改全面结束,消灭了阶级压迫和剥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58年彝族地区同各民族一道步入了全国一体化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彝族地 区同全国一样实行改华开放,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彝族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民主改革后、根据党的民族区域内治政策和国家宪法,彝族地区先后建立了1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和彝族同其他1至2个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治的自治州1个、自治县9个,彝族人民实现了区域自治,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解放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彝族地区各级党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和“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原则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结合本地区实际与资源优势,发展了烤烟、蔗糖、旅游、矿产、经济林果等“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使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今天以“普六”、“普九”为主的现代教育网络已在彝族地区形成,小学普及到了村社,中学普及到了乡,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山乡村社有了初级医疗保障,聚居区近98%的乡村(办事处)实现了路、电、邮三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医疗、交道运输、通讯、电力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许多地区沿袭下来的传统游耕游牧、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以物易物、靠人背马驮运输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历史。社会交往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产业结构山传统的自结白自足的农牧生产转向多元的以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生产规模由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转向规模型、连片型产业化集约经营;物质生活由贫困型转向逐步富裕型。这就是今天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彝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彝族1、节日
火把节。火把节(彝语称杜责),是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日期,原则上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但有的在此前后另择吉日过节。
过年节。过年节(彝语称库施),是彝族又一盛大传统节日。彝族过年日期各异,一般视农活完成的情况决定。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11月16日—18日定为彝族过年日。
二月八节和三月三节。二月八节,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三月三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初十五节。彝族一般不过春节,但到农历正月十五日有打鸡断口嘴、打猪头驱邪活动
2、饮食
饭食。彝族居住在山区,食品主要有马铃薯、荞麦、燕表、大小麦、玉米、圆根、青菜等。
肉食。彝区的肉食类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以羊肉为贵。杀猪,以火去毛,也可用开水去毛。杀绵羊,用一木棒猛击颈部倒地后,捏其咽喉窒息而死。杀牛,用斧头猛击头部,待牛昏倒后,割断咽喉,放血剥皮。杀鸡,捏其颈部窒息而死后,烧毛或烫毛。
饮酒。彝族以酒为贵,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都离不开酒。彝人好酒,尤喜烈酒,习惯饮“寡酒”,即饮酒不吃菜。彝族有规矩,男子路遇背酒妇女,亲戚朋友带酒登门拜访探望,须赠一份礼,或为钱币、衣物,或为牲畜、粮食等。饮茶。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饮茶习惯。以陶制小砂罐熬煮,以精制制小瓷杯作茶盅,以荞粑、炒面为佐食。有的还在茶水中加食盐。
吸烟。彝族爱吸自种的兰花烟,且有吸烟不能断代之说。彝谚说:“烟为子孙烟,吸烟子孙旺”。彝族成年、老年男女几乎都吸烟,青年男女也有吸烟者。
3、服饰
建国前,宁蒗彝族的装饰品以金、银、铜、玉、骨、贝等为原料制成,品种繁多。女子,特别是青年女子喜戴饰物。男子有穿左耳戴珠习惯。彝族服装以毛麻制品为主,女子服装式样随年龄而变化,特别是下裙和头帕。男子服装式样,小孩、青年、中年、老年都差别不大。色调和绣花镶边程度则与年龄大小和身份有关,一般年纪大者较素淡,年纪轻者较艳丽;诺的服装较为素淡,即使青年女子也很少镶边绣花,以示庄重、高贵。百姓服装较为艳丽,富裕家庭青年女子服装镶边绣花,艳丽炫目。无论是女子、男子服装,还是诺、百姓服装,季节性都不强,寒暑不变,终年身披披毡既为避雨又为御寒。建国后,大多数男子和少数女子改穿汉装。穿彝族服装者,其服装已以棉、丝、纤维制品为主,款式新颖,缝制精细。
4、婚姻
建国前,宁蒗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制度。男女婚事由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和幼时择配偶极为普遍,男女双方均无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解放后,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已逐渐改变,异族通婚及由于奴隶制的消亡过去所谓的不同等级的男女通婚者已渐多,男女青年已有一定的恋爱自由权,但仍有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现象。
5、丧葬
宁蒗彝族除对未满周岁夭折的婴儿实行土葬,对患麻风病死者实行裹牛皮盖锅土葬外,其余皆行火葬。
摩梭人1、节日庆典和祭祀礼仪
端午节。摩梭人过端午节,除象汉族一样,采草药、喝雄黄 酒以及摆宴外,还要烧松枝,烧糌粑,洒敬酒净水,念经文,祭祀山神、水神和日、月、星、天神以求保护庄稼,保佑人畜平安,不要下冰雹刮风,降瘟疫闹灾害。
转山节(包括泸沽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是摩梭人的转山转海节。
祭祖节。农历十月,摩梭每户人家由打巴或喇嘛择定吉日杀年猪。杀年猪这天,即是祭祖节,请打巴念经,敬神祭祖,仪式隆重。
祭牧神节。农历正月十二日这天,所有摩梭家庭都要做很丰盛的早餐,而且一定要煮猪心子。吃饭前先烧香祭供,专门祭祀牧神。
祭土地节。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摩梭村寨以某一家为重点,请打巴念祭土地神的经,同时也念咒各种害虫的经,请天、地、山、水神禁止风、旱、涝、雹、洪、虫等灾害,保护地里的庄稼正常生长,获得丰收,在以某一户为主的请打巴念经的同时,每家都要用树枝在田边地角烧大塘烟火,全村烟雾迷漫,祭祀天、地、山、水神,摩梭人称这个仪式为“地补”。
2、饮食
摩梭人以玉米、稻谷为主食,其他还有大麦、洋芋、燕麦、青稞等,夏秋季节有青白菜、萝卜、蔓菁、莲花白、胡萝卜等蔬菜,冬春有酸腌菜、干萝卜丝、干鱼和酸腌鱼。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糌粑为佐食。摩梭人家家会挤牛奶,制作酥油,会做印花饵块粑粑、油炸米粉片以及豆腐、凉粉。肉食中,以猪膘(又称琵琶肉)为贵,喜欢灌制香肠、灌猪脚、米灌肠、干猪肝。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
3、服饰
摩梭男女在13岁以前穿长衫,系腰带,13岁行成丁礼后,男女皆穿金边大襟衣,钮扣喜用银币和彩珠,钮扣在右边,颈项中心有领扣,右肩胛骨旁有一副,右腋下有两副,每副两颗。女性的金边衣内,还穿领和袖口为黄色或绿色的绸缎内衣。下穿百褶裙,裙布至少二丈四,多达三丈多,裙长至踝。用各种彩线绣上花边。传说,不绣花边,死了找不到路,其实是为了美观。摩梭妇女还讲究首饰,头上加以牦牛尾做的假辫,尾上配有一大束彩丝线,以青黑为主,辫长4—5尺,挽成盘髻,配以彩珠串,彩丝束尾垂在左耳鬓,戴耳环、手镯,腰系红花色带,戴戒指,胸前配银链,耳环戒指以银质为多,手镯有银有玉。摩梭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衣,系腰带,配腰刀,下穿宽脚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扎上彩丝 带,这与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系,是古代牧民的遗风,与藏族来往多了以后,摩梭男子的服装也就与藏族相似,有的也穿冲巴(即藏服)。
4、丧葬。
摩梭人行火葬,丧葬仪式繁杂,一般分为洗尸、捆尸、安魂超度、停尸、起尸装棺、打巴开路、交待祖谱、洗马绕村、谢别乡亲等几个步骤。
5、母系大家庭
母系大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家系以母系计算,家财由女子继承,祖母在,祖母为家长,祖母不在,母为家长。男子外出经商、挣钱,女子操持家务和负责农业生产。与摩梭家庭结构相对应的阿夏婚姻,即通常所说的走婚,是摩梭人最富特色的文化资源,也是滇西北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旅游资源。阿夏婚又可分为阿夏异居婚和阿夏同居婚,前者的特点是双方平时各居母家,男子只在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家,所生子女属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这就是男不娶女不嫁。阿夏同居婚则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居住。无论阿夏异居婚还是阿夏同居婚,感情是基础。双方一旦感情破裂,阿夏关系即宣告结束。自主婚姻、注重感情、有情则合无情则分、聚散自由是摩梭人阿夏婚姻最显著的特点。 普米族1、节日
普米族主要节日有吾昔节、大十五节、端午节、七月半、尝新节、转山节等。“吾昔”节(“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为普米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初八举行。腊月十五为大十五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秋收尝新节,把新粮酿成美酒,先祭“宗巴拉”神,后祭祖先,随后家人尽情畅饮,谈论当年丰收情景。转山节日期不固定,有的选在农历十月的一天,有的选农历七月的一天。
2、饮食
普米族普遍食用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蚕豆、碗豆、四季豆等。蔬菜以蔓菁、瓜、辣椒、萝卜、青菜、西红柿等为主。肉食常用猪牛羊肉,喜喝牛奶,并制作酥油、乳酪。宁蒗普米族喜以酥油茶就炒面。特别有名的是“猪膘肉”,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普米语称“咱贡”。因外形犹如琵琶,也叫“琵琶肉”,是招待客人的上品。普米族喜欢喝茶,吸烟和饮酒。茶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酥油茶、化油茶、盐茶、核桃仁茶、雪茶等。烟有旱烟、鼻烟、卷烟等。酒分甜酒、黄酒、白酒三种。酒是祭祀和待客的重要礼品。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当客人来访,总是导入上座,捧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端上一大碗苏理玛酒待客。等到用饭时,主人端出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膘肉,另加一碗有葱、蒜、辣椒以及花椒和香椿的酸辣汤,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用餐毕,家人才开始用饭。
3、服饰
1949年前,普米族男女幼童时都穿麻布长杉,系麻布腰带。13岁举行成人礼后,男子穿大襟麻布衣,着宽大裤子,披羊皮领褂。富有人家穿黑、兰灯芯绒上衣,外穿氆氇和呢质大衣,膝下用布裹腿,腰间佩刀系囊,大多赤足,有时也穿自制半筒猪皮鞋,手戴镯圈和戒指。普米族女子包头帕,编发,喜用牦牛尾及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以发辫粗大为美。穿红、白、兰、黑等色金边大襟衣,着百褶长裙,喜青、白、蓝等色。以宽大的红、白、兰、黄等色的彩带束腰,背披洁白羊皮。胸前佩戴银链,手戴镯圈和戒指,还喜用五光十色的串珠作头饰或项链,耳戴银环或玉坠。普米族老年男女服饰与成年男女服饰基本相同,只是服装色彩不再鲜艳,一般选用兰、黑布料,不戴饰物,亦不用假发,缠数米长的黑色大头帕,扎素色腰带。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普米族人民和内地人民一样,穿上了棉质、毛质、化纤质料的服装,但普米族服饰的民族特色并未改变,只是服装色彩更加艳丽,布料更加讲究,款式更为新颖。
4、丧葬
普米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将永远脱离尸体,尸体作焚烧处理,但灵魂还存在,因而形成一套安置灵魂和处理尸体的丧葬仪式。宁蒗普米族实行火葬,其葬仪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实行二次葬。
-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建成校舍5.4万平方米。实施骨干教师津贴制,新招录152名教师。幼儿入园率62.6%,小学入学率99.2%,“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88.9%,初中入学率99.7%,高考本科上线率57.5%;职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为0.37:1。
医疗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实施4个乡卫生院、23个村卫生室建设,县医院、中医院均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新农合参合率96.6%,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100%,城镇职工参合率100%;实现新农合医疗费用补偿和民政救助“一站式”服务,村级门诊减免率45%,乡级住院补偿率90%。
文化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1.1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91个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举办“校园杯”文艺大奖赛、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学生运动会、“库诗杯”篮球运动会、“五·一”职工体育比赛,放映农村电影专场600余场次。
社会保障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新增城镇就业116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0人,困难人员就业80人;完成“贷免扶补”创业10户、小额贷款扶持创业68户,带动就业285人。宁蒗彝族自治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投入2458.11万元。宁蒗彝族自治县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金、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补贴1.19亿元。宁蒗彝族自治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00户,廉租房和公租房1000套,安居工程400户,补贴低收入家庭住房500户,兑现在职人员住房补贴1945万元。宁蒗彝族自治县对21户115人水电移民进行搬迁和后扶安置。
-
经济
概况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生产总值2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3亿元,比2012年增长30.8%;地方财政总收入4.5亿元,比2012年增长3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亿元,比2012年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比2012年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9元,比2012年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比2012年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产、二产、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23.5:41.5:35。
第一产业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农作物播种65.6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8.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3万吨,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年均增幅在1.2%以上。累计建成苹果基地5.8万亩,木瓜基地17.3万亩;种植核桃20.5万亩,花椒3万亩,中药材2.6万亩;种植烤烟2.9万亩,收购烟叶6.49万担,产值达8092万元;新建蔬菜大棚7.62万平方米,规范化种植露地蔬菜5100亩。2013年末大小家畜存栏86.6万头(只)、出栏32.6万头(只),肉类总产1.95万吨,畜牧产值达5亿元。建成107个惠农支付服务点,按时兑现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资金5490.44万元。
第二产业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原煤产量达80万吨,总产值达4亿元。实施石丫口、干布河、拉都电站扩容增效,沙力和金棉变电站、牦牛坪风电场等建设工程,地方电力年发电量达2.24亿千瓦时。
2011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其中:轻工业完成2.5亿元,重工业完成7.13亿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9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67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2031万元。
第三产业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2.9%;旅游综合收入比2012年增长103.3%,其中泸沽湖景区门票收入比2012年增长60.4%。宁蒗彝族自治县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71亿元,比2012年增长1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26亿元,贷款余额16.5亿元,贷款比2012年增长27%。
-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宁蒗的生物资源丰富,孕育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仅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就有60科155种,藏量达3610.6万公斤;有松茸、木耳、羊肚菌等25种珍稀野生菌;有天然牧场447.15万亩,可载畜5.7万个黄牛单位,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牛羊基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43.4%,是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
矿产资源截止到2012年,宁蒗境内煤储量约在1.5—2亿万吨左右,已探明储量达3500万吨。还有丰富的铁、铜、铅、锌、铝土、锰、金、银、钨、钼、镍等金属矿及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等矿藏资源。
-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宁蒗彝族自治县辖1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共7个社区、84个村。宁蒗彝族自治县具体下辖乡镇为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乡、红桥乡、宁利乡、金棉乡、西川乡、战河乡、西布河乡、永宁坪乡、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烂泥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