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大沟镇

大沟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大沟镇位于阳东县东南部,南面临海,北与合山、北惯镇交界,东与新洲镇隔河相望,西与雅韶镇毗邻。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辖社区居民委员会1个,村委会15个。总人口4.5万人。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沟镇 所属地区: 中国 阳东县 建立时间: 1983年 面积: 115.7平方公里 人口: 4.5万人(2005年) 地理位置: 位于阳东县东南部 著名景点: 三宝山、崖鹰山和渡头山 地方特产: 荔枝、龙眼

  •   乡镇名人

      大沟镇8冯学争1947年生,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人。当过农民、渔民、盐工、民办教师。1983年起先后任县文化馆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学会、新故事学会、通俗文艺研究会、通俗文学学会、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约作家;广东省文联委员、作家、戏剧家、曲艺家、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散文诗学会副秘书,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楹联学会、民俗学会、民俗文化学会、文化传播学会会员;广东省政协委员、阳江市政协常委。主编阳江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被中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先进工作者;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文艺家”称号、阳江市“优秀作家”称号,多次获省市优秀工作者奖励。

      获奖民歌

      陈日正(大沟镇)

      人图富裕国图强,夫妇同心万事昌;

      只有生男非是福,若无育女更遭殃。

      成堆光棍难求偶,打烂铜锣觅“旧娘”;

      关爱女孩天大事,人人同乐福无疆。

      李清风(大沟镇)

      吾儿寡佬寡定都,自家收席自家铺;

      问句枕头问句席,还有成双日子无。

      怪我当初嬲女性,果时暗自发牢骚;

      奉劝今人听党话,诚心育女策为高。

  •   交通网络

      大沟镇陆中距县城17公里,距市区20公里,省道江台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县道三北公路横穿该镇,水路可从寿长河通沿海各处港口。全镇实现村村通汽车,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全面实施。城镇设施:大沟镇背山面海,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城镇建设不断宣判,全镇农村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信息网络实现光纤化,有线电视覆盖到了部分村委会,自来水供水工程正在建设当中,竣工后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   产业特色

      抓水果流通 促农民增收

      荔枝大红季节,阳东县大沟镇及早布置、及早落实有关措施,做好荔枝的后期管理和流通服务工作,确保荔枝丰收、农民增收。一是组织好有关技术部门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荔枝产量和质量稳定。二是召集有关水果大户座谈,商讨水果流通大计,扩展销售途径。三是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联谊活动,发挥该镇荔枝生产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四是在全镇内设置多个收购服务网点,全面铺开荔枝收购热潮。据估计,2004年该镇荔枝投产面积达2.6万亩,总产量达8000吨。

      大沟镇5深层井抽水灌溉解春旱大沟镇长期以来农田用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春季持续干旱的季节,农田因缺水灌溉而荒芜的情况尤为严重。去冬今春以来,大沟镇由于降雨量稀少,加上现有水库储水量不足,目前已造成1.1万多亩水田无水灌溉,占全镇水田面积的45%。面对严峻的干旱形势,大沟镇委镇政府为彻底解决好农田用水问题,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总结了多年来的抗旱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受旱最严重的沙冈、高洞、那金等村季会投入抗旱资金15万元打造了60口深层井抽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当地2000多亩水田的灌溉用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打造一口深层的造价约2500元,可灌溉农田20亩,配备1000瓦的抽水机完成1亩水田灌溉任务最大用电量约8千瓦时,需电费2.4元,成本低效率高。为进一步推广这种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改善大沟的农业生产环境,大沟镇规划今年在全镇范围内投入132万元,打造528口深层井,彻底解决10560亩易受干旱天气威胁的农田灌溉用水,破解大沟农田用水“老大难”问题。

  •   农业资源

      大沟镇4大沟镇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23℃,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耕地面积4.1万亩,其中水田2.5万亩。是阳东县优质水稻主产区。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主要有荔枝、龙眼等品种,其中荔枝以“双肩玉荷包”品种为主,龙眼以“高州储良”品种为主。大沟镇山海兼优,具有天然的海养环境,有咸淡水交汇的三丫河、寿长河,滩涂面积1.5万亩,0~10米等深浅海水域面积9.2万亩。大沟镇加快水域农业综合开发,水产养殖业发展热头迅猛,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1.8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5万亩,形成了四大专业养殖基地,分别是三丫河周边八千亩对虾养殖基地、寿长河千亩蚝养基地、三丫千亩文蛤养殖基地、华洞千亩青螺养殖基地。现对虾、蚝养殖成为两大支柱产业,寿长蚝尤以质鲜肉嫩而闻名。田园农业抓好“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大沟、徐赤两蔬菜基地,徐赤莲藕、大沟西洋菜较出名。

  •   历史沿革

      清代,大沟镇属长乐乡乔马都乔马三、四图。民国时期属第二区,大沟圩在清末、民国初期较为兴盛,是阳江四大集镇(织簧、那笃、大沟、北惯)之一,建国初仍属第二区。1953年分小乡,1956年12月并大沟乡,改称大沟区。1957年2月撤区分大沟、卢海、雅八乡。1958年5月三乡合并称大沟乡,同年11月并入海陆人民公社,12月改称大沟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区,辖大沟、雅韶、新洲、三山四个公社。1963年2月撤区,与雅韶人民公社并为大沟人民公社。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区称大沟镇。1988年2月,阳江县撤县建市,大沟镇为阳东县(区)所辖。大沟镇2大沟镇

  •   名胜古迹

      大沟镇6第一寺坐落于大沟镇西南方1.5公里的地方。本地方流传洪武13年(1381年)有南华高僧慧行云游至该地,确认该地风水极佳,集资建成“镇海寺”。“镇海寺”面对成顷碧波,惊涛拍岸,后有天然古垃数亩接“镇海山”,地势雄伟。明成祖10年(1443年),成祖国师道衍和尚云游至“镇海寺”,写下“遥临碧海三千界,高踞红尘第一山”的名联并刻于山寺正门前。从此此寺更名为“第一山等”,沧海桑田,“第一寺”虽风雨飘摇,但砖墙完好。

      国带井

      国带井,在大沟镇三丫村前1500米处。这口玉带水井,地处海边,井圆形,直径1.6米,深2.5米。井水清甜津芳,而且还有奇特之处,即潮涨时,海水没顶,退潮时即去汲水,井水也毫无咸味,清甜如旧。民国14年版《阳江志》记载云:“澹泉在城东南16里三丫港卤水旁,一泓清澹,即海潮淹过其味不改。”国带古井,水已枯竭,井里泥沙淤塞,长满杂草,成为荒地一块,仅存枯井痕迹。据当地人相传,南宋末年,陆秀天背宋帝.在崖山蹈海后,身上玉带漂流至三丫港沙滩该井旁。故名国带井。

      华洞文笔塔

      位于大沟华洞村南面150米处,孤立于野外河岸上,是一座砖砌的塔。现残存三层,高8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各面设有窗口,有明显收敛于顶的形迹,层隔之间用瓦筒、瓦板盖成叠涩短檐围绕,塔基每边长2.2米,底层开有一门,现已残破不堪。是地震及人为所致。

      大沟镇7海朗城遗址地处大沟镇西南二公里之海头村镇海山。为南为新屋村,村前隔沙滩是南海,西北靠山。这座城,以山为屏障,沿着山的自然地势,从山顶而下盘旋围筑而成,城墙为夯土结构,是一座略呈椭圆形的防御所城。这座防御性古代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防御所指挥花茂寿辰请建立。城周长2200米,东南直径700米,西北长540米有四个门楼,高4.66米。万历三十年(1602年)海防同知徐麟建望敌楼一座。崇祯二年(1629年)设海朗炮台其上。海朗城废于清乾隆初年。海朗城遗址状况,因历史文献资料没有翔实记载,城内布局不甚清楚。但从荒废的遗址中依稀可见城廓遗迹。现存部分城墙较为完整,偏西地面趋高,东面仍有三米高的外墙,城外护城河遗存痕迹可见。在荒废的城内,部分已为后人垦荒种植。露在地面的是带红青色的砖瓦碎片,应是当时建筑城址的原料,还有黄釉、青花陶瓷碗碟碎片,山顶上还存竖着三块大石,每石距离相等排开,“镇海山”三个大字,分别刻于其上,至今远眺清晰可见,这座地处沿海的防御所城,确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碑石

      “镇海山”题字石刻,在大沟镇海头管理区新屋村东北500米的镇海山上,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所建的海朗守御所城的遗址。镇海山上竖立着三块相排并立的大石,“镇”“海”“山”三字分刻于三块石的南壁,一石一字,为楷书阴刻,每字径150厘米。

      鬼寨山遗址

      位于大沟镇华洞村东900米的鬼寨山上。东面是芦山村,南南是海,北近大板石岭,遗址离平地高出20米。遗址地面流失较大,从西南半坡玉岗顶发现遗物,分布面积约20平方米,采集有钻孔石器二件,无肩石锛二件,夹沙粗陶片20件。

  •   地形地貌

      大沟镇属丘陵、平原地区。以江台公路为界,北部必丘陵区,有三宝山、崖鹰山和渡头山。南部属滨海平原区,海岸线长12.7公里.境内蕴藏有品位较高的花岗岩,含量较高的硅砂、石英石和高岭土。镇内有三丫、寿长河汇流入南海。大沟镇1大沟镇地形

  •   自然资源

      大沟镇3大沟镇属丘陵、平原地区。以江台公路为界,北部必丘陵区,有三宝山、崖鹰山和渡头山。南部属滨海平原区,海岸线长12.7公里.境内蕴藏有品位较高的花岗岩,含量较高的硅砂、石英石和高岭土。镇内有三丫、寿长河汇流入南海。大沟镇陆中距县城17公里,距市区20公里,省道江台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县道三北公路横穿该镇,水路可从寿长河通沿海各处港口。全镇实现村村通汽车,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全面实施。大沟镇背山面海,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城镇建设不断宣判,全镇农村通电、通邮、通公路、通电话,信息网络实现光纤化,有线电视覆盖到了部分村委会,自来水供水工程正在建设当中,竣工后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大沟镇是“文化之乡”,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现有市一级中学2所,小学18所,其中阳东中学创建于1940年,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图书室、篮球场、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节目期间,有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民间也不定期举办楹联、书法、民歌、美术等比赛。大沟镇积极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搞好镇区工业园区规划,提高服务,简化办理手续,迎接新一轮工业开发热潮。现大沟镇已有顺风工艺厂、针织厂、纸箱厂等企业,硅矿砂资源开发及农产品加工开发潜力巨大。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