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海子街镇

海子街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海子街镇位于毕节市东北部,是毕节市第一农业大镇,盛产“烧杠大米”。

  •    中文名: 海子街镇 下辖地区: 辖38个行政村 面积: 127.4平方公里 人口: 65700余人 地理位置: 位于毕节市东北部

  •   历史沿革

      明初于南部设毕节卫前守御千户所,清于今街区设塘铺,名海子铺。为县境中部较大农贸集市。有农机修理、铸造、酿酒等厂社。海子街1949年属八寨乡和张新乡。1954年析设海子街、福集、观音、烧缸箐、邵官铺、沙地、王张、滥泥、十三亩、鸭子塘等乡。1958年撤乡建海子街公社。1961年后原各乡分出各置公社。1984年改置海子街镇及烧杠、沙邵、烂泥、观音桥、鸭子塘、迎宾、王张、十三亩8乡。1991年合并置海子街镇。

  •   古遗址

      扁扁洞遗址位于毕节市海子街周家村东南。旧石器时代中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北,面积6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深部的堆积物呈黄色,掘露厚度4.5米,出土石制品共75件,有石核、石片,动物化石有中国黑熊、虎等13种。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或稍早,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或稍早。骨样品的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13-17万年。 大洞遗址位于毕节市海子街镇周家桥村东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形遗址。洞口朝向西,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5年发掘,洞内堆积物多呈灰黄色,掘露厚度2.5米,出土石制品约800件。有石核、石片等。用火遗迹有碳屑、烧石、烧骨等,动物化石有竹鼠、豪猪、猕猴等。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第2层骨样品的碳14测年结果为距今17850200年。

  •   基础设施

      海子街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龙(场)公路、海小(坝)公路和“704”县道网络交错,穿境而过,交通便利,38个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70%的农民已吃上自来水,通过近年来农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98%以上的村民用上了照明电,目前有35个村开通程控电话,镇中心同时建有“联通”、“移动”及“小灵通”三家通信网点。

  •   气候地理

      海子街镇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平均温度12.9℃,年降雨量980毫米,无霜期237天,海拔高度在1470—1742.2米之间,尤为适宜农作物生长。全镇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洋芋为主,盛产有全市闻名的“烧杠大米”,其色美味浓,深受广大群众青睐,经济作物已形成油菜籽生产和苗圃、药材、果蔬开发等多种发展势头。

      海子街镇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荒山、草坡及林地,储藏有较为丰富的煤源和少量铁矿,同时拥有尚待开发的丁家寨村“白马山庄”、红堰村“农家乐”等旅游景点和热水田村温泉以及店子村矿泉水。

  •   简介

      海子街镇位于毕节市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3公里,辖38个行政村,272个村民组65700余人,有汉、苗、彝等民族居住,镇人民政府驻地海子街。现有国土面积12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708亩,是毕节市第一农业大镇,同时也是贵州省卫星小城镇。长途区号0857,邮政编码551700。

  •   行政区划

      海子街镇下辖以下38个行政村:海子街村、周家桥村、石榴口村、前所村、桥头边村、红堰村、长征村、迎宾村、尚家寨村、大湾村、小箐沟村、热水田村、钻天坡村、黑泥井村、彭家寨村、白杨林村、丁家寨村、张家寨村、平桥村、西冲村、梅子沟村、沙锅寨村、邵关村、沙地村、蚂蝗村、龙滩村、大垭口村、坪山村、龙塘村、鞍山村、店子村、马过河村、陈家院村、胡家院村、树垮村、五十亩村、十三亩村、插枪岩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