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南段,元江南岸,包括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总面积约100万亩,全部镶嵌在海拔600米~2000米之间的山坡上。2013年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

  •    所在地: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 开放时间: 全天 票价: 100元

  •   主要梯田

      老虎嘴梯田哈尼梯田7 哈尼族老虎嘴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0千米,这里有850多公顷壮丽梯田,

      多依树梯田多依树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3千米,地处海拔1900米,有650公顷梯田分布在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状如海湾的25°至50°山坡,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日出及山寨的最佳景区。

      坝达梯田坝达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14千米,这里有950多公顷壮丽梯田。

      麻栗寨梯田麻栗寨梯田位于元阳县城南部43公里,新街东部15公里。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从海拔11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

  •   历史渊源

      哈尼梯田2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3] 。

      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云南省内特产》描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证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3] 。

      公元12世纪,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游历梯田美景后写道:“仰坡岭坂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篇游记,使这种新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3] 。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4] 。

      哈尼梯田3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

      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   形成因素

      自然因素哈尼梯田5 哀牢山地形:云南有94%的面积为山地,核心区元阳县则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岭,这里亿万年来受元江、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两侧低下,山地连绵,地形呈V字形发育,不易耕作。为了生产粮食,必须对当地地形进行改造,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础。

      气候: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因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河坝峡谷因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水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年均温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时,植被介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非常适合水稻生产,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稻作梯田。

      水源: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坝区蒸发旺盛,水汽随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遇到冷气团而冷却凝聚成浓雾和充沛的降水。

      人文因素哈尼梯田6历史上的修田和种植习俗: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耕种梯田的传统,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云南省内特产》描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证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哈尼、彝、汉、壮、傣、苗、瑶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于不适合水稻生长的高度,或因文化传统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种植。

      科学合理的管理:哈尼人以树为守护神,将林木细分为神树林、村寨林、水源林,这些树林决不允许破坏,一旦有人违规,惩罚严厉。数个世纪以来,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统。

  •   概述

      哈尼梯田1哈尼族是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中国西南的元江(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山、无量山和爱尼山地域。梯田是居住在该地区的多个民族(哈尼、彝、汉、傣、壮、苗、瑶、拉祜等)共同劳动的结晶。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遍布于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

      该梯田于2007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成为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成功入遗,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

  •   特点

      面积大,海拔高,主要位于山体中部哈尼梯田4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总面积约100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2000米的上半山区。

      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从山脚到山顶断断续续、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级数高达3000多级。

      与自然环境结合得特别紧密哈尼梯田内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是中国稻米梯田的优秀代表,被人类学家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

      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和谐与耕耘是哈尼梯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自然树木的深刻崇拜以及民居建筑、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和文学诗歌均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特点。

      文化遗产价值特别突出哈尼梯田作为祖先的遗产,一个千年文明活的系统,是中国梯田的优秀代表,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它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