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八都岩群

八都岩群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胡雄健等1991年创名。命名剖面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南西约38km汤源附近(汤源组),龙泉南西约34km花桥—汤源—际下(堑头组、张岩组、泗源组),龙泉南西约28km木岱—大岩山(大岩山组)。

  •   备考:

      龙泉、松阳、遂昌等地的八都岩群特征与闽北麻源岩群大金山组类似。

      编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胡雄健

      年份1:1991

      系名: 古元古界

  •   沿革:

      1963年,黄报章等将龙泉南部变质岩系划分为下部龙泉变质杂岩与上部龙溪片岩,时代定为前震旦纪。浙江重工业局区测队(1970)将本区变质岩系与浙江诸暨地区的陈蔡群d段对比,时代置于前泥盆纪。浙江重工业局第五地质大队(1971)和福建省冶金工业局区测队(1972)将区内变质岩系称为建瓯群,并分别归于前中生界和前震旦系。浙江省地矿局(1989)将浙西南变质岩系分解。其中花岗质片麻岩系归于前震旦纪陈蔡群(d段),片岩系称为龙泉群,时代定为震旦纪—早古生代。将景宁、青田地区零星出露的变质岩系称为鹤溪群,时代推定为晚古生代。胡雄健等(1991)认为浙西南地区原习称陈蔡群d段的那部分已普遍混合岩化的区域变质岩系与浙江诸暨陈蔡群特征有差别,因而新创建八都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汤源组、堑头组、张岩组、泗源组和大岩山组。

  •   特征:

      分布于浙江龙泉、松阳、遂昌、龙游和景宁等地。1. 汤源组 主要岩性为(含石榴)黑云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偶尔夹少量角闪斜长次透辉石岩和夕线黑云片岩。厚度大于409.8m。2. 堑头组 以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其中含石墨、石榴石、蓝晶石、夕线石等,局部夹角闪斜长变粒岩和含次透辉斜长角闪岩。厚度约500m。3. 张岩组 以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为主,夹黑云片岩和黑云斜长变粒岩,常含石墨、夕线石、石榴石,有时含蓝晶石。厚度一般为100—500m。4. 泗源组 以黑云斜长(石英)变粒岩为主,夹长石石英岩、黑云片岩、黑云石英片岩。其中常含石墨、夕线石、石榴石,有时含蓝晶石。厚度大于1000m。5. 大岩山组 以黑云片岩、黑云石英片岩为主,局部夹黑云斜长片麻岩。其中含石墨、夕线石和石榴石。厚度大于463.6m。该群遭受吕梁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属于中压相系以低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类型。具有复杂的褶皱变形历史,比较明显的有四个世代,从早到晚其褶皱样式依次为片内无根褶皱(F1)—相似同斜(平卧、斜卧)褶皱(F2)—等厚斜卧?捕盖泷拗?(F3)—开阔褶皱(F4)。总体构造轮廓以穹盆状构造和(或)短轴状褶皱为特征。该群原岩主要以泥质、砂质陆源碎屑沉积岩为主,含少量拉斑系列-钙碱系列的安山玄武岩-玄武岩及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形成环境为较稳定的广海盆地。普遍遭受同构造期花岗质岩浆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类混合岩,其中以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其次为混合质岩石及少量眼球状、肠状混合岩和片麻状均质混合岩或混合花岗岩。侵位于八都群中的庆元竹口长英质伟晶岩的单颗粒结晶锆石U-Pb年龄为1743±8Ma(胡雄健等,1992);龙泉淡竹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878±27Ma(胡雄健等,1991)、1840±67Ma(甘晓春等,1993);庆元下际二长花岗岩、松阳里庄二长花岗岩和遂昌田后含辉石花岗闪长岩的单颗粒自形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75±80Ma、1870±36Ma和1832±80Ma(金文山等,1993; 甘晓春等,1995)。上述表明,与八都岩群同构造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主要发生于1900±100Ma。该群与中元古界龙泉群呈断层接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