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河西镇

河西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河西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总面积188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河西村委会距县城12公里,是历代县治所在地,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学名邦”之誉称。该镇东与四街镇、兴蒙乡接壤,南连九街镇,西与峨山县、红塔区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2002年辖区人口为4.8万人,少数民族(回、彝、哈尼、蒙古等)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河西镇 所属地区: 中国 山西省 下辖地区: 今河西镇、兴蒙乡、四街镇、纳古镇、九街镇九街村大部及峨山县小街镇等地 面积: 188平方公里 人口: 4.8万人(2002年) 地理位置: 位于通海县西北部 地方特产: 主产水稻、小麦、蚕豆;盛产烤烟、萝卜、蔬菜 所在地: 漾濞县城南部1公里处 开放时间: 无 票价: 免费

  •   人民生活

      建国前,各族人民经济上贫富不均突出,富者资财巨万,贫者生计艰难,精神上受封建礼教、迷信的影响,陈规

      河西镇8陋习较多。兵祸、匪患频繁,粮食供应遇丰年能基本自足,一遇灾荒,断炊者不计其数,广大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较为贫困。衣着单一,多以本地土布自制,住户简陋,物资短缺。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56年并入通海时,人均产粮230公斤,人均纯收入44元。人均储蓄1.18元;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活水平相当困难;1966~1976年,社会不安定,生产不正常,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有了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变,1988年,人均储蓄339.68元、年人均食肉13.83公斤、人均纯收入726.24元、人均住房18.73平米、人均占有粮食312公斤;衣着绚丽、款式新颖,电视、洗衣机、冰箱、摩托、dvd等高档商品已大量进入寻常人家。截止2002年底,全镇70%以上的人家都盖起新住宅,超过15%的人家建有二层以上复式结构的楼房,人均占有住户面积30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占农户的30.52%,闭路电视普及率达98%,摩托、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等的拥有量占农户的52%;交通便利,通玉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全镇已基本实现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集市繁荣、商品丰富、街天赶集人数近万人,2002年集市贸易总额达798.4万元,年末各项存款总额20994万元,人均储蓄4313万元,人均纯收入2450元。

      随着经济的振兴,全镇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很大发展,1986年12月,镇政府投资58.75万元,建成1所高标准功能齐全的敬老院,2002年,13位老人在此安亨晚年。1995年起有15个村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

  •   历史沿革

      河西镇1河西,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河西州,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降为县,河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自此始(辖今河西镇、兴蒙乡、四街镇、纳古镇、九街镇九街村大部及峨山县小街镇等地)。建国后,县属滇中(玉溪)地区,1956年12月22日,与通海县合并称西城公社(含今河西镇、兴蒙乡)。1982年7月26日更名为河西公社,1984年1月改称河西区,1987年10月撤区建河西镇至今,同年原镇辖兴蒙乡划出为县辖乡。2002年,辖区内共有8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委员会,10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回族村委会,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2个彝族村委会)。·

  •   名人

      葛中选,王善量,苏心谷,高应美,李瑞兰,李景三,罗树昌,杨玉川,马克昌,戴学孔,柏松云,解瑄。

  •   基础设施

      河西镇在建国前为河西县,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县容镇貌残破陈旧,境内自然灾害频繁。建国后进行了大规

      河西镇7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治理河道,蓄、提、引并举,修坝建塘,变水害为水利,1957~1950年间建成了全县最大的甸基坝水库,兴建了寸村等一批抽水站,1965年昆明至通海电路通后实现了抽水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后,进行了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规划,确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先后修通了几个山区村、寨道路和坝区路面的柏油铺设,并结合农田抗旱、防洪、排涝,完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逐步解决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及水浇地问题,建设三结合沼气池,改善了村容村貌。1990年后,该镇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宽集市街道,安装上自来水,新建、扩建、整修、绿化公共场所,集市场地,镇容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并投入使用配套设施齐全的总投资960万元,占地2.5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改造了环城路,完成了西代路、文明路和寸村路的基本建设,配套完善了公共卫生设施,对集镇面山、琉璃河水库、圆明水库径流区和部分村委会进行了退耕还林,顺利改造了农村电网,邮电、通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2年底,实现了全镇自然村村村通路,水利化程度达84.4%,通电率100%,固定电话用户达4583户,电话普及率和每百人9.4部,下回村成为全县首家市级移动电话村,一个覆盖全镇、日臻完善的数据网络基本形成。

  •   广东省陆丰市河西镇

      河西镇位于陆丰市西部,螺河西岸,隔河东望陆丰市区,与城东、河东、潭西、西南和星都经济试验区相邻交

      河西镇9界。地理位置优越,广汕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螺河自北而南傍镇而过。全镇总面积54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辖13个村(居)委会。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685万元。河西镇以工、农业为主,果林业、养殖业并举发展。该镇发挥地理上的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加强工业开发,促进商贸繁荣。全镇现有粮食高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水果基地、甲鱼养殖场和养牛场等,工业拥有以集体企业为主的东窑陶瓷厂、大务机砖厂、玻璃制品厂等。

      河西镇自然资源丰富。盛产于夏陇山、法留山和新陆等山的花岗岩石料,以纹幼、质优、坚硬且韧、加工后光滑美观而蜚声,销售海、陆、惠等粤东地区,并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河西镇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名胜古迹颇多。清云山定光寺,素有“岭南一枝独秀”之美称。定光寺建于明崇祯四年,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刹和名胜风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此外,湖口紫竹观,是道教的活动场所,树木成荫,风光秀丽。

  •   科教文卫

      河西镇6河西镇文化昌盛,明清两代科甲称盛,有文武进士13人,举人279人,清代有书院3所,义学7馆,私塾林立。民间文艺活动代代相继,曾有“儒学名邦”之誉。民国后期,有初级中学、简易师范、幼稚园一所,小学遍及城乡。卫生、医疗条件较差,1938年始设卫生所于河西县城。当时境内仅有20余名散居各地的乡间草医,中药和药堂主要集中在城镇。建国前,县城有4家中药堂和5个西医诊所。农村普遍缺医少药,天花、疟疾、麻疹、伤寒、霍乱等疾病流行,死亡率高。

      建国后,文教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及了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镇坚持把“科教兴镇”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多方投入,先后建起能容纳全镇中学生的高标准公立中学2所,建党校1处,其后于2002年起对通海八中(原镇一中)逐步进行整体搬迁。2002年境内共有各类学校19所,其中:县属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机关幼儿园1所,共有在校学生9009人,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普九”标准。

      自1981年以来,畜牧养殖配套技术、抗旱节能技术、烤烟提质增效等先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2002年全镇共有镇级农业科技部门8个,科技人员33人,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5%以上。

      文化方面,全面开展文学、音乐、摄影、戏曲、书法等创作活动,群众文化活跃繁荣。1961年6月建成影剧院1座,1972年建文化馆,19891992年修复了文庙,并于1999年在此成立了玉溪市图书分馆,拥有图书1万5千多册,1998年起先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安全文明村寨”、“无毒社区”等的创建活动,2002年全镇共有诗书画协会1个,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13个,电影院1个,新华书店1个。民族文化、群众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日益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100%。

      卫生方面,1951~1956年期间,相继成立了卫生院、卫生工作者协会、联合诊所,1956年建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0年,全镇以河西中心卫生院为主,对全镇40多个卫生所进行改革,恢复了集体办医,建立起以农村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医疗网站15个,2002年共有医务人员45人,乡村卫生员、防疫员24人,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乱、疟疾等疾病的流行,新法接生98%以上,中心卫生院还先后被认定为“一等甲级医院”和“爱婴医院”,全镇实现了农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   第一产业

      河西镇3第一产业解放初粮食单产量155公斤,经济作物由晒烟、蔬菜、油料等构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辖区内农业生产主要以粮豆为主,烤烟面积4702亩,粮食单产437公斤。1981年,在农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调整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烤烟面积不断增加,到1988年建镇后,达14032亩,比1978年翻了3.4翻,粮食单产265公斤,农业产值1010.4万元。

      1990年后,针对人多地少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小的实际,该镇大力进行了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落实,粮食、油料生产样板,稳产高产,进行集团联产承包。特别是近年来着重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和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加快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了粮食、烤烟、蔬菜、畜牧四大支柱产业,花、果、林、油料、渔业协调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逐步走上了“一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粮食生产坚持“良种良法为主,其他措施为辅”的严则,在稳定粮食单产的基础上,播种总面积、总产量逐年下调,引进示范推广先进成果项目和优良品种;烤烟生产以“稳定种植面积,优质优作,增加经济效益”为指导,发展了名特新优蔬菜产业。2002年,优质粮作品种达98%,优质烟种植面积12670亩,优质主料烟中上等比例77.9%,产值1875万元,占农业总产的18.5%,蔬菜种植面积10724亩,以萝卜为主的蔬菜生产得到全面提升,出现了以上片萝卜为主,下片豆类和叶菜为主的区域产业化。上片的清水河、汉邑、东渠(今大回)、曲陀关等村成为了萝卜丝(条)生产加工重要基地。而且产销一条龙,形成以汉邑为中心的萝卜丝专业集散市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年创产值3340多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的萝卜种植(曲陀关村还发展了高产玉米,产量从1988年的单产280公斤上升到2002年的787公斤,为云南省前列,面积达2500亩)。以寸村为龙头的蔬菜新品种实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和琉璃河片区农业综合农艺措施项目成效显著。2002年,全镇孢子甘蓝、食荚小豌豆、日本南瓜、西兰花等名特优新品种种植达到了总面积的92%,粮经种植比例为4.6:5.4,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216元。 河西镇4

      畜牧方面,甸高村的酿酒育肥猪专业村,解家营,石山嘴、代文、甸心等村的仔猪养殖,清水河、大湾、曲陀关的牛羊以及改水沟的土鸡和牛羊养殖渐成规模。2002年,全年畜牧不变价总产值2222万元,比1990年的864.57万元增162%,占农业总产的49.7%,成了该镇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另外,该镇的花卉、林果、水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中,农副产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   第三产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集体和私营商业、服务业兴起,到1990年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033户,实现总收入908万元,其中镇级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211个,从业人员410个。1990年后该镇重点抓了以市场建设为龙头,改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及创造优良环境,并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对镇容村貌进行了改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强化市场管理及服务,大力发展了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以镇集贸市场为中心,南门到北门商业一条街,各种商业购销点遍及各村,以距镇政府15公里的汉邑为中心的老通玉公路一带还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罗卜丝(条)分拣、加工、营销的专业市场。2002年,全镇共有商饮服务等各类服务网点1724个,从业人员2536人,年创产值798.4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9%。

  •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辖区内的乡镇工业在建国之初处于萌芽状态。1982年以前,主要以“四坊”、“五匠”、“三窑”为

      河西镇5主,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机修理,生产一些铁木竹皮具,少数村社兴办了些小加工厂、建筑队、水泥厂等,但数量少,规模小。由于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发展比较缓慢。1984年后,在中央及省、市、县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户办、联办企业蓬勃兴起,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一批专业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手工业进一步发展。1988年建镇时,共有各类乡镇企业1013个,集体骨干项目有水泥、制砖、化工、制鞋、建材等。88年后针对镇内资源不足,能源紧张,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等诸多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重点发展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1990年后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引导建设“一村一业(品)”规模化生产,出现了如解家营、石山嘴的石材石雕,罗吉的炊具、五金,小回村的白铁皮制品,石山咀的匠作工具,甸高村的酿酒等效应明显的专业村。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了个私企业,至2002年底,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143个,从业人员6528人,其中个私企业1142个,实现营业收入63913万元,占乡镇企业收入的98.9%,完成现价总产值60474万元,占98.8%,实现利税总额3330万元,个私企业的快速发展,使非公经济成为该镇经济新的亮点。

  •   经济状况

      该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发达,尤其是手工副业,明清以来,便产生了棉纺织业,建国前土布生产交易遍及城

      河西镇2乡,河西土布享誉一时,各种工匠闻名全省。但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赋役繁重,匪患频繁,因而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建国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铁皮日杂、五金、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以玛钢、轴承、水泥、农机配件等为骨干,铁杂农具、白铁皮制品、石材石雕、酿酒、农特产品等“一村一品”产业结构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2002年底,境内镇办、村办、私营及引进各类行业1143家,完成现价总产值61209万元,从业人员6528人。农业以粮食、烤烟、蔬菜、畜牧为重点,形成粮食高产稳产,烤烟优质、优作,蔬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养殖专业村,花、果、林、油料、渔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在第一、二产业的带动下,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商饮、服务、交通运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1988年兴蒙乡划出建立县属民族乡后,全镇工业总产值1019万元,农业生产总值1950.8万元;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6787.95万元,工业总产值2169万元,农业总产值3802.7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057.35万元;2002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58067万元,人均总收入12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7557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19%,农村工业产值占60.8%,建筑业占0.4%,交通运输业占13.8%,商饮业占4.7%;实现财政总收入79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9.83万元。

  •   自然状况

      河西镇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以红旗河为主的排灌系统。公路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石英砂、花岗岩。镜内有全县最高峰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大水库甸基坝水库,最长河流红旗河。森林覆盖率54.7%。全年无霜期约265天。主产水稻、小麦、蚕豆;盛产烤烟、萝卜、蔬菜。

  •   风景名胜

    圆明寺 河西遗址 木城遗址 小龙潭遗址 休腊县城遗址 河西文庙 大佛寺 古碑碣 儒学箴碑 葛中选神道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