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集镇地处涡阳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5公里、亳州市区60公里,西北距亳州高铁站24公里、北至亳州机场18公里。东邻楚店镇、西接高公镇、北靠临湖镇、东北与公吉寺镇交界、南抵利辛县张村镇,辖9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4.2万、耕地4.7万亩、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
中文名: 店集镇 所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市: 亳州市涡阳县 面积: 53平方千米 人口: 4.2万人 主要民族: 汉 特色产业: 店集东徐豆腐、小麦、大豆等 著名景点: 柘王宫、运粮河 方言: 中原官方话、亳州话 机场: 亳州机场 火车站: 亳州站、涡阳站 下辖地区: 10个居(村)委会 车牌代码: 皖s 电话区号: 0558 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
乡镇概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店集镇地处涡阳县西南部,北抵临湖镇,南与利辛县张村镇接壤,东西分别和楚店、高公两镇相邻。县道西高路、义张路纵横境内,全镇下辖10个村(居)委会。现有人口4.2万;耕地4.7万亩,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店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镇志记载,店集古称“柘树店”。传说这里曾生长有大柘树并有人在这里开设小店而有“柘树店”一名,后来聚集居住做生意的人多了,逐渐由“柘树店”改称为了“店集”。战国时期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穿境而过。“柘王宫”遗址,距镇政府仅百米之遥。
自建制以来,店集一直是涡阳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店集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围绕“强镇、富民”这一目标乘势而上,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如今店集有着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电力和通信,更有着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敢争一流的领导班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自然、劳力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蜿蜒的运粮河上新矗立的“相思闸”在诉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治理后的“南湖”、“北湖”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笑迎八方宾朋。镇党委、政府在此偕全镇人民热诚欢迎有识之士来店集这片热土进行考察观光,投资兴业,共同携手谱写店集新的华章!
-
历史由业
店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建于战国后期的“柘王宫”遗址(店集铁塔处)西距镇政府仅有百米之遥,该遗址于1978年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至今清流不绝,绿波粼粼,一直哺育着两岸生灵。境内的干溪沟、罗沟、双庆沟等水系。给该镇构成了丰富的水资源,经由西淝河流入淮河。店集古称“柘树店”。清朝同治年间,因最初的两间小店在路旁的大柘树下而得名。后来柘树店逐渐发展成为集市后才被当地人叫做“店集”。
-
地理概括
店集镇位于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西南部,北与临湖镇,东北与公吉寺镇,东与楚店镇,南与利辛县的张村镇,西与高公镇接壤,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位于东径11557'~11604,北纬3322~3325。
店集地势较为平坦,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中最高处位于中部镇政府所在地的镇区,最高点海拔34米,最低处位于镇东南的前董庄,周边海拔高程30.米。全镇范围内,水利枢纽成网状,主要沟河有界洪河、运粮河、安宁沟、柳沟、双庆沟、干溪沟、财贝沟、罗沟、西安营沟等,灌溉十分方便。
店集镇交通十分便利,东到楚店有县级柏油公路与S202省道相连,北到临湖,西到高公都有县级柏油公路相通,南到张村也有土公路相通,镇区内机耕路纵横交错,庄与庄之间皆可通车。
店集镇电力发达,镇东张庄有从涡阳送到店集的35千伏的变叫所一座,10千伏的电力线覆盖全镇各行政村。在抗旱、排涝以及发展乡镇企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店集本区范围内的土坑口壤属黑土质,耕地钱部为旱地,主要侬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荞麦、棉花等,林业也较发达,主要沟、路、河及河堤上皆有行树,村庄周围也都是绿树成荫,加之庄台较高,周有圩沟相护,下是“绿树村边合,碧水镜城廊”,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
建制沿革
店集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1960年8月完稿的《高公乡志》(乡住址店集)。店集原名柘王殿。传说战国时期,此地是楚宋交界,当时有一人自恃勇力过人,盘踞此地为王,号称柘王,柘王殿因此得名。后来,在柘王殿东兴起一个小集,称为店(殿)集。
另一种说法源于1982年5月完稿的的《店集区志》。店集原名柘树店。清同治年间,店集有一过路小店,位于路旁一棵大柘树下,人称柘树店。后来,此地逐渐发展成集市,故名店集。
显然两种说法不同,前种源于柘王,后种源于柘树;前者历史久远,后者年代较近。但都与“柘”字有关,柘王的“柘”应属姓氏,与柘树是否关联以及柘王名谁难以考证。史料载:柘为楚地,后属洛阳为县;柘氏,楚大夫以地为氏;楚国公族为姬姓皇帝的后裔,所以柘姓源于皇帝;古代柘姓名人,春秋有柘稽,汉有柘温舒。
店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战国时期店集属楚地,传说楚怀王为镇守边疆,以防齐患,封宗室于此地,建宫立殿,即柘王殿,又称柘王宫,有“三宫六院七十二眼井”之说。宫殿昔日的容颜随宦海沉浮被无情的岁月早已剥去,但遗址遗迹尚存,留下了大片庄阜高地和众多古井,足以想象当时宫殿的雄伟和浩大。1959年春地质勘探队曾在此高地上建铁塔一座,高30余米,引来众多人观看,并猜测其用意,但一直没有准确答案。50多年来,这座雄伟的铁塔却成了遗址的导向标,也给古老的店集增添了神秘的色彩。1930年在此高地南、运粮河北60米处,还残存一处砖瓦结构的天齐阁(俗称“天阁”),1940年店集小学师生扒天齐阁残屋建校时,扒出一把七星宝剑;1958年秋,人民公社组织起“卫星田专业队”,数百名劳力在高埠废墟上搞深翻,挖出不少古砖瓦、石磨和毁坏的陶器等;1975年11月店中生产队社员程广林等4人在铁塔南边取土时挖出一青色古坛,坛内现大量金银器物。消息走漏后,被当时公社人员叫去训诫上缴,一直送到阜阳有关单位管理。据统计,挖出金钊3件,金泡、金器71件,银叉、碎银子计6240克。至于那72眼古井,年长的老人还能说出一部分井的大致位置,有的年轻时为了抗旱还下去掏挖过这部分古井。他们盼望挖到宝物,所以争着下去掏井,并不准外村人下去。他们说,井口虽小,但下面很深很大,人下去磨锨绰绰有余。他们挖出过古砖古瓦、古瓷花罐、人的头骨、动物的骨头等,他们也不知是不是宝物,都不知去向。古老的运粮河依然有美丽的传说。据说,住在此地的楚宗室的女儿嫁给高公崔老家一户官宦之家。为了向女儿家运送东西方便,楚宗室官员便令百姓挖一条河通往崔老家,取名运粮河。此河历经2000多年,虽经局部改道,古河址断断续续仍在;它起于崔老家,穿过界洪河,流入干溪沟,长约5公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此河时,挖出了古沉船,一见风很快风化。离柘王殿遗址不远,现王寨村南运粮河边有一片洼地,原是大水湾,说是当年停靠船只的地方。古时,迷信盛行,寺庙林立,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的事司空见惯。那时,店集有海慧寺,附近有缘乐寺、欢寺、韩寺等。海慧寺有大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前山门4间,房屋结构为砖根土墙草顶。寺内设有佛祖、观音菩萨、火神爷和大神、二神、三神奶奶等神像,供人祭拜;南山墙设有“娃娃山”,说是想要儿传宗接代的便可到此处求一个,回家放到床头或被窝里,即可生儿。寺内有一大钟,上铸“海慧寺”。门外有一砖砌大井,很深,水好喝,说唱戏的人哑了嗓子,喝了便好。院内宽敞,赶集上店的人遇到下雨纷纷跑到寺内避雨。每逢三月初三庙会,赶会的人很多。店集现在的三月三古会,就是从三月三庙会沿袭下来。该寺解放前后香火依然很盛,解放后尚有和尚居住。和尚姓程,号名觉恒,品貌好,老家标里程菜园,擅长扎马扎轿工艺,技艺传至店集老街程效顶。1980年左右去世,活到70多岁。他和师傅老本以及上两代和尚都葬于店集。该寺1952年还修缮一次,1955年被店集小学占用,留2间供觉恒居住,1961年觉恒挪了出来,全部交给学校。随着学校的不断改扩建,庙迹逐渐消失。2012年改设幼儿园,小学搬至店集中心校。海慧寺志书没有记载,有记载的便是缘乐寺、欢寺和韩寺。缘乐寺名有该寺石碑记载,被后人赋予神话色彩后,又称雁落寺,实属讹传。该寺规模大,规格高,盛名远扬,参观祭拜者络绎不绝。该寺建于唐朝,1939年日军南下,亳县沦陷,亳中随县政府迁至高公,1941年春为建校舍校长陈纪成发动师生扒掉了东西厢房和前山门,1948年4月伪保长王继昌为建西王桥拆除了后大殿,该寺成为一片废墟,遗址在店集与高公交界的慕营村。高公现在的四月初八古会就源于该寺四月初八的庙会。在志书中,和古寺一起记载的古迹还有程氏宗祠,位于店集西北角、海慧寺以南,建于清道光末年,主建人程埃云,盖3间砖封瓦脊的草房。光绪年间,由程贺桥主持,3间草房翻盖成瓦房,增盖东西厢房6间、前山门1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宗祠内创办店集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程效义开始废旧学办新学,仍借用宗祠做新学教室;民国三十年(1941年)校址北迁,宗祠变成乡公所办公地;解放后继续沿用,后乡公所搬至集上,宗祠又交给学校使用;1976年学校扩建,宗祠遗迹被削平。在历史的长河中,店集屡经变更,但始终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清同治初年,店集归亳州所管辖的临湖堡;同治三年(1864年),雉河集设县,临湖、标里、张村等13堡拨给涡阳县所管辖;清末实行圩长制,店集为圩。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沿用清末圩长制,圩下设寨;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村设区,店集设大联堡,先归张村区管辖,后又划归江集区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解放前夕,店集设乡公所,归花沟区所管辖。1947年处国共两党拉锯状态。1948年解放,店集现辖区域一部分归张村区,一部分归楚店区;1949年设高公区,店集设乡归高公区所管辖;1956年秋并区并乡,店集乡又划归张村区所管辖;1958年秋成立涡阳县红旗人民公社高公基层社,又称高公乡,政社合一,住址店集,辖高公、店集、临湖、宋牌坊四小乡;1961年春再设高公区,辖高公、店集、先锋(今王大楼)、洪山(今宋牌坊)四小公社,住址店集;1969年春撤区划社,成立县辖店集公社(先锋、洪山划出);1977年6月店集公社分为店集、高公两个公社;1979年6月复设区,成立店集区,辖高公、店集、临湖、天庙、宋牌坊、王大楼六公社;1981年王大楼公社拨给公吉寺区管辖,1983年改公社为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成立店集乡,辖原店集和宋牌坊小乡区域;1999年撤乡设镇,所辖区域不变。
店集镇名片
店集镇地处涡阳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5公里,东邻楚店镇、西接高公镇、北靠临湖镇、南抵利辛县张村镇,辖9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4.2万、耕地4.7万亩、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县道西高路、店标路、义张路穿境而过,省道S202擦肩而过,交通方便;界洪河、干溪沟、罗沟、安宁沟、双庆沟、运粮河、黄鳝沟等分布或流经境内,水利资源丰富。近年来,集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得以提升,人民生活普遍改善。
-
经济发展
从三十年代后期至今七十多年来,店集建制虽屡经变更,但始终都是涡阳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店集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做到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大思路确定大目标,以大气魄推动大发展,由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年增长。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新的商住楼拔地而起,中华街、运粮街、柘王街的拓展开发使店集的集市发展了2.6平方公里,日交易额近百万余元。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原省委书记王太华同省其他领导同志一行专程来安徽雉河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调研,并寄予了很高评价。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店集镇的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芋等作物,并且对花生、芝麻、棉花、药材、西瓜、等经济作物有传统的种植优势。我镇气候适宜,四季光照充足,士地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交通便利。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引进的许多新品种均在我镇试种成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好评,存在着巨大发展潜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跨入新世纪,中国已全面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店集人民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举办2008年第29届世界奥运会的大好机遇,有决心、有信心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为动力,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店集人民将会抢抓战机,奋力拼搏,迎接挑战,争取把店集建成全省经济强镇。
-
镇区概括
名称来历
店集镇原名“柘树店”,据镇志记载,此地古时路边有几间小店,店傍有大柘树数棵而得名,后来,逐步发展为集市,才由“柘树店”更名“店集”。
地理位置
位于东径115077‵—115°83′,北纬33087‵—33°91′,处涡阳县西南端25公里处,北抵临湖镇,南与利辛县的张村镇接壤,东西分别与楚店、高公两镇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店集”,距亳州市60公里,电话区号0558,邮政编码233655,镇东南部紧靠省道“S202”线,西距京九线12公里,东南距合肥市280公里。
镇区沿革
境内相传建于2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柘王宫”遗址,距镇政府仅百米之遥,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自今绿波粼粼清流依然,绕经镇政府大门而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设高公区在店集办公,一九七零年春撤区成立店集公社,后设店集区,一九九二年二月底撤区设店集乡,一九九九年撤乡设镇。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店集、镇东、聂小庙、肖寨、姜庄、姚湾、宋牌坊等10个村(居)委会。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877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230人,城镇化率30.92%。另有流动人口9802人。总人口中,男性20290人,占52.33%;女性人18480,占47.2%;14岁以下9167人,占21.07%;15—64岁27584人,占71.14%;65岁以上3019人,占7.79%;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21‰,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长率14.1‰。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千米,总面积5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7平方千米,占88%;水域6平方千米,占1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20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均为平原,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海拔高度27.5米—33.5米,境内最高点“柘王宫遗址”,最低点“北湖”。
气候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15天,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30小时左右,春季雨量稍弱,夏、秋季雨量较集中、冬季降雪量不均。
水文
境内属西淝河水系,南北流向的干溪沟由经临湖镇齐庄入境,流经店集、宋牌坊、镇东、程小集。向东南经过利辛县张村镇入西淝河。境内另大中沟4条,总25公里。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当地矿产资源有待勘探开发。
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灾、低温、霜冻、冰雹、协击、虫灾等,其中旱涝几乎每年都有,如2007年5月的风灾造成大面积倒伏,严重减产。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4.7万亩,人均1.6亩,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1.2亿元,2011生产粮食3.1万吨,人均1547公斤,其中小麦2.6万吨,玉米0.7万吨,畜牧业以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26万头,年末存栏万头,羊饲养量0.8万只。年末存栏0.3万只。家禽年饲养量27.5万只。
工业
以门窗加工,机械配件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拥有工业企业1200家,职工1400人。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020个,职工2345人。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集市贸易市场3个,年成交额3.3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345亿元,比上年增加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5万元,比上年增长29.5%,从各主要税种看,营业税12万元,企业所得税10.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90元,比上年增长26.5%,人均农民纯收入4992元,比上年增长17.9%。2011年末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各类贷款余额0.53亿元,比上年增长9%。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6月镇综合文化站由国家投资,县镇配套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村级农家书屋10个,文化共享工程10个,各类图书阅览室26个,总藏书3万册。。建有业余群众舞蹈队伍4友,文艺、书画业余爱好者近300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教育2011年末幼儿园1所,在幼儿园90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2242人,专任教师141人;小学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373人,专职教师42人。初中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中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954万元,比上年增长6%,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100%,比上年增长6%。科技
2011年末拥有各类科技人才助理工程师5人,工程师1人。
医疗医生
2011年末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门诊部11个,有床位4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0张,固定资产总值39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9名,其中执业医生1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6万人次。1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村(居)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在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学校体育场11个,40%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广播电视2011年采取“一事一议”购置了心得调频广播设备,镇有广播站,村有广播室。2013年店集有线电视台成立,全镇履盖可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