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原称鄠(hù)县、户县,西安市辖区,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三个副中心城市之一,距西安主城区仅18公里,处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辖1个街道办事处、13个建制镇、1个景区管理局、518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总人口60.66万人,是全国闻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全国围棋之乡、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城市。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鄠邑区 外文名: Huyi District 别称: 画乡 所属地区: 陕西省 西安市 下辖地区: 甘亭街道、余下镇、草堂镇、秦渡镇、祖庵镇等 面积: 1282平方公里 人口: 61万(2014年底) GDP: 162.6亿元 (2016年) 地理位置: 关中平原腹地、秦岭北麓 著名景点: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高冠瀑布、草堂寺、重阳宫 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电话区码: 029 邮编区码: 邮政区码 火车站: 西安火车站,鄠邑东站 地方方言: 西安话 车牌代码: 陕A 城市类别: 市辖区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行政代码: 610118
-
交通运输
公路民国时期,鄠邑始有官办民修之公路,境内与西安相通的干线公路分南北两条,以及城区至大王镇一条,皆在原大路两旁拓宽一丈五尺而成。南路由与长安接界的正庄起,经丰盛堡、韩家第五桥至城区,再由城经陂头、元王村入周至境;北路由长安梧村起,经大王、涝店镇西入周至。除此,区内还修有专线公路6条。建国后,从1953年修建砾石公路开始,到1983年底,全区共修干线、专线和区社公路456公里。其中砾石路面333.7公里,渣油路面122.3公里,渣油路占公路总长的27%。公路里程比民国时期增加五倍多。[4]2004年G5京昆高速西汉段开通,鄠邑区十分钟即可对接西安主城区。2017年西安主城区到鄠邑区的西鄠快速干道开工建设,2018年通车后将进一步加快鄠邑区与西安主城区的对接,鄠邑区与西安主城区同城化、一体化迈入实质阶段。
铁路鄠邑区至西安的铁路于1955年兴建,1956年3月1日正式通车。此路北接陇海线,南至余下,鄠邑区境内长18公里,是国家修建的厂矿单位专线。通车后,设有鄠邑车站和余下车站,鄠邑区境内沿途还设有韩旗寨、显落村两个过站。建站之初,鄠邑车站仅有两股道,3间候车室,1975年,建成3股道,1976年鄠邑车站又建成大楼候车室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并铺专线920米。1983年,鄠邑车站增添为4股道,余下车站增为6股道,并修建通往工厂专线5条,共25.75公里。
此外,2012年底开工的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即西成高铁)将经过鄠邑区,新建高铁火车站——鄠邑东站。按计划,西成高铁将于2017建成通车。
地铁根据西安市轨道交通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开工建设地铁十五号线,分别通往鄠邑城区及鄠邑区草堂基地,未来不久鄠邑区将进入地铁时代。
-
产业经济
2013年,鄠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24亿元,增长8.2%;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41亿元;全年区级财政收入112252万元,增长3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1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支出27.95亿元,增长2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7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10899元,增长12.9%。
-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一、全区常住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为55637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6006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686人,下降0.66%,年平均增长率为-0.07%。
二、家庭户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149299户,家庭户人口为51403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4人减少0.5人。集体户人口数4233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87369人,占51.65%;女性人口为269008人,占48.3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17下降为106.83。
四、年龄构成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7236人,占13.88%;15-64岁人口为428198人,占76.96%;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943人,占9.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0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88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349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447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45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110人上升为932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410人上升为186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1060人上升为4398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9040人下降为19674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5284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100人,文盲率由4.89%下降为2.75%,下降2.14个百分点。
-
历史沿革
鄠邑区地近古城长安,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境内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25处,在丈南遗址及甘河遗址的粮食窖中,均发现有碳化粳稻,这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公社时,鄠邑区已有人类居住并进行农业生产。
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第一次战争就发生在鄠邑区境内。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期禹死后,由其子启继承王位。时鄠邑区为“有扈氏”之国,有扈氏反对继承,要求部落选举,启率大军进行讨伐,战于甘(今甘峪附近),有扈氏败。成语“飞扬跋扈”,就指的是有扈氏《尚书·甘誓》就记载了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地所作的一场临阵演说。有扈氏国为鄠邑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名的由来。商代为崇国,周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崇侯虎战败,西周建都于斯。武王灭纣,迁都于镐,丰京不废,每遇大事,皆步行至丰,告于宗庙。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改“扈”为“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后置鄠县。
1949年5月,鄠县解放后,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鄠县属咸阳专区管辖。
1953年元月,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
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划归咸阳专区管辖。
1964年9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
1969年到1982年,户县属咸阳地区管辖。
1983年10月20日将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2016年12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陕政函〔2016〕257号),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
地理气候
鄠邑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隔岸相望,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东西最宽处30公里,南北最长处53公里,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477公顷,灌溉面积33396公顷。
南部山区除秦岭梁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梁均为南北走向,山势陡峭(45度以上),峰峦重叠。按地表形态分为中山、低山、陡坡。中山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分水岭陡峻,起伏较大,多为对称山脊,山脊有孤峰存在,各山岭由南向北呈叶脉形分布,形成大小支脉175道,成为各沟峪的分水岭。较高山峰有11座:首阳山、凤凰山、方家梁、土坡梁、九华山、木咀梁、万家岭、圭峰山、郭家山、宛华山、天空岔梁。河谷一般呈“V”型,谷宽5—20米,河谷切割不对称。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不宜农耕,现多为林地及荒山草坡。低山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之间,山脊起伏不大,分水岭成浑圆形。山坡堆积物较多,低洼处保留有黄土状砂质粘土,厚度5—20米。有的地方为土、石、岩屑混合物。河谷一般呈“V”形,宽度在25米以上,个别地方为“箱形谷”。由于坡度较缓,且有一定的黄土沉积,多为山区农耕地。
北部平原构造上属渭河地堑的一部分,按地貌特征可分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海拔600—388米。洪积扇分布于山基线以北,童家滩、郝家寨、南斑竹园、仝夏堡、余下村、焦将村、高力渠、草堂寺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0度30分至4度,地势较高,水利条件较差。扇缘洼地分布于洪积扇以北,秦渡镇、牛东村、牙道村、城区、格家庄、甘水坊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小于1度,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但排水不畅,雨季地表常积水。黄土台原分布于扇缘洼地以北,文义村、王守村、坳河村、涝店、甘河村东西一线以南,即眉坞岭地带,地表坡度小于1度,未受渭河冲积影响,为原生黄土沉积,土层深厚。渭河阶地南与黄土台原界线明显,分布于眉坞岭以北,渭河防洪堤以南,为河流冲积而形成。河漫滩系防洪堤以北渭水漫滩。地面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微倾斜,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鄠邑区主要粮食产区。
鄠邑区域在东经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城区在东经108°37′北纬34°07′之交点,海拔418.8米。
-
文教卫生
截止2013年,全区辖各类中小学17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9所。其中普通中学39所、职业中学6所、小学126所。基础教育学生数79959人,其中学前教育15378人,小学30762人,中学3378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初中毕业升学率93%。基础教育教职工6811人,专任教师5580人。全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865人。
鄠邑区教育资源富集,高校众多,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陕西国防学院、西安医专等高校均坐落于秀美的鄠邑区内。
全区共有文化馆、文化站18个。区图书馆藏书13.8万册。有线电视入户率43.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
全区拥有各类医院、卫生院31个,病床数261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13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1000人。
-
自然资源
鄠邑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9天,平均降水量879毫米,年平均气温13度。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素有“银户县”之美誉。
地形为山区、山前坡地及平原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南部秦岭山区峪道中森林植被茂密,峪沟幽深,群峰峥嵘,最高海拔冰晶顶(静峪脑)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滩地最低点海拔388米。
境内水资源充沛,地下水存量4亿立方米,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峪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区,贯通南北。甘峪河流入涝河,涝河北流入渭,太平河与高冠河水系汇入沣河。全区各条河流为平原地下水补给形成水网,为全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山区矿藏资源主要有:金、铜、铁、锰、钛、锌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羚牛、熊、刺猬、猴、青羊、野猪和环颈雉、长尾雉、班鸠、杜鹃、画眉、猫头鹰以及18种野生鱼类。其中羚牛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鲵、长尾雉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野生植物资源中有药材类340多种,其中药用价值和产量大的有葛蒲、伏苓、丁香、贝母、五味子、首乌等。山区生长的木竹类有松、柏、橡、桐、竹等。
-
著名人物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
张乃葳(1891~1950),中将,字警伯,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余下镇上马营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夏,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战术及编译教官。1937年8月,张率部参加淞沪会展,扼守吴淞。三万士卒伤亡殆尽,张之左耳亦因之失聪。后改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参谋长兼陕南师管区司令。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894年农历11月21日生于鄠县(今鄠邑区)北乡定舟村。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解放后,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
杨明轩(1891年-1967年),男,名荃骏,字明轩,汉族,1891年6月出生于陕西鄠县(今鄠邑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
-
行政区划
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全区辖1个街道办事处、13个建制镇、1个景区管理局,分别为:甘亭街道办事处、余下镇、五竹镇、秦渡镇、祖庵镇、玉蝉镇、草堂镇、庞光镇、蒋村镇、大王镇、涝店镇、甘河镇、渭丰镇、石井镇、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局。
-
风景名胜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鄠邑区太平峪内。距西安44公里,咸阳60公里,总面积6085公顷。海拔在880米---3000米之间,最高是冰晶顶3015米。
太平峪因隋唐皇家建太平宫而得名,峪中山水景观奇特,是唐皇室观花避暑的山水乐园。峪内太平森林公园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苍劲古老的落叶松原始纯林,顶风傲雪的红桦纯林,紫荆花开如春潮,春夏秋冬,山色各异。公园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30多种,苏门羚、青羊、林麝、刺猬、锦鸡、长尾雉、画眉等野生动物常常出没于于林间、溪边、道旁、形成公园一大景观。景区自然山水独特,8瀑18潭是中国北方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瀑布下皆有深潭,飞瀑入潭,激起千层雾、形成万道虹,最具特点的瀑布有:彩虹瀑布、玉带瀑布、仙鹤桥瀑布、龙口瀑布。园内有石门、月宫潭、石船子、黄羊坝、桦林湾等五个景区,近百个景点。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鄠邑区南部,秦岭北麓,东涝河上游,面积3000公顷,有朱雀崖、秦岭梁、芦花河、奇秀峰、龙潭子、冰河翠六个景区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直插云霄的天柱峰,青莲峰,佛掌峰,渡仙峰,龙脊岭,有奇姿美态的莲台观音、聚仙山、醉仙台、玉笋佛云等。
草堂寺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的祖庭,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3-5],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大力弘扬成实派宗风,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还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庵重阳宫
重阳宫位于鄠邑区祖庵镇,距城区10公里。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之一。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
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就发生于此。重阳宫在元代曾盛极一时,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殿堂楼阁多达5000余间,住道士近万名,宫观规模之大为国内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1962年鄠邑区人民政府将这些碑石集中至玉皇殿旧址,形成祖庵碑林。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现保存的40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圣旨碑是研究我国现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象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实属罕见。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的重阳宝殿和钟鼓二楼,为重阳宫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和旅游内涵。目前,宫域总面积已达53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