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龙文区

龙文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龙文区,福建省漳州市核心城区之一,国家级生态文明区、全国文明城市,是福建著名的侨乡之一,是闽东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漳州市新兴商贸中心,素以“鱼米花果之乡”著称,古属漳州府龙溪县,西邻芗城区,东邻漳州台商投资区,南邻龙海市圆山新城,北邻长泰县,华安县。规划中的漳州军民两用机场位于龙文区内,厦漳城际轨道、厦漳滨江大道将贯穿龙文区。漳州市龙文区努力打造“行政商务金融中心、现代物流基地、总部经济聚集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和休闲旅游目的地”五个功能区域,全力构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示范区。区内形成了万达广场商业圈、人民广场商业圈、明发广场商业圈以及万嘉世贸广场等多个商业圈。龙文区作为漳州新兴商贸中心还拥有华美达酒店、融信皇冠假日酒店等4所五星级酒店。2012年,龙文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全区人均GDP高达67695元,成为漳州首个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县区,2013年实现财政收入27.7041亿元。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龙文区 外文名: Longwen District 所属地区: 中国 福建省漳州市 下辖地区: 东岳街道办事处、步文镇、蓝田镇、朝阳镇、郭坑镇 建立时间: 1997年7月 面积: 126平方公里 人口: 134690人(2000年) 地理位置: 龙文区区位优越,地处漳州平原中部,九龙江西、北两溪交汇处,西靠芗城区,东接龙海市,是联接厦门、汕头两 著名景点: 万松关、海月江春瑞竹岩、千年古刹关帝庙、七星塔、小姐楼、黄坑沙滩天然浴场 地标建筑: 东经117.07',北纬24.07' 知名产业: 农业、旅游业 电话区码: 0596 邮编区码: 363005 政府驻地: 步文镇新马灶东路 地方方言: 闽南方言漳州话 车牌代码: 闽E 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建立时间: 1997年7月 下辖地区: 步文镇等 著名景点: 瑞竹岩、云洞岩风景区等 邮编区码: 363005 电话区码: 0596 行政类别: 市辖区 气候条件: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地方方言: 闽南方言漳州话 面积: 126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18.29万(2009) 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   人口

      1997年,新组建的龙文区人口状况呈现两个特征,一个是农业人口大于非农业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龙文区总户数29537户,总人口115661人。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91.83%。另一个特点是区外籍人口多。2000年人口普查龙文区外来人口户口登记地状况资料,龙文区外来人口总数计23343人,其中漳州市区3590人,福建省其他县(市)、市区8515人,省外11238人。龙文区1997年人口总数115343人,2007年为120835人,自然增长率6.95‰。据《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龙文区人口达167463人,占漳州大市的3.48%。2011年末龙文区常住人口16.8万人,全年净增常住人口0.1万人,全区全年出生人口1388人,出生率11.05‰,死亡人口669人,死亡率5.33‰,自然增长率5.72‰。

  •   区位优势

      龙文区2龙文区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位于东经117.07',北纬24.07地处漳州平原中部,九龙江西、北两溪交汇处,西靠芗城区,东接龙海市,是联接厦门、汕头两大经济特区的必经之道。鹰厦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国道324、319和省道官九线横贯南北,厦漳、漳龙、漳诏高速公路直接城区,陆路距厦门国际机场48公里,离漳州港35公里,水路可沿江而下直抵厦门港,水、陆、空立体交通基本形成网络,是闽西南,乃至闽粤赣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中心。

  •   历史沿革

      龙文区1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8号)同意设立漳州市龙文区:将漳州市芗城区芝山镇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后、土白、下洲6个村委会,南坑街道办事处的东岳、岳北、漳糖、东关、南坑、洋筠6个居委会和洋筠1个村委会,巷口路以东属新华东居委会的部分,龙海市的郭坑镇,龙海市步文镇的蔡榜、西坑、小港、兰田、梧桥、湘桥、打山、恒坑、桥仔头、西洋、书厅、石井、圳头、东屿、步文、后坂、田丰、塘北、坂上、孚美、后店、流岗、翁建、登科、科坑、漳滨、石州、浦口、朝阳31个村委会和梧浦村委会在国道324线的西北部分划归龙文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步文镇。于1997年7月正式成立。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3469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蓝田镇39089步文镇36929朝阳镇39998郭坑镇18674

      2003年,龙文区辖1个街道、4个镇:东岳街道办事处、步文镇、蓝田镇、朝阳镇、郭坑镇。

  •   基础设施

      龙文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区内交通便捷,电力充足,通讯方便。程控电话达2万多门,可与186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通讯;3座11万伏变电站与省电网联网;设计能力为日供水15万吨的漳州第二自来水厂直供新区;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漳州污水处理厂已在区内建成;胜利路、新浦路、马灶路等城市干道已向新区延伸,将扩建南北走向5号路、东2号路、东3号路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区工业企业1400多家,初步形成木材加工、粮食加工、食品罐头加工、金属制品和建筑建材五大工业体系。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发展高优农业和生态农业,全区现有耕地41041亩,已形成蔬菜、畜禽、水果、花卉、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商贸、旅游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呈不断上升趋势。

  •   教育事业

      龙文区教育局是为区政府主管教育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业务上接受漳州市教育局管理和指导。全区现有完中2所,职业高中1所,独立初中2所,小学38所,民办学校3所。全区现有中小学在职教师883人,其中中学在职教师412人,高级职称教师59人,中级职称教师170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中学教师总数55.6%;小学在职教师47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教师244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52.4%,拥有一支相对较强的师资队伍。全区现有中小学在校生20023人。 新区成立以来,龙文区教育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使全区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教学质量。龙文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明显增强。自2000年我区自己培养的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喜创开门红以来,连续五年高考上线人数均居全市同类学校前茅,其中,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考成绩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2005年我区高考本科上线万人比增幅居全市第二名,专科以上上线万人比增幅居全市第二名。2005年3月龙文中学、小港小学、石仓小学、蓝田中心小学四所学校被授予“漳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分别受到市教育局的表彰。

      龙文区8----发展规模。龙文区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初步建立能适应新区社会经济,功能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2005-2006学年,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86%;全区小学适龄儿童7188人,入学7182人,入学率达99.92%;初中适龄人口6620人,入学6291人,入学率达95.03%;全区残疾适龄人口143人,在校接受义务教育141人,入学率达98.60%,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95.24%、99.03%。 ----办学条件。新区成立后,区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共投入48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置上。其中,投入巨资兴建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并按高标准进行了教学装备。2005年投入160万元建设朝阳中学学生宿舍楼,投入250万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300万元筹建龙文中学学生宿舍楼,大大地改善了龙文区办学条件,为我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因此,2004年龙文中学晋升为省级三级达标校,2005年我区获“漳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进步奖”,受到市政府的肯定和表彰。我区也于2005年底率先接受省“双高普九”验收。展望未来,龙文区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强化管理,努力使龙文区教育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   物产资源

      龙文区3龙文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区内水网稠密,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4℃,无霜期334天,年平均降雨量1450mm,生态环境优美,盛产粮、蔗、龙眼、荔枝、香蕉、蘑菇、木耳等,四季百花争艳,终年佳果飘香,素有闽南“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还蕴藏着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已探明优质淡水河沙储量5000万立方米,花岗岩1000万立方米,风化残积型高岭土500万吨,建筑用土1000万立方米,以及从郭坑至朝阳呈带状分布的“漳州第二大热田”,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   特产

      龙文盐鸡

      始源于龙文区朝阳镇朝阳村,俗称“朝阳盐鸡”,是龙文区乃至漳州地区颇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该小吃历史悠久,以营养丰富、肉质香嫩、功效独特、风味独到而扬名。

      孚美面线

      孚美村生产的面线,始于20世纪60年代。有采用传统工艺的手制面线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工而成的机器面线两种,品质优良,柔韧爽滑,不粘条,煮成品呈绿色半透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曾于1985年被福建省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

      田墘绿豆凉粿

      绿豆凉粿(俗名粉粿),是龙文区田墘村的一大特产之一。它以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声名远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附近一带更为盛行,颇有一定名气。

  •   社会事业

      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龙文中学通过省二级达标学校验收,全区高中毛入学率达75%,高考本科上线率达33.7%;安排1100多名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选派9名运动员代表福建省参加在郑州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比赛,获得4金、7银、6铜的成绩。人口出生率11.73‰,政策符合率95.18%。全区实现新增就业2100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00人,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72%,累计转移3.5万人。

  •   经济发展

      龙文区6全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增长35.2%。财政分成总收入达2.23亿元,增长45.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1.18亿元,增长51.7%,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1∶68.4∶25.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 工业生产。完成原市属后下划区管的蓝田开发区和龙文开发区的整合工作,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83.74亿元,增长16.1%。规模工业企业数143家,新增22家,实现产值61.1亿元,增长20.3%。全区上亿元的工业企业15家,新增5家,实现产值27.7亿元,增长30%,占规模工业产值的45.4%,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全区工业税收(区属分成前)2.58亿元,增长41.7%,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1%,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全部工业产值百元含税率3.52%,41个工业经济支撑项目完成产值33.7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6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占市下达任务数的105.6%,有28个项目已投产。

      农业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5553元,增长6.8%。农村信用社各项储蓄存款达5.8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增长3.2%。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施集团品牌战略,带动区及周边地区农户12.72万户,建立基地7733公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区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十佳”1家、全市“十强”3家,农字号企业直接出口创汇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0%。全区完成造林206.7公顷。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六千”水利建设项目8个,投入资金247.3万元,完成水毁工程项目14个,投入资金398万元;改建自然村村道项目11个,11.6公里,投入资金580万元,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自来水”。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工作顺利推进。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带动农户共同发展。选聘400多名农村“六大员”。拓宽就业渠道,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8.2万元。 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征地166.7公顷,拆迁各类建筑物近30万平方米。安排城建项目34个。5.3平方公里新城市中心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4.52%;启动新城市中心区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87亿元;建区十年来,新城市中心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8亿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江滨路龙文段,在建南昌东路、龙文北路、八号路等城市主次干道,新区“五纵五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市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办公楼,厦门特房、香港毅达、悦华、荣昌等14家大型房地产企业进驻区内,总投资150亿元以上,开发13个楼盘,合计开发面积246.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安置小区累计建成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新增城区公共绿地1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新改建卫生公厕9座,累计51座;建立垃圾中转点17处,累计170多处;拆除违章建筑30多万平方米;硬化背街小巷10万平方米;清运陈年垃圾1.77万吨,累计3.4万吨;累计完成392台锅炉烟尘治理、1000多家养猪场废水治理;共组建村级卫生清扫保洁队伍80多支320名。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空气质量标准,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龙文区7第三产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8.95亿元,增长15.6%。郭坑镇漳州火车东站站前广场建成投用,全区道路运力达2400辆6965吨。商品房销售面积7.02万平方米,增长96.65%,销售额21.03亿元,增长40.1%;销售汽车2448辆,增长28.3%,销售额3.3亿元,增长45.1%。 对外经贸。全区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内资企业38家,新增5家。全区外贸出口1.7亿美元,增长8.94%,其内资企业出口3614万美元,增长73%,占全区出口总值的21%,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艾默生动力传动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实现了世界500强工业企业投资的新突破。全区累计新批企业19家,其中并购项目3个,增资项目10个;完成合同外资(验资口径)2244万美元;实际到资(验资口径)2208万美元,增长7.9%。

  •   自然景区

      龙文区4龙文区山川秀丽,古迹甚多。素称“闽南第一碑林”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风景区,峰奇洞异,更有朱熹、林钎等历史名人摩崖石刻180多处,令人叹为观止;史称一绝的江东桥,伟岸雄奇,其建造技术至今仍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未解之谜,吸引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前往探秘。此外,还有许多如兵家必争之地“万松关”、海月江春“瑞竹岩”、千年古刹“关帝庙”、七星塔、小姐楼、黄坑沙滩天然浴场等重要名胜景点,形成具有浓郁宗教特色,集考古、观光、朝圣、休闲和美食于一体的旅游风光。 云洞岩俗称洞仔岩,位于龙文区蔡坂村,距漳州市区10公里,海拔280米。因山上有一石洞,深广各丈余,每当天将降雨,云雾即从洞中飞出,雨过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因此得名。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有潜翁者居山上养鹤修道,山下时闻鹤鸣之声。《漳州府志》记载,云洞岩顶有仙亭岩,“山岩石壁,高出云霄。宋僧人往,见二士对弈,就之,化为白鹤,冲天而去。”故又名“鹤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周围仅10华里见方,如缩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明代翰林学士牛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定的“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亭皓”,概括云洞岩的全貌。主要旅游点有月峡、仙人迹、瑶台、千人洞、风动石、鹤室、先天洞等30余处。

      月峡,是由几块巨石垒成的石洞,左右相通,洞内一泓寒泉,洞顶豁开咫尺。中秋子夜,月经中天,照进洞顶,射到洞内泉上,泉水又把月影返映到洞内峭壁上,形成三个月亮,故名月峡,又称三月峡。穿过月峡,左边巨石上留有一个深深的脚印,便是仙人迹。东边是“一川风月”,游客可在此烹茶吟咏,纵览江山风月。

      龙文区5瑶台,是云洞岩的胜迹之一。五代,怪道人许碏在此留下“许碏寻偃月子至此”八个大字。瑶台附近有晒衣台、云根洞、留仙榻等景点。还有千人洞,为古人避难之所,洞口狭窄,匍伏始得入,但洞室宽广,可容纳千人。风动石,是山顶岩盘上的桃形巨石,用手推之,兀然而动,堪称奇石,被载入宋《方舆胜览》一书。 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有历代摩崖石刻150多处。从五代到清道光年末,不少名人如宋代朱熹,明代丰熙、林达等,都在此留下题刻,行、楷、草、篆诸体皆备,琳琅满目。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许碏寻偃月子至此”的题刻,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天柱峰百丈峭壁上的“搔首”二字,每字二米见方,是云洞岩最大的石刻;丰熙的《鹤峰云洞游记》石刻,全文1100多字,概述云洞奇观,文章高古,书法遒劲。云洞岩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奇石、怪洞、烟云是云洞岩三绝,加上摩崖题刻,都是游赏要点。从漳州市区到云洞岩,可乘公共汽车直达山下。

  •   行政区划

      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8号)同意设立漳州市龙文区:将漳州市芗城区芝山镇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后、土白、下洲6个村委会,南坑街道办事处的东岳、岳北、漳糖、东关、南坑、洋筠6个居委会和洋筠1个村委会,巷口路以东属新华东居委会的部分,龙海市的郭坑镇,龙海市步文镇的蔡榜、西坑、小港、兰田、梧桥、湘桥、打山、恒坑、桥仔头、崎岭、书厅、石井、圳头、东屿、步文、后坂、田丰、塘北、坂上、孚美、后店、流岗、翁建、登科、科坑、漳滨、石州、浦口、朝阳31个村委会和梧浦村委会在国道324线的西北部分划归龙文区管辖。

      2016年8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撤镇设街的批复:闽政文〔2016〕259号设立步文街道办事处,以原步文镇的行政区域为步文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

      截至2016年8月30日,龙文区下辖步文街道、蓝田镇、朝阳镇、郭坑镇、蓝田开发区。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