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逢简村

逢简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逢简村地处顺德杏坛镇北端,古村四面环水,以水道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过古村,汇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岛。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了唐朝就已成村。逢简村占地面积5.24平方公里,常住居民5678多人,外来人口约320人。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逢简村 人口: 5678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刘氏大宗祠、金鳌桥 所在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部 占地面积: 5.24平方公里

  •   主要景点

      刘氏大宗祠逢简村4为当地大族刘氏祖祠。临河涌而建,是典型的广府祠堂建筑,大宗祠的正门两侧有两侧门。这两个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有些特色。祠堂的天井里两株五十多年的鸡蛋花树散发着悠久的芬芳。

      金鳌桥在村口,顺河道向西,有一座红色的单孔石拱古桥。桥身上用篆书刻出“金鳌”二字。金鳌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00年),由清康熙年间的太子老师刘云汉所建,是一座以红色砂岩构筑的单孔拱桥。该桥是据康熙授意“尔亦可返乡建一桥”,故取禁宫内御花园水池中的“金熬玉栋”之名。四周的古榕、芭蕉、农舍与古桥相映成趣,颇有味道。

      明远桥巨济桥建于宋代,都是乡中人李仕修所建。明远桥的护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巨济桥始建于宋朝宝庆年间,最后一 次修建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梁式三孔石拱桥,花岗岩石构筑。全长24米,顶宽4.45米,高4.1米,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两边各有十二级石阶,桥栏两边各有望柱十四条,柱头雕石狮子,石栏华板刻花纹图案装饰。

      瑞昌楼瑞昌楼的特色菜远近闻名,已有百年历史,很多烹调技巧都是祖传的。瑞昌楼有一块世代相传金牌扁,刻着“中秋月饼”四个大字,是清末年间瑞昌楼在中秋节期间挂在大门前的招牌。

  •   周边景点

      黄氏大宗祠逢简村5位于杏坛右滩村,始建于明代,是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属族人的宗祠。黄氏大宗祠雕梁画栋,设计精巧。尤其是木雕工艺,做工精美。大宗祠历经重修,保留有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大宗祠,两边十多块举人石在庭院分两边矗立,显见黄氏家族的显赫。黄氏大宗祠现有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主建筑是五间三进,间距极为开阔;两边梢间是长条石板砌成,基座有古朴的雕纹。前座居中的门口两侧皆有一人高的狮子,门板都有精致木雕,并有包金大字,左为“兆起鳌头”,右为“徽流燕冀”。进入祠堂,这里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三进门都是一样宽。这一种布局只有达到一定的功名才允许这样建的。我国古代建筑善用空间尺度营造等级氛围,在黄氏大宗祠的建筑中最有体现。尽管经历几个世纪,然而,祠堂的石柱、木柱依然如新。据了解,该祠所用东京实木、菠萝格等名贵木材全是由东南亚国家进口,特别是东京实木通过轮船从日本东京运过来,需要半年才能运回来。祠堂上盖的桁桷、横阵、顶托、栋梁之间全是入钩榫。其屋脊上分别有工艺精湛的砖雕陶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艳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和山水风景。祠堂中座里面存放着一块乾隆五十一年的石碑,这块石碑长1.18米、宽0.7米,雕刻字数约2000字左右。该碑记载了迁居右滩的房长黄开祁于乾隆五十一年为黄氏三世朗峰祖(其后裔黄士俊系明代文状元)共四房嫡系家族,就阜宁圩(右滩)总面积为394.94亩地租分配定缴国税立字为据。

      黎兆堂故居世界上豪门富宅不可胜数,中国这种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建筑艺术范例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昌教黎兆堂的故居被当地人称为“大宅门”。 “大宅门”始建于清朝末年,系清代爱国官员黎兆堂所居,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古宅院内有3条小巷子,每条小巷子两边依着房子,正中均有两大堂矗立,庭院中设有一小型园林,百年树木至今郁郁葱葱。有意思的是,院内小房子特别多,不仅小房相连,而且相互通达,致使每间小房都会有两道以上的房门,故该院宅共有99道门。解放初,一些村民用粉笔记数,试图数一数宅内究竟有多少房门。按中国民间传统“长长久久”寓意平安永久,故当地老百姓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数清“大宅门”,便会吉运常伴。黎兆堂出生在昌教村一个贫苦人家,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童年的他读书特别用功,常常伴着油灯苦读至夜半三更。由于他的聪慧加用功,清

      咸丰二年(1852年)高中举人,翌年考上进士,历任礼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江西南安知府等职。黎兆堂死后,在地方政府和乡亲们的保护下,一些房门玻璃、精美木雕、砖雕、灰雕等珍贵文物得以保存。时至今日,黎兆堂的后裔愿将“大宅门”与现珍藏于香港金库保险柜中的有关黎兆堂的官服、古书籍等珍贵文物一同捐献给政府,让“大宅门”见证历史和沧桑。 古朗村位于杏坛镇西北面,建于明代,现存为晚清重修形貌。古朗村人傍河而居,河渠,盈盈清水,碧绿的田畴,一派“水巷小桥多”的水乡景色。这里主要有武氏祠堂、百岁坊、孝节牌坊、跨鳌桥等几个历史保护文物。古老的武氏祠堂已经废弃,但给人感觉还是很不错,宽广,可惜部分文物被毁坏了。

  •   旅游指南

      交通路线

      逢简村6A、广州出发:芳村客运站搭乘广州-顺德杏坛大巴,票价24元,行程1小时左右。杏坛客运站搭乘摩托直接去往逢简村,价格约5元(提示:除非碰巧遇上,否则不要乘坐客运站开往逢简村的公交车。该车两小时一班)。

      B、深圳出发:可在罗湖、银湖、宝安、南头等客运站搭乘深圳-顺德客运站大巴,票价在35-70元间不等,视具体车况和起点而定。在出口停车场换乘203路无人售票公交,3元至杏坛镇(杏坛大酒店下车)。然后坐当地三轮蹦蹦的(2元)可到逢简村。

      C、乘汽车到达顺德客运总站后,在出口停车场换乘281路无人售票公交车,3元至杏坛交通中心总站,然后再转乘286路无人售票公交车2元至总站即可顺利到达逢简村委会,旁边就是吃饭的地方了。

      D、自驾车-逢简地处顺德杏坛镇北端,从大良出发经南国西路往杏坛方向,过新涌大桥,直走到罗水路口转右入古粉方向,到达加油站再转右就可以到达,全程约半小时。

      饮食

      逢简村餐饮较少,主要是供村民日常饮食的小食店。村口的瑞昌楼专门接待大批团客。假如仅是一、两人成行,瑞昌楼一般不接待。

      购物

      逢简村口小商店出售顺德特产小吃,比如大良崩沙、米砂、南乳花生、萝卜干等。成色不错,价格不贵。

      其他

      逢简村不是正式游览区,尚不收门票,且无住宿。游艇租价开价约为50元一船次。可砍价至30元。至于步行还是租游船,可依各人喜好取舍。时间充裕者可选择步行慢慢玩赏。

  •   概述

      逢简村1逢简村地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北端,位于西江下游锦鲤江畔,是历史上“桑基鱼塘”的重要基地之一。古村四面环水,以水道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过古村,汇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岛。村落建筑沿河而建,沿河修筑石磡,长达十余公里,河边树木夹岸。主河涌流向由南往北串村而过,汇入西江支流。逢简以栽桑养蚕为核心,促使当地的农、牧、渔、副业有机地结成一个整体,再带动缫丝、制糖、饲料加工,以及商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了唐朝就已成村。逢简村在清朝末年达到鼎盛,人口上万,有3个缫丝市场,300多张织布机,产业工人1500余人,号称“小广州”。在村里信步游走,但见村里的河岸两旁,古榕、蕉林、石榴等林木一字排开,河道步道一侧是由民居、宗祠等乡土建筑组成的聚落群体。溯河而上,周边桑基鱼塘,一派水乡风光,让人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纵横交错的小河里,闲游的小鱼成群结队,飘荡的水莲,如白玉一般。与闻名的江南水乡周庄相比,逢简村显得更加自然淳朴,没有半点的雕饰。古朴的建筑点缀着田园的风光,充满了恬淡而沉静意境。逢简村北村和南村均以河涌环绕,村内也以河涌相通,河涌就是古村曾经对外重要的交通线路。曾经,河上想必是船艇穿梭,喧闹无比。而今,村内却是寂静安闲。沿岸三三两两停靠着小舟。现在的行船,仅供偶尔到访的游人游览。郭氏祠堂门前两艘吃水很深的沉船,裸露在水面的船尖,依然线条凌厉,仍有往昔乘风破浪的遗风。

      人才辈出:

      村中随处可见用来铺路或者搭建埠头石阶的石碑。碑铭上刻有诸如举人、进士第几名的字样。这种随处见到的石碑,倒给了逢简村“水乡书韵”一个很好的注释。据说宋元以降,隐居到逢简的很多是士大夫家族,他们诗书传家,尊儒重育,古村崇尚读书的风气浓厚,元朝至明朝期间,出过很多读书入仕的人。由此观之,还是印记确凿的。小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举人,曾有一家8个秀才3个翰林,出了不少当大官发大才的人。至今,一户村民家里出了8个秀才的故事仍被人乐道。

      民俗与文化:

      大良鱼灯是一种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为佛山秋色的一个重要分支,盛行于清代,至抗日战争消歇。制作鱼灯先以竹篾扎成鱼形骨架,然后扪上明纱,绘染鳞鳍。高手制作意态逼真,点燃灯烛,透体透亮,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鱼灯长六七尺至一丈多,巡行时以支柱撑持,大灯还需多添两人撑着首尾帮力。自梳女:

      过去时代,建礼法苛严,县中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约自明代中后期起,相继产生了自梳女和不落家的特殊习俗。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逢简村2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酒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翻悔。“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抗争无效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而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龙舟竞渡: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

      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代,20世纪50年代前流行于县境及广州方言地区,以顺德腔为正宗。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和分村大榕树下卖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锣小鼓。边唱边敲,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龙舟”被应用于社会宣传,艺人所编写的反清、抗日及控诉“三害”(吸毒、赌博、嫖妓)等长篇唱词,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   特色看点

      逢简村3河涌上的桥梁船、河涌和桥梁,是逢简村的主要标志性景观。船,已经式微,轻舟浅荡。河涌,虽仍丰沛,却倒映着岸上的新式小楼。惟有古桥,不折不扣凝固着逢简村的旧史。逢简村河网如织,桥梁在村中交通的地位非常重要。据不完全统计,村内共有石桥30多座,其中最能见证当年水乡集市繁华的三座石拱桥为明远桥、巨济桥和金鳌桥。明远桥始建于宋朝宝庆年间(约公元1225年),红色砂岩结构。全长25.1米,顶宽4.6米。桥栏石板刻有各种图案,桥两边柱头雕有石狮子,桥面成斜坡形砌石级以利马车通行,是我国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桥之一。

      逢简村的桥总位于村中交通要道上,常与河涌交叉呈十字型,沿河涌与麻石道之间形成圩市。巨济桥沿岸的“谷埠巷”顾名思义便知是进行稻谷交易地方。巨济桥不远的一处水埠头,刻着“梁敬余主水埠”的碑铭。

      据清咸丰《顺德县志·卷五·建置略二墟市》载:“逢简堡墟市有四,曰巨济,曰明远,曰金鳌,曰桑市。”这种以桥为市的特色,就是岭南水乡的重要标志。逢简村桥梁的另一特点就是修筑在河道拐弯处,河道一侧建有村庙,桥旁有古榕、木棉等,浓荫蔽日。如金鳌桥位于河道转弯处,据说古时桥对面有地藏庙、文武庙。还有一特点是,在河道流入和流出村落处一般会建“水口”桥有镇锁水口的作用,桥旁多种植古树。在逢简村看桥,别有情趣。不同时间的阴晴明暗中,桥便有了各种情态。一蓬衰草、残桥孤立,是光线黯淡中的古桥。水影清明、桥身玲珑,是丰盈充沛河涌上阳光下的古桥。自然,随处散落的独木桥、钢板桥、新砌的能通机动车辆的现代虹桥……还有那一字桥、曲尺桥、三叉桥……各式各样、有名没名,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分布在逢简村中。对村中人,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通路。对外来人,它们还是不可或缺的风景。

      河岸边的建筑

      逢简村的村落建设十分善于利用河涌。村民将河道挖深,一是可以增加河涌通航的能力,二是用挖出的河泥填高两侧河岸,抬高民居建筑的地基,以利于防洪、防潮。沿着河道,赏水赏桥的同时,便一并能领略村中建筑了。不过,民房已然失却了以往的古风,岸边窜出来的皆是现代民居。在这爿古往今来都富庶繁盛的地带,乡民们是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落伍的。只是,他们在新建房舍的时候,改变不了巷道分布、左右不了河流走向,同时他们还要依赖先人们搭建的桥梁通行往来。于是,岭南水乡便杂驳着新旧、穿插着古今,也在初夏或晴或雨的明暗间,毫无掩饰地完整呈现在我眼前。

      祠堂·大屋·私塾散发着书香的祠堂、私塾蕴涵着逢简村久远的文化底蕴。据记载,逢简村早在唐朝就已建成村。从村民的家谱中查到,这条小小的村落,出了不少进士和举人,至今,一户村民家里出了8个秀才的故事仍被人乐道。

      由于读书发家的人多,杏坛逢简村留下来的祠堂、私塾和古老大屋也特别多。其中多数为明代风格的古祠堂原先有70多间,现存17间,大多数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巨济桥西侧不远处就有一间“和之梁公祠”,门口梁柱上的木雕倒也十分精致。祠堂刘氏祠堂、梁氏祠堂、李氏祠堂是较具规模和影响的祠堂之一,村里的“第一祠堂”是600余年历史的“刘氏大宗祠”。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刘氏祖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地势呈前底后高,寓意代代高和三生万物之道家思想。梁氏祖祠建于光绪年间,灰雕工艺达显。大宗祠的正门两侧分别有“阁道”和“台门”两个侧门。这两个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有些特色。离明远桥不远同样也有一间古祠堂,不过大门紧锁、破落不堪,祠堂的匾额已经在文革中被毁掉,庭院里也已经是杂草丛生。祠堂刘氏祠堂、梁氏祠堂、李氏祠堂是较具规模和影响的祠堂之一,刘氏祖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地势呈前底后高,寓意代代高和三生万物之道家思想。梁氏祖祠建于光绪年间,灰雕工艺达显。

      桑基·鱼塘·水乡

      纵横交错的小河里,闲游的小鱼成群结队。飘荡的水莲,如绿玉一般,昔日的桑基鱼塘如今痕迹仍存。只不过多了些豆棚瓜架、蔬畦蕉林,不时飞来的几只蝴蝶更添悠然古意。桑基鱼塘在清代逢简村种桑养蚕,丝织业非常繁荣,昔日的桑基鱼塘如今痕迹仍存。这些蜿蜒于满目桑田的小河,在昔日将一船船蚕丝运往广州等地,全省客商也从这些小河乘艇远来,采购蚕丝。在清代,逢简村村民弃田筑塘、种桑养蚕,几十家丝织厂日夜不停,为顺德成为“南国丝都”立下汗马功劳。据说当时丝织业非常繁荣,村民种桑养蚕,村内有30多个丝织厂、800多名工人。走进逢简村,落日的余晖映红片片桑基鱼塘,村内纵横交错的水道,时隐时现的小舟,还有那布满河畔的成片蕉林,让你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