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扎兰屯市

扎兰屯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扎兰屯市是内蒙古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医疗、交通中心、是俄蒙商品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满洲里口岸辐射全国各地的潜在中心。呼伦贝尔副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呼伦贝尔市商品交易中心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呼伦贝尔市南端的大兴安岭东麓,东邻阿荣旗,南接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甘南、龙江二县和兴安盟的扎赉特旗,西连兴安盟的阿尔山市和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北携牙克石市,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由蒙古、汉、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20个民族构成。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扎兰屯市 外文名: ZhaLanTun 别称: 塞外苏杭 北国江南 所属地区: 中国 内蒙古 下辖地区: 市区、河西新区、岭东开发区 面积: 16800 人口: 42万(2013年统计公报) 地理位置: 中国东北 友好城市: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南端,大兴安岭东麓。属呼伦贝尔盟 著名景点: 吊桥公园、秀水风景区、柴河风景区 机场: 扎兰屯机场 电话区码: 0470 邮编区码: 162650 政府驻地: 扎兰屯市中央北路 火车站: 扎兰屯站 行政类别: 县级市 地方方言: 东北方言 车牌代码: 蒙E 地区生产总值: 1656746万元(2013年) 所获奖励: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气候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下辖地区: 市区、河西新区、岭东开发区 著名景点: 秀水风景区、雅鲁河漂流等 行政类别: 县级市 邮编区码: 162650 气候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地方方言: 东北方言 面积: 16800平方公里 人口: 42万(2013年统计公报) 电话区码: 0470

  •   交通运输

      扎兰屯市位处内蒙古与黑龙江省的交汇处,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经济协作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滨洲铁路与国道111线、阿北省际大通道、S302线及新建设的乌兰浩特—扎兰屯高速公路贯穿扎兰屯市,南至齐齐哈尔航空港仅120公里,西南距乌兰浩特机场270公里,与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市有铁路和公路相连,相距九个小时车程。扎(兰屯)阿(荣旗)铁路于2014年7月全线实现运营通车。

      在建的扎兰屯机场为民航支线机场,本期建设飞行区等级为4C,跑道规模为2500米×45米,航站楼面积4000平方米;拟使用B737系列、A320系列等飞机,拟开通飞往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漠河等城市的航线;预计目标年(2020年)旅客吞吐量为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0吨。

      扎兰屯火车站(为二等站)的客运、货运业务辐射呼伦贝尔岭东地区,扎兰屯市力争将扎兰屯火车站建设为区域性的一等货运编组站拥有2条铁路(以滨洲线为主干线,阿扎地方铁路为支线,将来延伸至莫旗方向)三个方向的客货运输布局。

      扎兰屯公路汽车客运站在2010年已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审批由二等公路汽车客运站晋升为一等公路汽车客运站。

  •   历史沿革

      据专家考证,至少在距今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雅鲁河、绰尔河流域即已有人类活动。顺治年间,沙俄开始入侵黑龙江北岸广大地区,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被迫迁居嫩江流域。清政府将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编为3个“扎兰”(也称“甲喇”,满语,汉译为“参领”之意,清代正三品武官职,每个参领下辖5个佐,每个佐300人),将鄂温克人编为5个“阿巴”(鄂温克语,汉语译为“围场、猎场”之意),并派官员进行统辖。扎兰屯境内主要居住着鄂温克人,以狩猎为生。

      康熙30年(1691年),清政府在3个“扎兰”、5个“阿巴”的基础上组建了布特哈(满语,汉语译为“渔猎、打牲”之意)八旗,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编在八旗之内,在嫩江西岸宜卧后屯(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建立了总管衙门,管理八旗事务。扎兰屯境内雅鲁河畔的鄂温克人被编入了镶红旗,济沁河畔的鄂伦春人被编为正蓝旗,旗衙门合设在雅鲁河畔的扎兰屯,也称“扎兰衙门”,派“扎兰章京”(也称“甲喇章京”。“章京”为官职名,清代军职多称章京,为满语的音译,如参领被称为“扎兰章京”),坐镇扎兰屯,司掌两旗的军事、行政与司法事务。中东(东清)铁路修通以前,这里山高林密,河流纵横,禽珍兽异众多,为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栖息、游猎的理想之地。自清末实行垦荒政策及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大批流民自冀、鲁、豫、黑、吉、辽等地纷纷涌入,使扎兰屯地区人口逐渐增加,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裁撤布特哈总管衙门,将其升为布特哈副都统,副都统由宜卧奇迁驻博尔多(今黑龙江省讷河市)。不久,裁撤旧92佐,新组建布特哈八旗,以嫩江为界,分设东西两路布特哈,东布特哈总管衙门驻博尔多,西布特哈总管衙门驻宜卧奇。扎兰屯境归属西路布特哈,驻“扎兰章京”衙门废止,改设官庄,专司收容、管理关内流入人口和垦荒事宜,编为军籍屯田。

      民国四年(1916年)3月1日,为管理自行流入的垦荒农民和发展招垦事业,黑龙江省在现扎兰屯市境内的济沁河和扎兰屯分别设置稽垦局,“承总管之命,输垦务,以招徕佃户,督催垦辟,暨清理荒地谬葛,设法振兴街墓之事。”同时设置管理土地开放等行政事务的佐治局,专事土地开发及管理事务。

      民国十四年(1926年)2月2日,济沁河、扎兰屯两稽垦局废止,改设雅鲁设治局(成立县条件尚不成熟,暂时设此机构,待条件成熟后改局为县),驻扎兰屯街,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此为现扎兰屯市境正式设治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9年)1月9日,雅鲁设治局改升为三等县,定名雅鲁县,归黑龙江省管辖,设雅鲁知事,县署驻扎兰屯街。同年2月15日雅鲁县公署改为雅鲁县政府,县知事改设县长,设县长、副县长、秘书长等职,下设总务科、行政科、财务科、建设科、产业科、警察局和扎兰屯街公所,并将辖区划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扎兰屯街,辖11个乡;第二区为济沁河区,辖3个乡;第三个区为博克图区,辖2个乡。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并于1932年(大同元年)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后,伪满洲国国务院设立兴安局,不久改为兴安总省,并开始实行省公署官制。6月5日,兴安总省在大兴安岭东麓扎兰屯地区设立兴安东分省,并在齐齐哈尔设立兴安东分省公署临时办公处。6月27日,裁撤雅鲁县,在原行政区设立布特哈左翼、右翼两旗,布特哈左翼旗驻扎兰屯,布特哈右翼旗驻博克图。1933年1月27日,兴安东分省临时办公处由齐齐哈尔移驻扎兰屯,在扎兰屯正式建立兴安东分省公署。5月10日,兴安东分省将布特哈左翼、右翼两旗合并,建立布特哈旗公署,同驻扎兰屯。兴安东分省下辖布特哈旗、阿荣旗、喜扎嘎尔旗、莫力达瓦旗和巴彦旗5个旗。公署内设省长、副省长、参事官等职,下设总务厅、民政厅、警务厅3个厅。兴安东分省还设有保安司令部,下辖3个团,总兵力约500人,主要承担维持地方治安、肃清土匪等任务。布特哈旗公署设旗长、副旗长、参事官等职,内设庶务、内务、开拓、警务4个科11个股,下辖恩和、乌尔吉、济沁河、博克图5个努图克(区)和扎兰屯办公处(街)。

      1934年(康德元年)12月1日,为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伪满洲国当局将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划为十四个省,兴安东分省随之改为兴安东省。

      1940年扎兰屯办公处改为扎兰屯街公所,博克图努图克提升为行政公署。

      1943年10月,伪满洲国取消兴安四省,建立兴安总省,省公署设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原兴安四省为总省派出机构,

      兴安东省随之撤销,布特哈旗划归兴安总省。

      1945年8月17日,苏联红军进驻扎兰屯,日伪政权随之垮台。这一时期,共产党在这一地区活动尚未公开,国民党鞭长莫及,无力接管。在这种复杂、特殊历史背景下,当地上层人物、绅士、富商积极活动,经苏联红军同意,建立了扎兰屯地方维持会,各努图克也建立了地方维持会。9月12日,扎兰屯地方维持会改为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解放委员会设委员长、副委员长、顾问等职,下设总务、联络、复兴、宣传、救济、公安6个处,并在大河湾等地建立5个分区。12月4日,布特哈旗解放委员会宣告解体。原兴安东省地区的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建立兴安地区行政公署,归属筹建中的东蒙自治政府。兴安地区行政公署内设秘书室和总务、民政、实业、内防4个处,仍辖布、阿、莫、巴4个旗(喜扎嘎尔旗撤销)。

      1945年冬至1946年春,中共嫩江省工委、中共中央东北局相继派夏辅仁、苏林以及张策、王盛荣等人来扎兰屯开展工作,并根据东蒙自治政府的指示,依靠达斡尔等民族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于1946年3月27日在扎兰屯召开纳文慕仁盟人民代表大会,于5月3日建立纳文慕仁省政府,公署设在扎兰屯。5月13日,纳文慕仁省政府发布命令,撤销雅鲁县政府,建立布特哈旗政府。布特哈旗政府于7月25日正式办公,内设总务、行政、公安3个科。根据1946年4月3日乌兰夫在承德主持召开的“四.三"会议精神,东蒙自治政府决定将所辖各省政府一律改为盟政府,纳文慕仁省政府遂于6月27日改称为纳文慕仁盟政府,内设秘书、民政、实业、公安4个处。

      1946年10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后,在扎兰屯设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驻扎兰屯办事处,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派驻机构。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东蒙总分会驻扎兰屯办事处随之撤销。

      1947年5月1日后,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纳文慕仁盟政府领导。

      1948年2月,根据内蒙古自治政府命令,恢复建立布特哈旗政府,归属纳文慕仁盟政府。8月7日,为精简机构,撤销布特哈旗政府,旗政府由纳文慕仁盟政府兼管,盟长兼任旗长。同月,建立城镇和农村两个中心区委,分别领导城镇和农村工作,1949年4月撤销。

      1949年1月后,布特哈旗为呼伦贝尔盟(简称呼纳盟)辖区。4月11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令,纳文慕仁盟同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盟合并,建立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4月23日,恢复建立布特哈旗政府,隶属于呼纳盟。

      1950年1月23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令,布特哈旗所属博克图努图克(区)及所属巴林、雅鲁两嘎查(村)划归喜桂图旗(今牙克石市)。1953年4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令,撤销呼纳盟政府,设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这一地区的呼纳盟、兴安盟合并为呼伦贝尔盟,布特哈旗隶属于呼伦贝尔盟。

      1956年5月9日,全旗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其中扎兰屯区改为扎兰屯镇,并将镇区划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

      1969年8月1日,布特哈旗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

      1979年7月,布特哈旗随呼伦贝尔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布特哈旗,设立扎兰屯市(县级),翌年1月1日,正式撤旗设市。

  •   发展状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扎兰屯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为中

      扎兰屯市3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奋进,谱写了不畏艰难、敢于胜利的壮丽篇章,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历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23亿元,是1978年的9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49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9倍、8倍、11倍、10倍,全市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牧业富市,构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第一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施“乳肉草药”战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彻底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种植业的局面。2003年高油大豆等重点项目产效喜人,出口创汇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全面启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粮经饲比例为3:4:3。畜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00万大关,达到105.97万头(只口),奶牛存栏3.53万头,产奶量7万吨,分别是1983年的3倍、13倍、16倍。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依托工业项目拉动,加速结构调整,以招商引资为动

      扎兰屯市4力,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工业开发区为载体,构筑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新格局,使工农、工牧、工林相互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发展。2003年扎兰屯市工业经济在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工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3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3%、86.6%。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兴市,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确立了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全面建设和开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比上年上升4.8%;旅游业总收入2600万元,比上年上升129%;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17亿元。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为34%,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保证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实施机构改革,强化了服务职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2003年全市共引进域外资金5.72亿元,外贸出口创汇累计完成303万美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

      著,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文明城、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三城”创建活动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顺利推进,城市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建市以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3亿元,其中1999年-2003年投资1.6亿元,占建市20年总投资的70%。城市绿化面积达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5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科技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83年建市以来,全市共获得科技进步浆11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30项。教育、科研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保持社会政治保持全面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的激励和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   地理位置

      站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区,在滨州线上。隶属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客运三等站,是海拉尔铁路分局与齐齐哈尔铁路分局的分界站(即扎兰屯车站主管的成吉思汗站与碾子山车站主管的吉新河站)。扎兰屯站距离齐齐哈尔站129公里,距离哈尔滨站416公里,距离离满洲里站519公里。

      扎兰屯市5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是东清铁路上的重要货流和人流的聚集站点。日本侵华时,被日军占领,成为日军的重要军事运输站点。日本投降后,仍继续成为大型的货流和人流的集散地。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为扎兰屯的五大二级商品批发站提供了商品流动的便捷。现在更加成为了呼伦贝尔岭东地区的运输中心和商品的集散中心。由于车站的悠久历史,车站周围建设了大量的苏俄式建筑,颇有异国情调,是中国历史,至少是呼伦贝尔扎兰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车站周围的大量苏俄式建筑相继成为了重点文物的保护对象。

      扎兰屯市作为呼伦贝尔市的南大门,是俄罗斯商品进入到中国内地的第一大站。扎兰屯站辐射至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阿荣旗和莫里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等旗市,每日有20对旅客列车经过,开往北京、哈尔滨、大连、首府呼和浩特等地,并由此进入到中国的铁路网络。每日有始发至齐齐哈尔的短途列车。扎兰屯站欢迎广大旅客乘坐舒适的哈尔滨铁路局的旅客列车,车站真诚的、热情的为广大出游的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扎兰屯人的好客,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塞外苏杭”、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扎兰屯观光,体味当地人们的热情,欣赏当地的优美自然风光。扎兰屯吊桥公园内的铁索吊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曾是东清铁路人员的度假旅游胜地。

  •   城市旅游

      扎兰屯吊桥始建于1905年,内园内“吊桥”而得名。清东铁路通车后,园内只有悬索桥和衍桥,是专供当时的沙俄贵族们享乐的场所。解放以后,吊桥公园连年修缮,近几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创新,现吊桥公园正以其崭

      扎兰屯市8新的面貌、秀丽的风光,迎接着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吊桥公园位于市区北部,占地面积68公顷,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场所。以“吊桥”最富盛名,由两根巨大的铁索悬空而成,上面系有42根细铁索,下面由木板铺就,行人往来桥上,如轻舟泊于水面悠悠晃晃,大有飘若欲仙,心荡神怡的感觉。另有望湖亭、三角亭、环行湖、月型拱桥、一柱亭可供参观、游览,园内古木参天,杨柳婆娑,亭台错落,绿草如茵,碧波荡漾,可谓是处皆景。步入园内,您会感觉到浓浓的文化品位,叶剑英元帅的“雅鲁河畔扎兰屯,几派清流拥水村。”的著名诗句镶嵌在影壁墙上。还留有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李准、叶圣陶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诗作。新近修建的碑廊上篆刻着许多领导和文人的墨宝,处处体现着吊桥公园的文化品位。 吊桥公园风光四季不同,各具情态。春夏季度,绿柳垂丝,水榭花香,湖光留彩,鸟语欢歌,秋季层林尽染,霜叶飘摇,冬日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

  •   城市概况

      扎兰屯市1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南端,大兴安岭东麓。属呼伦贝尔盟。1990年人口41.79万,有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24个民族。面积1.69万平方千米。清初编为布特哈八旗。1905年布特哈八旗分东、西布特哈。1916年置济沁河、扎兰屯两稽垦局。1926年合并为雅鲁设治局。1929年1月改雅鲁县。1932年6月设布特哈左翼旗、右翼旗。1933年5月合并为布特哈旗。1948年8月撤销。1949年4月恢复。1984年改扎兰屯市。矿产有铜、铁、砂金、硅石、重晶石、石墨、钼、煤等。野生植物有黄芪、赤芍、柴胡、桔梗、榛子、山杏、黄花菜、蘑菇、木耳、猴头等。野生动物有马鹿、驼鹿、狍子、野猪、水獭、猞猁、黑熊、雪兔、灰鼠、紫貂、狐狸、獐子、黄鼬、飞龙、沙鸡、野鸡、野鸭等。名胜古迹有吊桥公园、秀水风景区、断桥(红光)风景区、柴河风景区等。

  •   城市荣誉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卫生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根艺之乡全国无障碍建设创建城市中国文化百强城市中国风景名胜区摄影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市中国国家生态城市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中国国家级森林城市中国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城市扎兰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   教育事业

      扎兰屯市现有学校212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初中33所,小学174所,幼儿园1所,另有教学点76个。教师进修学校在校生237人,教师30人,专任教师17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

      扎兰屯市60%。普通高中2所,另有民办1所。有教学班71个,在校生总数为4274人,其中一中教学班49个,在校生3200人;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2%;二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890人;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57%;培英高中(私立)教学班4个,在校生184人。2003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300人,初中毕业生4250人,入学率为30.5%,高中阶段入学率大约为35%。职业高中教学班26个,在校生1020人,教师116人,专任教师101人,专任教师合格率46%。全市有市属小学166所,其中市区13所;乡镇153所,其中16所中心小学,137所村校,教学点58个,在校生总计15609人,小学教师总数2268人,其中专任教师2166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7.7%;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30所(含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8808人。其中市区初中9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学校2所),在校生6450人;乡镇初中23所,在校生12358人。初中教师总数154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8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7.6%。另外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占地面积294万m2,其中小学187万

      扎兰屯市7m2,生均59.1 m2,中学107万m2,生均58.1 m2。经过二期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5万m2,其中小学18万m2,生均4.8 m2,中学7万m2,生均3.9 m2,全市中小学危房面积有20865 m2。2000年全市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4%,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0%。小学辍学率0.1%。初中辍学率市区0.8%,乡镇4.8%。今后,市区将撤并部分中小学,建规模学校,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及优化,形成南、中、北各1所规模中、小学校的办学格局。农村将按照“一个乡镇集中建设好1所初中和1所中心小学,人口相对较少的乡镇联合邻近乡镇集中办好1所初中”的原则,建寄宿制学校,实施集中办学。到2006年全市规划初中22所(市区4所,农村1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寄宿制学校20所,教学班396个,在校生15600人;规划小学78所(市区8所,农村70所),其中寄宿制学校13所,教学班628个,在校生22100人。 200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   经济

      综述2013年扎兰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674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23419万元,比上年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6741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65910万元,比上年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5.9:51.8:22.3调整为25.6:52.3:2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298元,比上年增长12.0%。

      第一产业2013年扎兰屯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09670公顷,比上年下降1.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1840公顷,比上年增长0.6%。2013年粮食产量21.35亿斤,比上年增长3.9%。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18.49亿斤,比上年增长7.0%;大豆产量0.79亿斤,比上年下降15.2%;马铃薯(折粮)产量0.94亿斤,比上年下降27.1%。

      扎兰屯市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432.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0%。其中:大牲畜存栏43.3万头,比上年增长1.7%,羊存栏329.4万只,比上年增长4.2%,猪存栏60.3万口,比上年下降2.2%。2013年肉产量5.12万吨,比上年增长1.2%。奶牛存栏12.4万头,比上年增长10.1%,2013年牛奶产量19.6万吨,比上年下降5.5%。

      第二产业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4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8%。扎兰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实现现价产值2027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轻工业实现现价产值1602212万元,重工业实现现价产值42538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501万元,比上年增长179.2%。

      第三产业2013年扎兰屯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1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完成4276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占总额的83.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84303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占总额的16.5%。

      2013年共接待游客21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   美食

      烤羊腿烤羊腿是扎兰屯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

      手扒羊肉到呼伦贝尔草原游玩,除了策马扬鞭之外,品尝手扒羊肉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项目,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到了草原,才没有虚此一行。整羊席是一道极贵重的菜肴,多用在很隆重的场合,比如那达慕等盛大节日。

      三烀一炸“三烀”为烀玉米、烀茄子、烀土豆,“一炸”即炸鸡蛋酱。茄子、鲜粘玉米和土豆洗净,放至于铁锅中烀近40分钟,待熟后,出锅装盘,再拌入炸好的酱即食。原材料采用东北农家物产,无污染,为纯绿色食品,鲜、香、嫩,适口,是东北农家特色风味。

      五香蚕蛹蚕蛹为扎兰屯特产,每到秋末冬出上市。将蚕蛹用味汁浸腌后,放油锅炸至黑亮、饱满装盘即成,松软嫩爽,香味独特。蚕蛹还有多种吃法,如红焖蚕蛹、红烧蚕蛹、干炸蚕蛹等,吃之如蟹黄。

      炒肉蕨菜新鲜蕨菜洗净入开水烫一下,盐渍蕨菜用凉水泡2小时。勺内放油加调料煸炒,加入蕨菜猛火炒,翻几次即可,蕨菜嫩脆清香,味道清香独特。

      清炖羊肉取羊肋肉切成一寸大方,热锅加葱、姜煸出香味,再放入肉块煸炒,煸至羊肉外皮绷紧变色,加入鲜汤。用小火炖2小时左右,加盐味精等即成。炖好的羊肉酥烂松软,肉味清香。

      排骨炖土豆将剁好的排骨倒入高汤,烧沸后再放入土豆块,慢火煨炖,熟后放入味精、香菜即可。炖后的排骨骨肉分离,肉烂清香,土豆熟烂可口。排骨炖豆角也很有特色。

      猴头磨炖沙半鸡沙半鸡剁去头、爪洗净,切成小方块。猴头磨开水泡30分钟,用凉水洗净去硬根,火腿、冬笋切成方片。炒勺放油烧热,用葱、姜炸锅,将沙半鸡块入锅煸炒半熟,添汤加调料及猴头磨,汤微开后用温火炖即成。

  •   自然资源

      扎兰屯的自然资源富集,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优势。拥有耕地260万亩,草场419.2万亩,森林46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近千余种。盛产玉米、大豆、白瓜籽、甜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糖料基地。地下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硅石、石墨、煤、重晶

      扎兰屯市2石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猎栖息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此屯兵扎寨,金长城横贯南北。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险、石怪、水秀、林茂、兽奇、鸟异,素有“塞外苏杭”、“北国江南”之美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工农业产业关联度高,与东部经济的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较大。俄罗斯木材、粮食、牲畜、农机等有型市场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工商业中心。 扎兰屯市地处祖国西部和东北部之间的交汇地带,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按行政区划属于西部大开发范畴,按经济区划又是东北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更独得国家“东北振兴”计划强力拉动的便利,优越的区位环境使扎兰屯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扎兰屯史建于1691年(康熙30年),因清朝在此设立扎兰衙门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修筑通车后,扎兰屯地区人口渐繁,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立布特哈旗,1949年布特哈旗为呼伦贝尔盟(呼纳盟)辖区,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布特哈旗改建制为扎兰屯市,为县级市。1984 年1月正式实行市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各项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乡经济建设扶摇直上,改革开放使扎兰屯市焕发了蓬勃的生机。1986年,扎兰屯市被列为开放城市,1988年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使扎兰屯市步入了全方位开放的轨道。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