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如皋县

如皋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如皋县隶属于江苏南通市,地处长江角洲北翼,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市内23个镇、2个开发区,皆有公路贯通。境内现有204国道贯穿南北,宁通高速公路、317和316省道横跨东西,建设中的沿海高速公路开通指日可待,从市区由204国道或316、317省道上宁通高速公路车程约20分钟,通过江阴长江大桥可以在2小时内到达苏州、无锡、常州,苏通长江大桥建成后2小时内可以到达上海。

  •   交通线路

       

  •   历史名人

       

      现代战争史上的神话——苏中“七战七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贯坚持反共、独裁立场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国际和国内舆论,同时为发动内战争取准备的时间,便玩弄“和平谈判”的政治伎俩,力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量”“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并与中共代表签署了包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等内容的“双十协定”。但“双十协定”签字的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发布了进攻解放区的密令,企图完全占领长江以南地区,夺取华北战略要地和交通线,分割和压缩解放区,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进而占领整个东北。

      面对国民党军对我解放区的频频入侵,解放区军民遵照中共中央“有理有利有节”的指示精神,对来犯的国民党军予以自卫还击。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政府代表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但在《停战令》生效的第二天清晨,驻守南通的国民党军就对苏中解放区南线前沿的如皋白蒲镇的守卫部队——华中第一军分区特务三团发动突然袭击,于次日侵占了白蒲镇,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白蒲事件”。

      “白蒲事件”发生后,北平军调部决定在徐州执行小组下再设立一个由美方代表、国民党代表和中共代表组成的淮阴小组,负责调处“白蒲事件”。由于国民党毫无和平诚意,美方代表又表面上保持中立,而实际上处处偏袒国民党,使得历时约4个月的调处工作无果而终。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位于华北解放区东南前哨、与蒋管区心脏宁沪地区隔江对峙的苏中根据地,也成为国民党军的主要进攻目标之一。

      苏中地区人稠地富,拥有900万人口,占华中总人口的2/5,且沿江地区商业繁盛,占华中总税收的1/2。这些都是支援战争的巨大资源,一旦沦入敌手,即为敌所用。而且苏中地域邻近京沪,如果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亦十分不利。因此,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将军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

      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的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12万人,大举进犯苏中解放区。

      华中野战军奋起迎战,打响了举世闻名的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从7月13日打响,至8月31日胜利结束,历时1个半月。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的兵力抗击12万多人的国民党军,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6万余人的纪录,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军队的神威,创造了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的神话。这一胜利,对于扭转整个华中解放区南线战局的形势,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计划,并对尔后战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中“七战七捷”名扬中外,作为这一战役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粟裕将军,受到了苏中军民的热烈拥护和颂扬:“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民谣被改编为歌曲、故事,在苏中地区和华东野战军中流传很久,直到今天,苏中地区的老年人和参加过战斗的老战士,仍能熟练地说唱。

      如皋是苏中战役的主战场,7战之中有3战奏凯于如皋境内,其中丁堰林梓战斗、如黄路战斗被毛泽东作为战例写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在苏中战役的如皋境内3战期间,如皋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据不完全统计,共与国民党军接战286次,其中狙击战147次、困扰战94次、袭击战29次、遭遇战11次、伏击战5次,并攻克新坝、九华山、丝鱼港江边据点,完成破拆(南)通如(皋)、如(皋)新(生港)、如(皋)黄(桥)等公路线。在如此频繁的战斗中,共毙俘国民党军970名,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此间,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如皋人民群众贡献粮食50万公斤,出征担架1万余副、民工6.8万余人,从火线转移伤员6200余人,并有1081名青年应征加入华中野战军。如皋人民为赢得苏中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当时,苏中随军记者在《皋南战役目击记》中如此评价如皋人民:“……人民对于军队与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与战争的关系,都是看得如此的清楚。他们知道这个战争是‘为我们穷人翻身’的人民解放战争,因此他们丝毫也没有把自己列在战争圈外,他们十分自然地与自己的队伍新四军站在一起。无疑的,这正是我们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据所在。”

      如皋异彩纷呈的艺苑奇葩

      春秋战国以来,历经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濒江控海的如皋所遇大的战乱不多。勤劳、勇敢、智慧的如皋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鱼米之乡,造就了一代代名贤。这块丰饶的土地,吸引了浙商、徽商、赣商、晋商等一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也吸引了一群群骚人墨客、俊才贤士侨寓讲学、著书立说。南北各族人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繁荣了如皋的经济,也促进了如皋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自成体系、名扬全国的如皋篆刻;独树一帜、巧夺天工的如皋风筝;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如皋贴绒;声情并茂、誉满华夏的戏剧歌舞;惟妙惟肖、折桂京华的如皋木偶;琳琅满目、争奇斗妍的如皋灯彩;精美绝伦、驰名中外的丝毯壁挂;深凿浅琢、工艺双绝的如皋雕刻,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

      东皋印派

      东皋印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印章篆刻艺术起源于商周。秦王朝的统一,对印章的发展影响巨大,为汉代印章艺术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魏晋六朝中,一度衰落。隋、唐、宋、元时,印学日趋兴盛。明清以后,流派纷呈,竞相争艳。苏州的文彭继往开来,创建了我国印学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三桥派”。他的大弟子何震,既能集大成,,又敢于创新,建立了“雪渔派”,使篆刻艺术得以中兴。他们的印风也传播到人文荟萃的古邑如皋。明万历年间,通州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邵潜侨居如皋。他精心研究文学、倡导六书和金石篆刻。如皋的文人学士、篆刻爱好者,皆投其门下。而且,扬州、通州、大江南北精于此业者,接踵而至。在如皋互相切蹉,积极实践,形成了如皋印派,又称东皋印派或雉皋印派。

      东皋印派一反一味依附名师、拘泥成规的不良习气,以秦汉印章艺术为宗,又扬“三桥派”、“雪渔派”以及后来的徽派、浙派之长,形成了“结构紧密、构思巧妙、刀法细腻、一丝不苟、调和匀称”的独特风格。李琪在为《东皋印人传》题写的跋中这样描写如皋篆刻的盛况:“家祝秦汉,户尸斯籀。”比较夸张地说,几乎家家有人喜爱秦汉印章,户户有人崇敬篆刻。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陶澍,在《东皋印人传》序言中写道:“国朝(清朝)200年来,摹印名家者可以指数,而大半皆得之雉皋。”他认为,如皋印章篆刻人才集中,名震华夏,“岂非古法之所流传,……亦如宋斤鲁削,业固善于所聚也”。意思是像古时候宋国的斧子、鲁国的削刀那样,相同的行业本来就善于聚集在一起。可见,当时如皋印章篆刻人数之多、风气之盛、艺术之精、影响之大,而且代有传人,在中国印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皋印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业绩也收入了由现代书画篆刻家、西冷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先生主编的《中国篆刻大辞典》。

      东皋印派的开创人 东皋印派的开创人有:黄经、许容。

      黄经(1619-1669) 原名经世,后改名经。字维之,一字山松,号济叔,如皋西南乡黄家庄人。

      黄经出生在书香门弟,在父兄影响下,在邵潜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刻苦学习,工于诗律、书画、金石。当时,篆刻界依傍门户,因袭类比,师承之风日盛,他们只知其师,不溯本求源。而黄经一反时弊,师宗秦汉,取法高古,博采众长,自成一体。

      篆刻史认为,黄经是如皋一地篆刻的重要印人,“还是位开派印家”(萧高洪《篆刻史话》)。

      当代篆刻名家仲贞子先生于20多年前从《东皋印存》残页中觅得黄经所刻白文巨印,全文是“彝鼎图书自典重。”鉴赏再三,觉得篆法、章法、刀法俱臻上乘。全印金石之气外耀,书卷之气内涵,不是学养深厚的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许容(约1635-1696后) 字实夫,号默公,别号遇道人,如皋如城人。许容成诸生后,师事邵潜,得六书秘旨,工于篆刻,精心钻研,刻意创新。篆刻印章,多用汉朝印法,功力深厚,刀法老练,字画整齐,印面有静感。或师明人,布局故作松散,韵味无穷。善刻竹木印,且通诗能画,与林皋、吴先声等齐名,为一时名家,是如皋印派的创立人。印学高手程穆倩、邵潜、戴本孝等寓居如皋时,都为之推波助澜。以后的乔林、许之男、姜恭寿以及途经如皋的郑燮(板桥)、金农、李方膺、罗聘、黄慎等都承其衣钵。

      红十四军英雄谱

      1930年4月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正式成立,它标志着通海如泰的武装斗争进入新阶段。经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批准,任命何坤为军长,李超时为政委,薛衡竟为参谋长,余乃诚为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支队。红十四军战斗在江海平原上,时间虽然不长,却谱写了一曲响彻云天的英雄之歌。 何坤(公元1898-1930年),原名德晟,字克信,湖南永兴人。1925年,他入黄埔军校预科学习,加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受到周恩来的关怀,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预料毕业后,分配到南宁分校深造。“四一二”后,他参加过广州起义,因弹尽在黄沙火车站被俘。他以平时练就的武功于当夜撬开监所屋顶的椽子,率领大部分难友越狱成功。由于跳楼时,挫伤了踝骨,他潜回永兴休养了一段时期。接着,他北上武汉寻找党组织,接上关系后,便在武汉、上海、南京一带开展工作。

      1930年2月,他受党的派遣,以红十四军军长兼通海特委委员的身份,化名李维森,同张爱萍等来到如皋东燕庄。他仿照江西红军的组织建制、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对部队进行整训。接着整训如泰地区赤卫队,选拔精干人员组成赤卫军,以配合主力红军,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为了扩大红军的影响,他亲率红军第二支队首战靖江县长安市,再战如皋卢家庄,处决了恶霸地主卢松庭。

      1930年4月16日,根据中共通海特委和军部的决定,何坤亲率第二支部及赤卫军,攻打如皋西南的重要战略据点老户庄。在这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李超时(公元1906-1931年),原名振华,邳县柴庄人。1926年冬,他在徐州省立第十中学读书时,投笔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参加地讨伐夏斗寅叛乱的战斗。“七一五”后,回邳县开展工作,先后担任中共邳县独立支部书记、东海县委书记、徐(州)、海(州)、蚌(埠)特委委员、东海中心县委书记等职;组织和发动东海县黄包车工人罢工、赣榆县云台山农民反山霸斗争,还创建了武装队伍。

      1929年7月省委调他到通海地区工作。11月,他和刘瑞龙参加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专门向中央和省委领导汇报了通海地区的工作和游击运动情况。中央代表李立三、周恩来和项英对此很感兴趣,决定在通海如泰地区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他当即草拟了红十四军的编组计划。同年冬,红十军军部成立,他任政委。

      1930年2月,李超时主持召开通海区内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传达了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精神,讨论了通海如泰地区的政治形势和工作路线,研究了开展游击战争和红军游击队的编组等问题。3月,中共通海特委成立,他任特委书记。何坤牺牲后,省委任命他为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6月,他和省委派来的张世杰着手整编部队,使部队战斗力得到提高。6月14日,他领导红十四粉碎了“苏北剿共总指挥部”发动的所谓“八路围剿”;接着发动红军协助地方党组织在部分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烧田契分土地的斗争。革命形势趋向好转,但地超时过高地估计了红军力量,错误地发动、指挥了黄桥“八三”总暴动,红军伤亡甚大。总暴动失利后,国民党军队加紧对红十四军包围“督剿”。10月初红十四军被迫宣布解散。李超时奉命回省委工作,第二天6月,他前往徐海蚌地区巡视工作时,不幸在镇江火车站被捕,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于9月19日,在镇江北固山英勇就义。

      创办实业造福桑梓的先辈

      近代,如皋涌现出一批实业救国的先辈。他们留下的业绩为如皋人民不断进取的一种推动力。沙元炳(公元1864-1927年),字健庵,生于如皋一个世代书香仕宦之家。他天资聪慧,勤于攻读,1891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取为贡士,1894年殿试成进士。连中三元的他,深得帝师翁同和的赏识,经翁推荐,入庶馆深造,授翰林院编修。正当他准备一展抱负时,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戊戌政变”。面对维新志士的鲜血,他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改书斋“四印堂”为“志熙堂”, 如皋县13从此致力于兴办实业,造福桑梓。沙元炳作为一名维新派,主张“启迪民智,御侮图强,洗雪国耻,振我华夏”。他认为救国必须振兴教育,培养具有“事事之实”的专门人才。为此,他决心从兴办师范堂入手,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其时适逢清廷废举、兴学校。他同张藩等筹划创办如皋师范学堂,还邀请张謇等到如皋商讨有关事宜。经他四处奔走,延聘教师,筹措经费,勘探校址,规划校舍,于1903年9月,正式开学授课。如皋师范学堂是全国公立师范学堂中最早创办的一所。此后他还创办了如皋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如皋私立乙种商业学校等。他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追随张謇创办实业。他向南通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新生面粉厂、资生铁厂投资;还向上海的长江大达轮船公司、通扬内河轮船公司以及沿海各垦牧公司投资。在如皋,他于1895年集资创办广丰腌腊制腿公司,聘请兰溪师傅来如皋主持腌腊加工,所制火腿与金华火腿齐名,远销美洲。此后,他还集资创办皋明电灯公司、如皋公立医院、鼎丰碾坊、裕如钱庄和广生德中药铺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3年又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长,他坚辞不就。其后,他担任过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和款产处主任等职,并主持总纂《如皋县志》,有《志熙堂诗文集》传世。沙元榘(公元1880-1962年),字士度,如皋人,清末禀生,南通师范学堂首届毕业生。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是一位教育家。1907崐-1926年,他先后担任劝学所所长兼县视学、民政署学务课长、县公署第三科科长、教育局局长等职。在这20年内,全县共创设学校155所,社会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他创办了公园和公共体育场。1915年举办的学生联合运动会,开如皋体育运动之先河。他还在集镇创办通俗教育讲演所、阅报社;出版《如皋白话崐报》、《如皋通俗报》、《如皋周报》。当时江苏省政府认为如皋的教育事业为全省60县的楷模,称赞他对教育“规划有方”、“办事切实、细致”。1932-1935年,他再度出任教育局长。任职期间,他强化了教育局的人事阵容,延聘教育界有声望的人才,加强了视导力量,改革了考核制度,特别是保证了教育经费探险时发放,深得广大教师的拥戴。沙元榘生活检朴,平易近人,有民族气节。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他支持5个子女先后参加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政策,但任苏皖边区参政会参议员、如皋县参政员。“白蒲事件”发生后,他不顾近70岁高龄作为如皋人民的首代表赴南通向军调处执行小组呼吁和平。全国解放后,他被聘为江苏省和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并继续担任如皋县各界代表会议特邀民主人士代表。

      理学先驱

      胡瑗(公元993-1053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是宋代理学的先驱,又是名播海内外的教育家。因祖籍陕西安定堡,一生从事教育,对我国封建教育有过很大影响,世称“安定先生”。 他的父亲胡讷,任过宁海军节度推官,离任后因“家贫”举家迁居如皋南门外胡家庄。胡瑗便诞生于该地,后移居城内严家湾。

      胡瑗受父亲的影响很深,立志成为一代圣贤。20岁时他游学于泰山,10年间没有回过家乡,每得家书,只要看到信封上有“平安”两字,就随手投掷山涧,以免撩起乡思,不能静心苦读。后与同窗孙复、石介成为一代宗师,并称“宋初三先生”。但以胡瑗所授学生最盛,教育方法最为完备,形成“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成为宋代理学的先驱。

      公元1034年,他在苏州讲学,受到社会的好评。次年,苏州郡学建立,知事范仲淹礼聘他任教。他以“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为宗旨,倡明教化,奖掖英才。由是苏州郡学名扬海内,被各地奉为楷模。

      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谅聘请他为州学教授,远道来学者常有几百人。他不为传统教育程式所囿,大胆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主张用“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要求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为此,他依照学生愿和才能,实行分科教学,创设“经义”和“治事”二斋,开我国教育分科教学之先河,造就了不少人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宋王朝的重视。1044年朝廷令各州县兴学,并在京城创建太学,派专员去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1052年,他被调进京师担任光禄寺丞、国子临直讲,并主持太学。这时的胡瑗已饮誉天下,各地的学子云集京师。他因材施教,把学生“依类分别群居,进行讲习”,有的专攻经学,有的研习军事,有的喜爱文学,有的重视节操义气……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而当时吏部录用的官员,有近半数出于胡氏门下。

      公元1059年胡瑗在杭州病故,葬于乌程何山之原。他一生著作等身,计有《尚书全解》28卷、《春秋要义》20卷,共14种;现存仅有《周易口义》和《皇_新乐图记》等。

      点燃火种的革命先驱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如皋有不少热血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点燃了江海平原的革命火种。吴亚鲁(公元1898-1939年),名肃,如皋潮桥镇(今属如皋县)人。他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金沙任过短期教师,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结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努力追求救国求民的革命真理,逐渐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1922年5月,他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8月,他在如皋城创建了南通地区最早的进步团体“平民社”。11月又创办报刊《平民声》,作为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阵地。年底,他在南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南通地区最早的一位共产党员。他还和如皋县教育局联合举办过平民教育促进会和小学教师暑假讲习会。1925年夏,在掘港召开的平民社年会上,他讲了社会主义运动史。在他的指引下,一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而由他介绍入党的,有他的弟弟吴亚苏、外甥丛允中等。他从南京毕业后,奉命到上海大学学习。1923年应徐州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的聘请,到该校任教,并负责徐州地区党的工作。此后,他参加过省港大罢工,领导过郑州豫丰纱厂的罢工,还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在福建和山东省委负责宣传工作。1937年,他来到湖南,次年初由新四军长沙办事处派往平江嘉义留守通讯处,任秘书主任,党内职务为湘鄂赣特委委员、秘书长。1939年6月,在“平江惨案”中壮烈牺牲。王盈朝(公元1904-1976年),如皋马塘镇人。1921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1924年与徐家瑾、丛允中等组织进步学生团体“晨光社”。五卅运动爆发后,他被选为南通学联代表,与徐家瑾等积极领导了南通地区反帝群众运动。11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中共南通师范支部成立,他担任书记。1926年,王盈朝毕业后回如皋,任下漫灶小学校长。他与何家庄小学教员叶胥朝、江园小学教员陈希轩取得联系,并吸收他们入党。他以学校为阵地,举办平民夜校,筹建农民协会,参加农民协会的会员达万余人。他注意从农民协会中吸收骨干分子入党,于11月成立中共下漫灶支部,他担任书记。1927年7月,南通地区第一个县委——中共如皋县委员会成立,王盈朝为书记。次年4月,在省农委书记王若飞部署下,如皋县委成立了以王盈朝、顾仲起、杭果人等3人为主席团的暴动委员会。接着王盈朝参加如泰县委联席会议,决定5月1日两县农民同时暴动。4月30日,他赶往朝西庄,在孙严墩小学成立“如皋县农民起义总指挥部”。这样,一场震撼大江南北的如泰农民“五一”暴动开始了。暴动失败后,他去上海向省委作过汇报。后来在白色恐怖下,与党失去联系,流落外省市10多年,到1950年才重新参加工作。

  •   历史沿革

      长绿如皋 如皋花木盆景的栽培始于宋代,兴于明清。数百年来的技艺传承,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如派”盆景,其“云头雨足美人腰”的别致造型在中国盆景七大流派中独树一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如皋先后有6000多盆盆景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荣获大奖。中南海、钓鱼台、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都能见到“如派”盆景的绰约风姿。多年来,如皋每年都有近10万盆盆景销往日本、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目前,如皋花木盆景种植面积近14万亩,栽培品种2000多个,具有年产8000多万株绿化苗木、300多万盆盆景的生产能力。在如皋农业主导产业中,花木盆景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即将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如皋)花木盆景艺术节,将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广交花木盆景界朋友,深入探讨花木盆景艺术,促进合作与交流,同时广招中外客商,投资如皋花木盆景生产这一朝阳产业,做强做大这一农业龙头产业,共同分享投资花木盆景的硕果。

      如皋县3

      长寿如皋 据最新统计,如皋145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09位,总数位居全国县(市)之首,占比高出国际标准近一倍。此外,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世界上闻名的长寿之乡不是在高寒地带,就是偏僻山区,而地处江海平原的如皋,不仅是我国沿海地带惟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工业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如皋人长寿得益于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得益于健康平和的良好心态,得益于优美怡人的人居环境,更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美食文化。如皋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留下才子佳人千古佳话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水绘园,也有被誉为中华寺庙一绝的千年古刹定慧寺;既有引人遐思的古城风光,也有让人流连的滨江风景。如皋以“游古城、谒古刹、访名园、赏盆景、品佳肴、拜寿星”为主体的“长寿之旅”已成为华东地区的一条旅游热线。如皋的美食文化自成一体,长寿食品驰名中外。“绿沙王”优质西瓜、“千重浪”优质粳米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如皋”香肠、肉松,“银燕”香肠、“玉兔”肉松、“三香斋”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9个产品获国家农业名牌产品称号;肉制品、果蔬罐头、萝卜、茶干等系列长寿食品畅销国内外10多个大中城市。独特的长寿资源不但惠泽着145万如皋人民,而且为投资者带来了无限商机。

      如皋县4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正式置县。隋时废,并入海宁县,唐武德年间,宁海县复名为海陵县,如皋仍为其属地。宋元明之际,隶属泰州,宋时如皋定为中下县,元至元二十一年升为上等县。清雍正二年升通州为直隶县,如皋划归通州管辖。1940年新四军东进,将县境沿今通扬运河一分为二,以东为如东县,以西为如西县。后为日军占据,1945年9月新四军收复如皋县城,如西县政府奉命接管,复名如皋县。1991年6月1日,经民政部批准撤县设市,现辖23镇532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145.28万,面积1477平方公里。

  •   地图

       

  •   景点

      水绘园(人民公园/博物馆)

      如皋县5

      水绘园位于如皋城内东北隅,为苏北古典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如皋冒氏九世祖冒一贯别墅。后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及其爱姬董小宛栖隐处。

      园中构有亭台楼阁10余处,后一度荒落殆尽,仅存一洗钵池。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邑人汪之珩于洗钵池西侧建一舫式水阁,其回廊、庭院临池漏窗,定名为水明楼,取自杜甫“残夜水明楼”句,寓凭吊冒氏缅怀古水绘园之意。

      现水绘园包括水明楼、雨香庵两处建筑群。雨香庵在水明楼西侧,原为宋代曾文昭公读书处一隐玉斋故址,清初重建,更名“雨香庵”。东临“洗钵池”,宋尊宿曾洗钵于此,故名。水绘园内陈列有冒辟疆、董小宛画像,历代名人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漆器及铁器等文物,供游客鉴赏。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来游水绘,曾即兴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

      中国盆景园/绿园 环城西路1号 电话:0513-7650589

      位于市政府西侧如皋城西南角,是一座以如派盆景为主体,集中展示中国盆景八大流派精品的现代园林,为全国大型盆景园之一。该盆景园以中国盆景发展源流和当代各大流派两条主线,模拟不同流派的生植环境,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景区。其中,多盆如派盆景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花卉展览会金奖。园内假山瀑布、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盆根雕、名人雕像错落有致,满园花团锦簇,香气袭人、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定慧寺 曙光路17号 0513-7514717

      如皋县6

      如皋定慧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迄今一千四百余年,现存主体建筑系明万历年间再建,为苏北驰名古刹。

      十年动乱,寺内金像、藏经、法器、文物毁于一旦,中国共产党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目前,金像重现,殿宇生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宝殿、一进三堂,右有观音楼、祖堂、影堂;左有华严楼、念佛楼、客堂、斋堂、前有重建钟楼、鼓楼。“山门北向、碧水环寺、丹楼绕殿”,具有独特的构筑风格。

      雕塑大师詹振辉先生的生前杰作,毗庐主佛及全堂佛像,被中国壁画大师袁运甫教授誉为

      如皋县7“当代中国佛像之冠”。美国纽约光明寺住持寿治老和尚由缅甸请回白玉卧佛 ,法身长十二尺,重六点五顿,为国内罕见。

      寺内珍藏各种版本藏经,新铸宝鼎,重制大钟,法鼓等。

      古刹钟声撼召善男信女,这里每年都有大批的港、澳、台同胞,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善男信女来此朝圣,或举办各种佛事活动,而功德林素餐馆,又以独特风味的素餐远近闻名。

      范公苑 海阳中路南门桥北侧 电话:0513-7618503

      如皋县8

      灵威观 公园东河边 电话:0513-7520568

      如皋县9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如皋的道教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如皋隶属泰州府进,全县有道观30多所,灵威观为道之首,享誉大江南北。今天,灵威观为如皋唯一幸存的道观,与句容茅山道观道、苏州玄妙观并列为江苏省三大道观。

      传说本方道长汉代乐子长。唐高宗赐誉他为“道家祖 师”。武当山三位道长玉公、信公、静公遂到如皋建祖师观。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道士丁志伦扩修祖师观,祖师观遂成规模。宋政和年间,提举苏均到观中拜谒真武大帝,适逢雷鸣电闪,忽见一条金蛇从殿间绕出。他大吃一惊,以为是龙虎山张天师在此显示灵威。这件事传到趄廷,崇信道教、有“道君皇帝”之称的宋徽宗闻,即赐“灵威”匾额。从此,祖师观易名为灵威观。

      灵威观前临内城河(现今已被填平为新生路),后接花园巷,东倚安定巷,西通古旧河巷,整个地形前方后长,形似北斗星座。旧时,它的背后是华王庙,西面是广福财福庙、火星庙,东面与关帝庙、都天庙、城隍庙相顾。

      灵威观自宋代以来,多次修缮,逐步发展到清朝后期始臻完善,计有殿堂14座,寮房、斋堂、库房、医室、药房、棺栈、赈粥厂等200余间。全观布局严整,错落有致。

      观门两重,外罩木栅,内为石鼓大门。门前有石狮一对,雄踞左右。正门上画着神奇的太极图。门内正中梁上悬挂“敕建灵威观”金匾。东西两厢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尊彩塑。

      法宝禅寺 白蒲镇 0513-8576508

      如皋县10

      法宝寺位于白蒲镇西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宝寺原位于南街,建于唐太和四年。在宋代修建中,掘得一白龟,献于朝廷,赵侦皇帝赐名为“法宝寺”。寺内象形建筑在国内实属罕见。解放初,该寺改建为白蒲中学,大雄宝殿保存完好。1998年经如皋市政府批准易地迁建,保持了原有风貌,成为沪、通、皋旅游环线景点之一。

      郭园观音净院 郭园镇 电话:0513-7919454

      如皋县11

      九华地藏寺 九华镇 电话:0513-7577157

      丁埝观音山寺 丁埝镇 电话:0513-8561747

      如皋县12

      工艺丝毯博物馆 环城南路 电话:0513-7652800

  •   概况

      如皋地处长江角洲北翼,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市内23个镇、2个开发区,皆有公路贯通。境内现有204国道贯穿南北,宁通高速公路、317和316省道横跨东西,建设中的沿海高速公路开通指日可待,从市区由204国道或316、317省道上宁通高速公路车程约20分钟,通过江阴长江大桥可以在2小时内到达苏州、无锡、常州,苏通长江大桥建成后2小时内可以到达上海。新长铁路傍城而过,最近的铁路运输站在如城,可达南通、新沂。境内拥有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内河航运十分便利。长江岸线全长48公里,其中在又来沙有可直接利用的深水岸线长5公里,深水贴岸,微冲不淤,可通航5万吨级“三超巨轮”,可建1—5万吨级泊位14座,5千吨级泊位10座,建成港口已停泊6万吨级巨轮,另外在长青沙到泓北沙之间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12公里,是十分难得的江河海贯通的物流中心。市内有如皋机场,距城30分钟车程,市区距南通机场仅30公里,该机场可直航北京、广州、厦门。

  •   特产

       

      白蒲黄酒

      白蒲黄酒系干型黄酒,选用标一粳米为原料,配以麦曲酒药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工艺酿制而成。 白蒲黄酒色泽橙黄、清晰透明、醇香浓郁,含有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低度营养型饮料酒。该酒营养丰富,适量常饮,有舒筋活血、健身强心、延年益寿的功效;亦是理想的调料,有去杂增香调味的作用;还可用作中药辅料,以增强疗效。

      如皋黄鸡

      如皋黄鸡是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的地方良种。因其“黄嘴、黄脚、黄羽毛”,群众习称为“三黄鸡”。早在清嘉庆甲子年(公元1840年)修编的《如皋县志》中就有记载:“鸡,家之常畜”,品种有“花鸡、獐鸡”等。“獐鸡”即指鸡羽如獐毛颜色的黄鸡。这说明如皋人民早就把黄鸡作为“家之常畜”。其实如皋黄鸡并非浑身一片黄色,它在颈、翅、尾处仍夹有明显的黑色羽毛,形成其独有的特征。该种鸡头小、象蛇头,眼圆大、单冠直立,耳垂鲜花;捋开羽毛看,其皮肤亦为黄色;胸肌、腿肌较发达,因其羽毛紧贴,体形显得清秀。

      如皋黄鸡属于卵肉兼用型。体型中等偏小,行动活泼,善于觅食;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产蛋量多,一般产蛋180只左右。该种鸡皮薄肉嫩,味道鲜美。烹饪可红烧、冷切、清炖、原闷以及炒、烧、溜、炸、烤等多种方法,正合一席食用,故又有“一席鸡”之称。至今,上海宴席上仍有“活杀三黄鸡”的名菜。

      建国以来,如皋黄鸡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1976年建立了如皋黄鸡原种场以后,加强了提纯复壮等科研工作,经过十年四个世代的家系优育,使该种鸡外貌特征更趋一致,优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现鸡群分布不断扩大,饲养量成倍增长,为如皋养鸡业的当家品种。每年生产鲜蛋数千万千克,提供商品鸡数百万只,畅销港澳地区及穗、沪、宁、苏、锡、常等江南大中城市,民间盛传“百万雄鸡过长江”的说法。

      东串猪

      东串猪为如皋养猪业的当家品种。据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农民就很重视猪种的选育。“东串猪”就是在长期培育中形成的地方良种。该种猪原产于如皋西部及泰兴东部的高沙土地区,现已成为全国各种猪之一。

      东串猪周身黑毛,躯体较长,胸部宽广,背腰平直,四肢高立,粗壮坚强,臀部倾斜,头部耳大下垂。头型分为两种:“马脸型”头脸长直,嘴简短而粗,插口深,形似马脸,主要分布在如皋东部地区;“狮头型”头脸短而宽,脸微凹,且多皱纹,耳大,形似狮头,主要分布在如皋西部地区。

      东串猪母猪性成熟较早,繁殖率高,初产在9头以上,经产约12-14头,产后泌乳量高,哺育能力强,仔猪发育均匀。东串猪性情温驯,耐粗饲,生长快,育肥期一般日增重0.38-0.41千克,7-8个月每头重80-100千克。东串猪肉质较好,营养丰富,瘦肉率可达44-45%。自50年代开始,推广用克夏种猪作父本,70年代采用苏大白种猪作父本,一代杂交猪生长更快,肉质更为佳美,是灌制如皋香肠、香肚,加工如皋肉松、火腿等名特产品的优质猪源。

      黄芽菜

      如皋种植黄芽菜至少已有240年以上的历史,其主要产地在白蒲镇周围,白蒲黄芽菜著名品种有“六十日”、“菊花心”、“瓦盖头”、“大包头”、“小包头”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白皮包心,顶叶对抱,包心坚实,黄化程度高。煮则汤若奶汁,炒则嫩脆鲜美,且耐贮藏,为冬令常备蔬菜。

      建国以来,白蒲黄芽菜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曾拍有纪录影片。此后,名声大振。近年来,白蒲地区已建成黄芽菜生产基地,每年提供商品菜上万吨,除供应本市及邻县(市)外,还远销沪、皖、浙、湘、闽等省市。

      ◎ 林梓潮糕

      ◎ 白萝卜

      ◎ 如皋肉松

      ◎ 如皋香肠

      ◎ 水绘园

      ◎ 如皋花木盆景

      ◎ 如皋工艺丝毯

      ◎ 董糖

      ◎ 如皋火腿

      ◎ 白蒲“三香斋”茶干

  •   相关图片

    如皋县14 如皋县15 如皋县16 如皋县17 如皋县18 如皋县
  •   行政区划

      如皋县2如皋沿江地区位于市域最南端,拥有长江岸线 4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7.2公里。宁通高速公路以南拥有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25个行政村, 8万余人。江中有长青沙、泓北沙、友谊沙三个绿色宝岛。由于沿江地区所独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2003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江苏省沿江经济发展战略,要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国先进生产力发展最旺盛的地区。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市长丁大卫等领导同志亲临如皋市沿江地区视察,提出如皋要抢抓全省沿江大开发、大开放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如皋市在江苏省率先编制了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并于 2003年6月18日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国家有关部委,省、南通相关部门以及知名高校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评审。如皋市人大常委会已于2003年8月4日正式批准了这一规划。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