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呼兰区

呼兰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哈尔滨市辖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南濒江与阿城区、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总面积2197平方千米。2009年总人口62万人。区政府驻利民街道南京路8号。 呼兰区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3.1℃;1月份平均-19.4℃。年平均降水量505.4毫米。滨洲铁路、滨北铁路、202国道、222国道过境并设站。名胜古迹有萧红故居、天主教堂、文武庙、清真寺等。

  •    中文名: 呼兰区 下辖地区: 哈尔滨市 面积: 2186平方公里 人口: 62万人(2004年)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南部,南濒江与阿城市、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 著名景点: 慈云寺、关帝庙、龙王庙、吕祖庙、清真寺、文昌阁、城隍庙 主要街道: 腰堡街道、兰河街道、利民街道、呼兰街道、康金镇、沈家镇、方台镇、白奎镇、石人镇、二八镇、莲花镇、大用镇、双井镇、长岭镇、许堡乡、杨林乡、孟家乡 电话区码: 0451 邮编区码: 150500 行政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8个街道、8个镇、3个乡 电话区码: 0451 邮编区码: 150500 面积: 2197平方千米 人口: 62万人(2004年) 地方方言: 哈尔滨话 气候条件: 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萧红故居、滨江湿地金沙滩风景区

  •   人口民族

      人口1959-1979年间,区内又出现一次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20年间,人口增加25.78万人。

      1990年呼兰区共有人口63.3万人,人口密度238人/平方公里,出生率16.51%,死亡率4.65%,自然增长率11.86%,

      2008年,呼兰区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623319人,比上年增加1740人。非农业人口164973人,农业人口458346人。 2009年,呼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6200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555人。男性人口31537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4%。

      201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20179人,比上年末增加1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3909人。人口出生率6.20%;人口自然增长率3.58%。 2011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20992人,比上年末增加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597人。人口出生率6.07%;人口自然增长率3.51%。 2012年,年末户籍总人口62万人,加上驻区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呼兰区总人口达80万人。

      民族2010年呼兰区共有 汉、 满、 回、 朝鲜、 蒙古、锡伯、 达斡尔、 壮、 鄂温克、 赫哲、 苗、土家、鄂伦春、维吾尔、侗、藏族等16个民族。

  •   历史沿革

      建置前隶属

      商、 周属 秽貊

      汉、 晋属 夫余

      南北朝属豆莫娄

      隋朝属 靺鞨

      唐朝属黑水都督府东

      辽朝属京道女真铁骊部

      金朝属上京路会宁府

      元朝属蒲峪路屯路屯田万户府。

      明朝属奴儿干都司兀者卫

      清初属 黑龙江将军

      建置后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准设立呼兰城,呼兰始有建置,直隶黑龙江将军。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兰厅,与呼兰城分疆而治,呼兰厅是呼兰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也是黑龙江省设立民官之始。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准设呼兰府。1913年,依中华民国大总统令撤销呼兰府,改设呼兰县,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隶属伪满洲国黑龙江省。1934年改属伪滨江省。1936年改属伪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撤销伪哈尔滨特别市,改属伪滨江省管辖。1945年10月,隶属苏联红军军事管制下的滨江省。1945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和平方式接收呼兰县政权,民主的呼兰县政府诞生,隶属滨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6年1月,呼兰宣布自治,脱离国民党政权设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领导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兰县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隶属松江省政府。1954年8月,隶属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后的黑龙江省。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1958年8月,隶属哈尔滨市。1965年6月,隶属松花江专区。1983年9月,隶属哈尔滨市。

      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同年5月30日,呼兰区举行挂牌仪式,正式列为哈尔滨市一个新区——呼兰区。

  •   地理环境

      位置呼兰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45°49'--46°25′,东经126°11′--127°19′。

      境内最东端是位于杨林乡界的松花江与少陵河交汇处,最南端是利民镇的吕刚屯和哈尔滨市松浦镇的东方红村土地相连,最西端是李家乡的姜家村与肇东市的丰宝村、兰西县的林富村土地相连,最北端是白奎镇的青山村和巴彦县的建华村土地相连。境内东西相距约83.5公里,南北相距约62.5公里。

      地质呼兰区1古生界

      古生界属最古的地层,经对境内台屯乡的群力村至孟家乡的团山子进行电法勘测,地层最小隐伏深度大于1 000米,沉积于2.25亿年前。

      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叠压在古生界地层之上,出露部分很少,由下至上分为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等地层,均属下白垩系地层,沉积约1.2亿年前,总厚度小于2500米。

      新生界

      新生界叠压在中生界之上,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广布呼兰区,约占98%。有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全新统等3个不同成因类型的堆积物。总厚度30-80米左右,堆积形成至今约300万年。

      地貌地貌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为地质构造上凹陷地区。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蚀,形成河谷、漫滩、阶地等沟谷纵横的平原地貌形态。境内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整个地势平坦开阔,西部低平、中部平缓、东部略高,呈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间。

      水文境内地表水有江河5条、沟泡湖泊412条、小型漫蚀沟2 000余条,水面积总计134091.7亩,其中:江河45 969.5亩、水库14369.3亩、水塘34397亩、沟渠39355.9亩。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其中:松花江、少陵河、漂河、泥河属界河。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

      气候呼兰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气候属于温暖半干旱、重春旱、夏半湿润地区。呼兰区气候差异不大,南部气温略高,年积温差异不超过100℃,年平均气温3.3℃。全年日照充足,平均日照2732.3小时,年平均日照率62%。春季风力较大,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全年无霜期平均143天,初霜日期平均在9月25日,终霜期平均在5月4日。

  •   社会事业

      教育乾隆九年,1744年始设官学,道光十四年,1834年设满文教习,同治元年,1862年后私塾开始盛行,光绪五年,1879年设呼兰厅学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呼兰设有公立初、高等小学堂23所,初、高等工业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3所,私立善堂、教会办初等小学堂3所,私塾125处,共有学生3232人。

      1914年创办的呼兰县立中学,是黑龙江省各县最早设立的中学,仅列齐齐哈尔省立中学之后。民国时期,教育事业仍缓慢发展。

      1990年呼兰区有小学331所、普通中学35所、农业和职业高中3所、技工学校1所、聋哑学校2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所、进修学校1所、师资学校1所、业余学校和电大工作站15所,共有学生10.63万人、教师7 230人。

      2011年,呼兰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所,在学研究生2585人;普通高校16所,在校学生12.7万人,毕业生1.3万人;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中6所,招生2196人,在校生6488人,毕业生1943人;普通初中24所,招生5057人,在校生15570人,毕业生4899人;普通小学63所,招生4486人,在校生28116人,毕业生5068人;幼儿园78个。 2012年,投资4427万元创建标准化学校6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1所,改建公办幼儿园4所。哈师大附中利民校区土建工程全部结束。

      文化民国时期,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新型文艺形式如话剧、歌剧、漫画、电影等相继传入。民间的文化艺术活动,二人转、皮影戏、野台子戏、东北大秧歌等多在庙会、年节和喜庆之日举行。

      新中国建立后建立了 文化馆、 图书馆、 俱乐部、 文化宫、剧院、书店、广播站、电视台;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等文化设施与机构,文化活动迅速普及,民间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日趋活跃。县内一批优秀文艺作品陆续问世,一些优势项目如评剧、地方戏都达到省内优秀水平,二人转《空洞房》参加全国文艺汇演。涌现出一批业余作者,在小说、诗歌、音乐、戏剧、绘画、剪纸、摄影、电视等方面创作出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后,广播、电视、音像普及。

      2011年,呼兰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

      2012年,完成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呼兰分会场文艺演出任务和庆国庆书画作品展及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工作。完成哈尔滨第六届动漫彩车设计、制作、巡游工作,取得了最佳花车荣誉称号。申通广电网络公司陆续投入700多万元,数字电视整转达6万户,其中老城区增加2171户,利民开发区增加8643户,数字电视收视费1300万元,比去年增长41%。

      体育呼兰的体育活动,始于满族的骑射、摔跤。

      同治末年,汉族群众从关内带来强身和自卫的武术。

      新中国建立后,呼兰区广泛开展田径、球类、广播体操、游泳、滑冰等项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的呼兰区田径运动会,推动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各项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城乡的田径、篮球、乒乓球活动十分普及。

      1982-1985年,呼兰连续4年被省评为“田径之乡”。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约占呼兰区总人数的34%。呼兰区已成立篮球、田径、象棋等8个体育协会,太极拳、三浴功、老年迪斯科等7个辅导站,各项体育活动制度化。历年来,呼兰向国家、省、市输送体育人才150余人。

      2011年,呼兰区开展大型体育活动5项,社区、乡镇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达6项。全年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4余件。创建2个市级体育示范社区。全年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5人。 2012年,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建成9个市级体育示范社区。成功举办呼兰区全民健身展示周启动仪式、全民健身日太极拳展示活动和呼兰区健身舞蹈比赛。呼兰区代表团参加哈尔滨市第十八届运动会田径、速滑等7个项目的比赛,共得奖牌83枚,其中金牌23枚、银牌13.5枚、铜牌46.5枚。

      卫生光绪三十年,1904年呼兰基督教会设医院,始有西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呼兰府设卫生局,为最早的官方医疗机构。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中医,并创办了中医学社,为省内外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

      新中国建立后,相继建立起县、乡、企业医院和防疫、保健等医疗、防治机构,并把医疗防治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

      1963年·,呼兰区21个公社全部建立了卫生院和卫生所。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1990年呼兰区有医院26个、结核病防治院,省属1个、妇幼保健院1个、工企门诊部,所4个、个体卫生所14个、农村卫生所334个、结核病防治所2个、防疫站1个、检验所1个、救护站1个、卫生学校1所。呼兰区医务卫生人员35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26人,呼兰区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4.31人。人均寿命提高到66岁。

      2011年,呼兰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3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门诊部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卫生机构床位数247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996张,卫生院床位数219张/卫生技术人员293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1187人,注册护士776人。乡镇卫生院11个,床位219张,卫生技术人员180人。 2012年,对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维修改造,完成大用镇卫生院医疗楼主体建设,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晋升为省二级甲等医院评;呼兰区成功争创国家级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

  •   经济

      农业东北沦陷时期,1935年呼兰区有耕地35万余垧,有10垧地以上的地主8 660户,占呼兰区总户数的24%,其中:100垧以上的397户、50垧以上的1036户、20垧以上的3266户、20垧以下的3961户。

      1943年产粮较高,平均每亩84公斤。

      1949年呼兰区在农村成立互助组1万多个,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农村总户的95%。

      1952年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可比价,下同6623万元,比1949年增长87.4%。1953-1957年,生产保持持续增长,1957年农业总产值6095万元。

      1965年农业总产值7076万元,比1962年4956万元增长42.8%。

      1990年粮豆薯亩产增至337公斤,总产高达6.82亿公斤,成为全省超5亿公斤10个产粮大县之一,比1978年4.17亿公斤增长63.5%,年平均增长4.2%。

      1990年呼兰区农业总产值3.29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681万元、林、副、渔业合计2751万元、牧业产值7 476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68亿元。

      1990与1978年相比,呼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构成发生明显变化。以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00,1978年种植业占64.5%、多种经营占16.5%、乡镇企业占19%。到1990年种植业相对下降为43.8%、多种经营上升到23%、乡镇企业上升到33.2%。

      2009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26.6亿元;林业产值0.6亿元;牧业产值38.9亿元;渔业产值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呼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5.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5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比重为95.96:4.04。 2010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3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29.3亿元;林业产值6944万元;牧业产值43.6亿元;渔业产值1.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13万元。牧业产值占比重达57.1%。 201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34.7亿元;林业产值0.8亿元;牧业产值52.1亿元;渔业产值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牧业产值占比重达57.4%。 2012年,呼兰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8.7%。粮食生产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总产达到24.3亿斤,同比增长11.2%。

      工业民国时期,手工业迅速发展,1913年张云亭开织染厂。

      1935年合资4000元开办同兴泰机房染房、合资3500元开办益增泉机房,织白棉布,月产150。

      1936年呼兰有火柴、制酒、制油、粮米加工、五金、铁业、木器、纺织、印染、皮革、鞋帽等28类、707家。

      1950年区内私营个体工业比1949年增加5.8倍。1952年呼兰区工业总产值657万元,比1949年增加1.4倍。1953年后,地方国营工业学习苏联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混乱状态。

      1954年呼兰区个体工业、手工业发展到1714户,总产值295万元,占呼兰区工业总产值的35.4%。1956年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呼兰区建立手工业合作社,组53个、从业人员2081人。地方国营工业有火柴厂、铁工厂、砖厂、印刷厂、淀粉厂、酱菜厂等6家,职工941人。1957年呼兰区工业总产值1714万元,比1952年增加1.6倍。

      1962年县内国营工业调整为7家,手工业又恢复了合作社的体制共60家。呼兰区67家企业,职工4 005人,完成产值2 223万元,比1957年增长29.7 %。

      1966年呼兰区44个工业企业,总产值降至1 983万元。以后又陆续新建了一些工厂,到1976年呼兰区有工业企业118家,工业生产有所恢复,总产值上升到7 117万元。之后,工业连年亏损,1976-1978年累计亏损203万元。

      1980年工业总产值10869万元,1985年上升到14293万元,1990年又上升到34388万元。在呼兰区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29.4%,上升到1990年的59.7%,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县内主要工业产品,由1978年前的20种,增加到1990年的80余种。

      2009年,呼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增长1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4.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增长48.2%,地方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9.6%。 2010年,呼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增长29.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增长3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7亿元,增长26.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增长57.3%。 2011年,呼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增长18.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7.8%。 2012年,规上工业拉动作用增强,呼兰区规模工业预计完成总产值90亿元,同比增长18%,工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18%。

      金融乾隆二年,1737年呼兰已有当铺,是黑龙江最早的典当业,已有250余年的历史。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黑龙江省广信公司呼兰分公司,为呼兰最早的官商合办的官钱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黑龙江官银号呼兰分号,为官办银行。

      1949年11月成立松江省分行呼兰银行办事处,1951年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呼兰县支行。

      1990年呼兰区各类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92个,银行存款总额3.2亿元,贷款总额6.5亿元。信用社存款7 256.8万元,贷款总额2 234.9万元。呼兰区城乡居民储蓄总额2.3亿元,为1965年的132倍。

      2009年,截止到年末,呼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86.3亿元,比年初增19.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8亿元,比年初增9.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50.9亿元,比年初增11.9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25.2亿元,减少7.5亿元;中长期贷款25.7亿元,增加19.4亿元。 2010年,呼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7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8亿元,比年初增加9.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4亿元,增加4.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1.4亿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5.7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7.9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呼兰区有证券经营机构1家。全年各类证券成交额22.9亿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22.6亿元。全股民开户数为1259户。 2011年,呼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2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7.4亿元。 2012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截止9月末,呼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4.3亿元,同比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77.5亿元,增长13%。小额贷款公司8家,已为区内各类企业发放贷款3.2亿元。

      国内贸易1921年在松浦设市政局开辟商场,1926年又实行免税法招商兴市

      1930年呼兰区商工各业共有81个行业、1835家,其中:县城1540家、康金井61家、松浦市61家、乐安镇132家、对青山41家。

      1934年以后,部分店铺逐渐恢复营业。在县城出现日本人开办的商铺8家,朝鲜人开办的商铺有商店、旅馆、饭店等3家。1935年呼兰区有商工各业903家,其中县城725家。

      1961年恢复供销社,划出小商小贩,开放集市贸易,对农副产品实行奖售、换购政策,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到1965年经济很快恢复,市场稳定。

      1990年呼兰区共有商业、饮服业管理和经营机构4690个,从业人员22967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9亿元,为1978年的4.4倍、1949年的43.6倍。

      2009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5418万元,同比增长0.6%;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43.6亿元,同比增长19.5%。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7.7亿元,同比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3亿元,同比增长21.1%。呼兰区商品交易市场10个。年成交额超500万元的商品交易市场4个,成交额2000万元。 201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6亿元,增长1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4亿元,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1亿元,增长18.1%;零售业零售额40.2亿元,增长23.5%;住宿业零售额0.5亿元,增长19.2%;餐饮业零售额7.2亿元,增长21.2%。分类别看,衣着类和食品类增幅较大,分别增长28.0%和19.3%。呼兰区商品交易市场6个,年成交额超千万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成交额3.7亿元。 201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增长18.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0亿元,增长17.3%。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52.4亿元,增长18.3%;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9亿元,增长16.4%。 2012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70.7亿元,增长15.1%。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02.5亿元,同比增长10.5%。

  •   自然资源

      水资源辖境江河纵横、湖泡沟渠密布。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 松花江、 呼兰河、 泥河、 漂河、 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

      生物资源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盛产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大葱、韭菜等农作物。

      江河沿岸沼泽地、草原、草甸、黄土山及平原区都生长茂盛的自然植被,“五花草塘”是其主要类型,分布于县境东北部,主要植物有牡蒿、小叶蒿、 马兰、苔草、狼尾草等。在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等低平地上,主要有小叶樟、沿柳、 三棱草、芦苇等喜湿植物。乔木主要有杨树、柳树、落叶松、樟子松等;灌木主要有灌木柳、丁香、胡枝子、 山里红等。

      动物资源

      兽类有 山狸、 银鼠、 灰鼠、 狐、 獾、 鼬、 兔、 家鼠、 田鼠等;

      禽类有 猫头鹰、野鸭、雉鸡、雉凫、 燕子、啄木鸟、蜡嘴、麻雀、 黄雀、 鹌鹑等;

      鱼类有 鲤、鲫、白鱼、 黑鱼、狗鱼、白鳔、 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等;

      两栖类有 青蛙、 蟾蜍等;

      爬行类有蝮蛇、松花蛇、 野鸡、 蜥蜴等

      有益昆虫有蜂、 螳螂、粪郎、瓢虫、蝴蝶、 蜻蜓等。

      其他动物还有 蜘蛛、 蚯蚓等。

      矿产资源境内沙资源较丰富,细沙、中细沙储量大。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呼兰河、松花江河槽与河漫滩,沙质较优良,主要由石英、长石颗粒及云母碎片构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长石占15%、云母及其它杂物占10%左右。沙资源长度90公里,宽度平均2公里,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储量少,难开采;中细沙、细沙储量大,易开采,可满足一般工程和农田改土用沙的需求。

  •   著名人物

      萧红

      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 生死场》。1936年,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 砂粒》等。

      高培质

      高培质,女,主任医师,2000年被授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称号。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贡献奖杯”。

  •   行政区划

      1956年3月,呼兰区共设2镇:呼兰镇、康金镇,35乡:历井、大赵、石人、城子、杨木、白奎、望山、大用、刘家、杨林、七佰、王柱、方台、双井、长岭、长胜、八家、台屯、薄荷、对青山、长安、利民、乐业、裕民、丰富、腰堡、呼口、西沈、东沈、西南、莲花、许堡、郎堡、平坊、二八乡。1958年3月,撤销城子、平坊、呼口、七佰、望山、西沈、薄荷、裕民8个乡,呼兰区有29个乡镇。

      1958年9月呼兰区撤销乡镇建制,成立呼兰镇、康金、东方红、长征、白奎、二八、孟家、大用、乐业和对青山10个公社。1959年乐业和对青山公社划给哈尔滨市道外区,呼兰区有8个公社。1960年初,东方红公社改称西沈公社、长征公社改称石人公社。1961年5月,经哈尔滨市批准,呼兰区8个公社调整为16个公社:呼兰镇、康金、石人、大用、白奎、西沈、二八、孟家、方台、双井、腰堡、杨林、长岭、许堡、西井和莲花公社。

      1992年,呼兰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北部。东南与巴彦县接壤,北与绥化市以泥河分界,西与兰西县、肇东市毗连,南与哈尔滨市为邻,东南与阿城市、宾县以松花江分界。呼兰区总面积2611平方千米。总人口6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万人;满、回、朝鲜、锡伯、蒙古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辖8镇、13乡。县政府驻地呼兰镇。

      1994年将呼兰区329个行政村调整为336个,其中白奎镇增加3个、孟家乡增加2个、许堡乡和西井乡各增加1个。1995年8月,方台、大用两乡撤乡设镇。1996年6月,腰堡、莲花两乡撤乡设镇。

      1996年,呼兰县面积2611平方千米,人口约63.9万人。辖12镇9乡:呼兰镇、康金镇、对青镇、利民镇、沈家镇、石人镇、白奎镇、腰堡镇、二八镇、大用镇、方台镇、莲花镇、台屯乡、杨林乡、长岭乡、许堡乡、乐业乡、双井乡、李家乡、孟家乡、西井乡。县政府驻呼兰镇。

      1999年12月,长岭、双井两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呼兰县辖14个镇、7个乡。

      2001年2月,将呼兰区21个乡镇调整为16个。其中利民镇、腰堡镇撤销并入呼兰镇,西井乡撤销并入康金镇,台屯乡撤销并入乐业乡,李家乡撤销并入对青镇,对青镇改称对青山镇。同年8月,将呼兰区336个行政村调整为194个。2002年10月乐业乡撤乡设镇。

      2003年末,呼兰区辖16个乡镇,其中镇13个:呼兰、康金、对青山、沈家、二八、石人、白奎、方台、大用、莲花、长岭、双井、乐业,乡3个:杨林、孟家、许堡。下设12个街道、194个行政村,581个自然屯。

      2010年末,呼兰区户籍总人口6201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3909人。辖8个街道、8个镇、3个乡:兰河街道、呼兰街道、建设路街道、利民街道、学院路街道、腰堡街道、康金街道、双井街道、沈家镇、二八镇、石人镇、白奎镇、方台镇、莲花镇、大用镇、长岭镇、杨林乡、许堡乡、孟家乡,共有168个行政村、38个社区。

      2010年,呼兰区辖4个街道、10个镇、3个乡: 腰堡街道、 兰河街道、 利民街道、 呼兰街道、 康金镇、 沈家镇、 方台镇、 白奎镇、 石人镇、 二八镇、 莲花镇、 大用镇、 双井镇、 长岭镇、 许堡乡、 杨林乡、 孟家乡。

  •   风景名胜

      萧红故居

      呼兰区2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萧红故居原面积

      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城文化路29号,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

      呼兰区3天主教堂坐落在呼兰镇东大街路北第五中学院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达主持修建。

      天主教堂是双塔型法国式教堂,教堂的主体由左右对称高耸的两个钟楼构成,共五层。

      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河口。保护区东西长63.5公里,南北宽21.3公里,周长179.5公里,总面积为19262公顷。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沼泽湿地,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