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让地理改变生活

让地理改变生活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让地理改变生活”,是由著名作家朱千华提出的一个新的生态理念。地理学是个神秘王国。古代地理学称为堪舆。《淮南子》云:“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即为天地之学,仰观天象,俯察山川水利,深不可测,是了不起的学问,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从安居乐业到入土为安,堪舆是他们生活中的百年基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讲究顺天应人,这是朴素的生态观。

  •   书评全文

      (本文最初发表在2011年10月7日《桂林日报》副刊)

      -----------------------------------------------------

      让地理改变生活

      ——读单之蔷著作《中国景色》

      朱千华

      混沌初开之际,谁也没见过世界真容。地理学是个神秘王国。古代地理学称为堪舆。《淮南子》云:“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即为天地之学,仰观天象,俯察山川水利,深不可测,是了不起的学问,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从安居乐业到入土为安,堪舆是他们生活中的百年基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讲究顺天应人,这是朴素的生态观。但古人对于地理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但未能揭示其本质,反而使之讳莫如深,变得更加神秘。

      现代地理学的诞生,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因此变得眼花缭乱,自然地理似乎不再复杂,神秘感渐渐消失,人在自然面前失去了恭敬与虔诚,甚至想“伸一伸脚”走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极端道路。这一切仍源于我们对于地理形象的模糊不清,对于地理本质的一知半解。什么时候,我们能认真地、严谨而客观地了解中国地理的历史与现实、重建一个明晰的中国形象?

      打开单之蔷老师所著《中国景色》,我惊奇地发现一个陌生的、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世界,而我们置身其中却浑然不觉。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家园:中国景色。总以为熟悉自己的母亲,可真的很熟悉吗?至少母亲也曾年轻过,她的青春气息和俊俏模样我们永远无法看见。《中国景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文本,以地理学考察为切入点,拨开世俗生活的烟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描绘出母亲的真实模样:“土地、山脉、河流、居民、文化……它们分布的位置,为什么在此而不在彼……”

      《中国景色》开篇,首先讲述了“三峡的河湖之变”。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三峡之变,将给我们精神上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三峡之变不只是地理形态的变化,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切割,那种被无数诗人讴歌的激昂奔越、一泻千里、带给我们信心和力量的自由之大美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弥漫着休闲娱乐气氛的水上公园”。在2010年秋天,我行走三峡,从巫溪县坐小船,沿小三峡进入大三峡。站在巫山之巅眺望长江,我看见一匹肆意奔腾的骏马突然被套上缰绳,壅塞,停滞,控制,束缚,挣扎,窒息,迟钝,缓慢等等意象让我变得无所适从,这种影响将会持续。三峡的灵魂是激流的江水,灵魂没了,也就宣告三峡生命的终结。三峡已进入历史,成为后人的一个梦。“中国人失去了一个汲取智慧、触发灵感、感悟人生、砥砺意志、锤炼审美的精神高地”。

      古运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异数。自贯通之日至今,毁誉参半。单老师把古运河形象地视之为古代的“高速公路”。这条古代高速通道相当繁荣。它给运河沿线带来一座又一座灿如繁星般的城市,然而同样是水运的东部沿海一线,城市却寥若晨星。这种奇特的现象让人百思不解。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是大运河阻挡了中国人奔向大海的步伐。”他通过对古运河沿线的考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古运河的独特视角。他说:“大运河沿岸商业繁荣,灯红酒绿,这里固然有精美的丝绸、美味佳肴、舞榭歌台……但这种精致的文化里弥漫着一种休闲、享受、奢侈的情调,缺乏刚键、豪迈、宏大的气魄。”

      我在古运河边生活二十多年,每天要经过古运河上的一座桥,叫徐凝门桥,为纪念给扬州带来月亮城美誉的唐代诗人徐凝。“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冠绝古今的广告词,扬州人只用一条小街一座桥来纪念徐凝,委实有些怠慢了。扬州从唐代的“扬一益二”,到清代盐商的富可敌国,这一切都赖以古运河的风水。运河水不是奔腾的长江,也不是滔天的大海,而是风平浪静、一碧的温柔。扬州成为世人心中的温柔之乡,但它缺少大气,缺少一气冲天的浩气。让那些困于城中的饱学之士们无才可展,无计可施。这才有了鉴真出使,秦少游、郑板桥、阮元、刘师培、朱自清等等,面对温柔之乡,他们选择了离开。走出扬州,就有一片新天地。这也是我在扬州生活了30年后,于2006年6月毅然辞职南下的主要原因。

      《中国景色》以山、水、冰川、青藏高原、国粹、国家为六大版块,构成中国的立体形象。这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文体,作者一方面把我们熟悉的人文地理以全新的色彩投进他的画面,用独特的文化镜像重新打量地理的历史与现实;另一方面剥开恍惚的世俗烟云,将一些隐秘的我们未知的世界呈现于大家的面前。《中国景色》在选材上突破了单纯的地理学术性与民间阅读的森严界限,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哪位作家像单之蔷这样具有罕见的表现“地理与人”的热情与能力,他甚至能把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像摄影师一样选出奇特的角度重新描画,比如,他能把高寒的雪山、湿地写得诗意盎然;他描写的高原冰川皆有澹然游刃之美,我们读到冰川的寒冷,心里生出的却是字里行间的丝丝暖意;桂西北地区的神秘天坑、地洞里奇绝的景致,图片与文字,清丽如阳光泄地,让人恍若亲临;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把病历像故事那样去写作”。

      中医与西医,两者之争一直相持不下,至今尚无定论。但中医在对人的关怀方面远远走在西医前面。别小看了望闻问切这么简单的动作,作者写道:“很难想象还有哪一个医学动作比这更表达了对人的关爱。”在作者眼里,中医温暖,充满关怀。事实正是这样:西医初诊时用听诊器,那样冰冷的东西尤其在冬天还要紧贴滚热的肌肤,这对任何人的身心都是一种刺激。而中医的把脉就不一样。号脉“也是中医最具人性化的一幕”。医生伸出温暖的手,搭在患者的腕上,这是人与人之间无言的抚慰,一股暖流先涌进患者心里。不久前我曾在一个工地采访,一个民工告诉我,他患了重感冒,头晕目眩,那天过中秋节,市里派一队人到工地上来慰问,其中包括一名女医生。

      那个女医生先用手抚摸了民工的额头,然后将纤细的手搭在民工脏黑的腕上。虽然女医生也开了药,可民工告诉我,不知怎么,他心中有要哭的感觉。药也没吃,他的病奇迹般的就好了。他问我信不信。我说信。

      《这里的婚姻真精彩》是单老师考察大香格里拉地区婚姻制度的精彩篇章。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婚姻进入了浮躁期,离婚率居高不下。我们是否反思过如今的婚姻形式,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当我们以鄙视的目光去看待少数民族当中的“走婚”、“不落夫家”、“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等等形式的婚姻时,是否想到,我们的婚姻形式并不完美,而且遇到了相当多的麻烦?

      跟着作者的文字,我们进入了一个奇特的香格里拉世界,看到了婚姻形式的多样性:“这里面出现的一个个的家庭,从主人的眼神,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从他们的衣着,都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幸福的家庭。”

      《中国景色》中包涵了作者对于地理学的质疑,求证,思考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作者虔敬于自然的创造,追寻地理的品质,用精美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渐渐模糊的地理景象。而我更多地看到,自然的变化,地理的变迁,皆是作者心路历程的起伏。《长城是书脊》中写到了质疑与求证,最后反思的过程。和单老师一样,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也看过那部风靡一时的政论片,至今还藏有脚本。现在再回过头看,那些关于长城“封闭保守”的误读,是很浅薄的。作者坦言:“我对长城的误解,随着我一次次地登临长城,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长城如父。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农耕,一个游牧……”

      这是个新奇而形象的比喻。长城在作者心中,是一个雄浑豪迈的象征,是一个美学概念,长城内外的农耕与游牧,如同一幅太极图,阴阳相生,互为依存,不断分割,再融合,一动一静,运转于无穷,这是天地之大美,是宇宙间最强大的一种力量,无穷无尽。

      《中国景色》是一部温暖的书,为我们探寻这个复杂而奇妙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指引。自然界发育至今都有着严谨而精致的地理秩序。环境越来越恶劣。迷惘的我们是否能够顺天应人,停下尊贵的脚步留意自己的举止,反思一下在古老而博大的地理秩序面前是否有过怠慢、轻佻或者放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像古人一样虔诚地俯下身来,对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充满敬畏?

      (《中国景色》,单之蔷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   写作背景

      《让地理改变生活》,是作家朱千华先生为单之蔷所著《中国景色》一书所作的书评。

      让地理改变生活1

  •   名言出处

      “让地理改变生活”,此句是由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最先提出的生态理念。出自朱千华的书评《让地理改变生活》。朱千华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地理”概念,就是指“自然规律”。

      “让地理改变生活”,意思就是,对于自然,我们不是去改造,而是顺天应人,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让地理改变生活》,最初发表在2011年10月7日《桂林日报》“花桥·悦读”副刊。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