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白洋湖

白洋湖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   同名文章

      《白洋湖》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   地理位置

      白洋湖1杜湖的西面便是形成于两汉期间的白洋湖,与杜湖不同的是,其面积才1700亩,但三面环山,狭长回迂,如果把杜湖比作大家闺秀,那么白洋湖倒象位落落大方的农家姑娘,清秀而恬静,令人赏心悦目,不忍离去。其实白洋湖的诱人之处,主要还在于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遗迹;湖西山麓规模宏大的革命烈士陵园,埋葬着中共慈溪县委组织部长郑侠虎、宁绍台农协特派员沈邦祺及沈一飞等近百名烈士。与烈士陵园隔湖相望的,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侨商吴锦堂先生墓,坐北朝南,正南刻有吴公小传及自撰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从中可以得见先生那一颗热爱故土的殷殷之心和高风亮节的情怀;家乡父老则称颂道:“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乡人们为表达思念之情,还在浦崇寺宫内为其立了一座铜像。

  •   注释

      1、故事:旧例;旧俗

      2、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

      3、吊:祭奠死者;少师:官名,为辅导太子的官

      4、遄:急速

      5、踵至:接踵而至,跟着。 踵:脚后跟

      6、擘翼:张开翅膀拍飞迸

      7、蹴起:蹦跳

      8、镞镞:同“簇簇”,攒聚之貌

      9、辟易:惊退

      10、礴:撞击

      11、淑激:冲刷激荡

      12、三江:镇名,在绍兴东北40里浮山北麓

      13、海宁:浙江属县,南临杭州湾,是观潮胜地。

      14、龙湫:雁荡山瀑布。

  •   简介

      作者:张岱,选自《陶庵梦忆》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滨海。

  •   翻译

      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实际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像百万只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塘下。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就像)用炮击碎龙湫瀑布,(水花)像雪花般在半空中飞舞。(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