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班戈错

班戈错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班戈错,也叫班戈湖、硼砂湖,由班戈Ⅰ湖、班戈Ⅱ湖和班戈Ⅲ湖组成;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班戈县多巴区境内。

  •   气候

      班戈错2班戈错湖盆是封闭内流盆地,在盆地的东南部有捷娃(卡挖)藏布以地表水形式补给班戈III湖,其余都接受大气降水或地下潜水补给。湖为为藏北高原寒冷的干旱-半干旱季风区,具有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达300mm,一般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发量2200-2500mm;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夏秋季刮东南风,冬春季刮西风,风速达10-20m/s。具有干旱大陆性气候特点。

  •   简介

      班戈错1藏北羌塘高原南部内陆湖泊,盐湖。位于北纬31°42′~31°45′,东经89°29′~89°45′。由3个小湖组成,分布在冈底斯山脉北麓色林错一伦坡拉新生代断陷盆地内,湖面海拔4522米,面积共54平方公里。

      据其同相距仅 10公里的色林错东岸高出湖面约130米的岗状地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物(略为胶结的砂砾层与粘土层)推断,班戈错乃晚更新世以后随气候变干,湖水枯缩而从古色林错大湖中分离出来的。湖水的pH值 8.5~8.7,矿化度68.5~169.3克/升,化学类型属碳酸盐型,主要的盐类沉积物为芒硝和硼砂。因硼砂矿藏量丰富,20世纪60年代曾被大规模开采过。

      湖的东岸与北岸为坦荡的平沙地与灰绿色粘土沉积组成的干湖滩(雨季可积水成浅湖),生长有低矮、稀疏的紫花针茅为主的高塞是原植被;其下发育的高山草原土壤呈显碱性,有较明显的钙积层,表层有机质含量1.5%左右,反映了湖区寒冷半干旱的气候特点。据湖东南的班戈县气象站(北纬31°22′,东经90°01′,海拔4700米)资料,这一地区年均温-1.2℃,最暖月均温8.6℃(极端最高温达19.7℃),1月均温-12.1℃,极端最低温曾创-35.8℃的纪录,年降水量301.2毫米,90%集中在6~9月。湖区仅有牧业生产活动,适宜放养耐干寒、粗放的藏绵羊。

  •   组成

      班戈错湖盆沿北东-南西向排列着三个盐湖,总面积约140km2。其中班戈Ⅰ湖是卤水湖,水深0.3-1m,面积13.6km2,海拔4525m;班戈Ⅱ湖是砂下湖,局部有芒硝和硼酸盐(主要是硼砂)出露,面积70.13km2,海拔4522m;班戈Ⅲ湖的东部是湖水,西部是芒硝沉积,面积56.27km2,海拔4520m。  

  •   资源

      班戈错3班戈错盐湖资源主要是固体盐类资源和盐湖卤水资源。

      盐湖卤水资源分为湖表卤水和晶间卤水两大类型,为高矿化度卤水,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型。湖表卤水分布在班戈Ⅰ湖和班戈Ⅲ湖,晶间卤水分布班戈Ⅱ湖和班戈Ⅲ湖。

      班戈错盐湖的固体盐类沉积资源,达到工业开采要求的矿种有芒硝、硼酸盐(硼砂)和水菱镁矿,尤其是以盛产硼砂而闻名于世。其中芒硝矿以芒硝为主,表层硝分布在班戈Ⅲ湖西部,底层硝埋藏在班戈Ⅱ湖底部;菱镁矿(包括水菱镁矿),分布在湖与湖中间或环湖形成的湖堤(阶地),局部含锂(Li2O);硼酸盐矿主要是硼砂,分表层硼砂和底层硼砂两种类型,属于大型硼酸盐矿床,分布在班戈Ⅱ湖。

      班戈错的硼砂资源远在公元6世纪就被开采利用,直到公元1563年才由西藏传到欧洲,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硼砂的著名产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