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凯达格兰大道

凯达格兰大道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凯达格兰大道(简称凯道)是位于台北市中正区的一条道路,全线位于台湾当局所谓“中华民国总统府”厅舍与台北府城景福门(东门)之间。台湾光复后初命名为介寿路;1996年3月21日,时任台北市长陈水扁为彰显本土化特色取原住民凯达格兰族之名,使之成为该道路的正式名称。凯达格兰大道见证了国民政府迁台至今历次重要仪式庆典,与自由广场并列为台北市的集会游行举办时选择的重要集结点。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凯达格兰大道 位置: 台北市中正区 外文名: Ketagalan Boulevard 简称: 凯道 全线长度: 总统府厅舍与府城景福门之间 命名时间: 1996年3月21日 全长: 400米

  •   历史沿革

      凯达格兰大道1清治时期,前身为台北府城东门街。

      日据时期,依照日本市区道路不命名的习惯而没有路名,并于1920年(日治大正9年)划入文武町。

      台湾光复后,该路命名为介寿路,“介寿”的名称是为了庆祝前总统蒋中正的寿辰而命名的。1947年,位于介寿路上的原台湾总督府厅舍亦仿此而更名为介寿馆。1949年,蒋介石当局以介寿馆作为总统府办公场所,直到2006年3月25日,介寿馆入口衔牌才正式改名为总统府。

      1996年3月21日,陈水扁任台北市市长时,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旁边的广场改名为凯达格兰广场,以象征对台湾原住民历史及文化的尊重。凯达格兰是最初居住在台北地区的平埔族原住民(凯达格兰族)名称。此后,凯达格兰大道就一直被赋予另一层政治意义,更成为民众集会游行抗议的圣凯达格兰大道2地,但两旁之派出所与公园仍沿用“介寿”之名称。

      台湾戒严时期,总统府前警备森严,气氛严肃,民众必须低头而过。总统府前的介寿路及重庆南路一段也曾经禁行机车及脚踏车。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时,也废除了规定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及重庆南路一段禁行机车及脚踏车的相关交通标志,是陈“空间解严”的主张。并将总统府前广场定名为凯达格兰广场,还曾经举办府前“飙舞”舞会。

      2007年5月22日,台北市政府宣布把凯达格兰大道加注改名为反贪腐大道,是取2006年倒扁运动之口号。同时,大道东侧之公园路至景福门间广场加注反贪腐民主广场;并且于即日生效。但另一方向,此举造成部分原住民激烈反对,媒体解读此举认为是郝龙斌反制中央政府将中正纪念堂改称台湾民主纪念堂的举动。同年12月6日,市政府在上述大道东侧的路灯柱悬挂“反贪腐民主广场”的路标。市府发言人羊晓东表示挂牌是为配合12月9日联合国国际反贪腐日活动。媒体则解读是反制原中正纪念堂“大中至正”卸匾的争议。另一方面,反贪腐大道则未见任何标示。

  •   地标位置

      凯达格兰大道长400米,共有2个机关单位及2座公园,以下设施由东至西排列:

      ·台北东门(位于本路段与仁爱路一段、信义路一段、中山南路交会口)

      ·台北宾馆(1号)

      ·台湾当局所谓“外事”部门(2号)

      ·二二八和平公园(位于本路段北侧,正门设于怀宁街103号)

      ·二二八纪念馆(3号,二二八和平公园内)

      ·介寿公园(3号对面,园内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铜像、与白色恐怖纪念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