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鲁阳村

鲁阳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鲁阳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溪西镇,这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

  •   地理位置

      鲁阳村1鲁阳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溪西镇西北部,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朴素,环境优美。在历史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

  •   当地风情

      3.1祭祀

      由于村历史具有约八百年的历史,仍保留着相当一部分的传统节日与祭祀仪式。而对于村民来说,一年之中最热闹,参与度最高的,当属几次大型的祭祀活动了。

      (1) 元宵神老爷出游(也叫游老爷)

      每年春节过后,便有由各姓氏族老临时组成的委员会,商议举行关于鲁阳村村民供奉的各神庙里的神老爷真身出游活动。村民会在约定好的日子里,准备好各种祭祀用品,并打扮自己参加活动。出游活动跟各地的游园活动类似,按照队伍的组成,有牌坊,灯笼,彩旗,锣鼓,及由上一年生男孩的壮丁抬着神老爷真身出游,沿路敲敲打打,燃放鞭炮,成群孩童打打闹闹,好不热闹,神老爷在出游途中会到指定地点给人参拜,村民会在上香后,换三支别人的香回家插在灶王爷中,以祈求来年顺顺利利,大小平安。

      类似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JR5Ug4Lzvs/

      (2) 拜百姓

      每年有农历七月的某一天,鲁阳村的村民都要拜百姓。“百姓”的意思是一些已经死去的先人,由于没有后嗣或都被人遗忘,无人供奉。各姓氏的族老会约定在农历七月的某一天,全村每户进行“拜百姓”的活动。村民会准备好祭祀供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祭祀,当天,黄光山佛光寺会派上主持法事的和尚,尼姑等人员,到祭祀的位置进行念经超度这些无家可归或无人供奉的孤魂野鬼,让他们可以饱餐一顿,并保佑鲁阳村的村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拜神的过程,有一个目前仍很难解释的现象,到了祭祀的时间,如果是下雨的,雨肯定会停,以便人们把祭祀用品拿出来摆放,进行祭祀。如果当天是热天,无论天气多么好,在祭祀开始后的一段时间,一定会下雨,但在祭祀结束前雨会停,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以致在一些旱年,附近的村子都有这样的传言。“想要下雨,等鲁阳拜神吧”。

      (3) 年尾谢神

      到了年尾,村民们便会酬谢各路神仙在本年对自家的保佑,各家各户便会选定备好东西,酬谢各路神仙。各姓氏族老便会组织村民于某一天,集中地方进行祭祀,并有潮剧表演。在以前那种文娱活动非常缺乏的年代,潮剧表演是一件大事情,村中各户夜晚均会到场观看,以致于看台前方的空地还需要划小块分到各户,有些人家还铺上稻草,带着草席及被子,一直观到整部剧完才回家(潮剧一般有五六集,需要演到午夜两三点才会结束)。由于以前文娱活动的缺乏,这个时候可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到这些有潮剧表演的日子,有卖零食的,有玩儿的,有亲戚过来看戏的,有出外面赚钱回来祭神的,确实是一个热闹的日子。

      3.2传说

      鲁阳村多个地名均有着神奇的传说,让人十分向往。

      (1) 浮山

      在村东边有一座小山名叫浮山,由于村前向着龙江溪,在古代,由于筑坝也不是很牢固,经常做大水。相传每次做大水,均淹不到浮山,由于浮山在大水来的时候,是会浮的。后于由于一个地理先生的妒忌,为了破坏浮山,便建议村民在浮山脚下修一条渠,以满足田地的灌溉需求,但是在挖渠的过程中,今天挖的渠,明天来看,又恢复如初,那个先生便说,挖好之后,拿一些乌狗血洒在上面。由于这个行径,破坏了浮山的地气,原先在浮山脚上保护浮山的龟蛇便走了,以后浮山就再浮不上来了。

      (2) 帝过石

      在村子东面的一座山上,有一块非常大的石头,石头上面有一个很大的脚印,相传是仙人的脚印,故那个块头被叫做“帝过石”。

      (3) 蛤古石

      蛤古石的由来是一块大石头,形状似蛤古(蟾蜍)而来

      3.3名人

      林连登

      林连登(1867—1963年)又名林达科,生於惠来县溪西镇鲁阳村。1895年到马来西亚谋生。初期替富商赶牛车,人称“牛车登”。曾任马来西亚槟城潮州馆主席、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

      林连登(1867—1963年)又名林达科,生于惠来县溪西镇鲁阳村。

      林连登1895年到马来西亚谋生。初期替富商赶牛车,人称“牛车登”。历尽艰辛,积资开垦荒地,种植木薯和橡胶。经多年苦心经营,建立了泰城、泰益、茶园和泰丰等4个园区,面积3000多亩,工人近3000人。还开办顺泰和连德2个碾米厂,并在槟城开设连兴和酒厂。而后,又在槟城创办新世界戏院和韩江中学。1936年捐款在惠来县立中学和龙溪小学各建一座“连登楼”(教学楼),在隆江至惠城

      的桥埔路段建造一座“连登桥”。1938年回乡创办惠民农场(即后来的国营葵潭农场)。抗战胜利后,先后投资200多万港元,开办连通筑路行车公司。捐助港币8万元,修建潮阳和平桥。1957年积极参与筹资创建惠来华侨中学。曾任马来西亚槟城潮州馆主席、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主席。

      人生经历

      事业起步

      林连登原籍惠来县溪西镇鲁阳村,少时家境贫寒。1895年,他28岁的时候,与邻村富户借了10担红糖折钱作为盘缠,独自乘船飘洋过海,到达印尼爪畦,其后到马来西亚的双溪大年、榕城等地谋生和发展。林连登到马来西亚后,曾当过洗碗工、脚夫、车夫、屠夫等,许多重活脏活都干过。在当了10年苦力以后,他得到朋友的帮助,购买一头牛和一辆牛车,每天出发为铺户运货,人们因此称他为“牛车登”。当时,林连登的工作和生活仍很艰苦,但由于他勤俭过日,稍有积累,一年多后转而经营小杂货生意。其后不久,他受聘为一位农场主管理橡胶园,很受农场主夫妇的信任。农场主逝世后,林连登协助农场主遗孀经营整个农场,连年获得良好的收益。在这个时候,林氏得到农场主遗孀的资助,与友人合伙开发锡矿,接着独立经营杂货店,逐渐积累资金,不断置业和扩大经营范围。

      发展过程

      林连登年过50以后,购买双溪大年附近美农的泰萤园橡胶场,面积达3000英亩,雇工种植橡胶,因经营得法,该橡胶场的橡胶产量质高量好,他因此获利甚丰。接着,林氏又购买近10000英亩的土地,建立泰城、泰益、泰丰和荣园共4个园区,在这些园区内创办橡胶园、椰园、硕莪园和橡胶厂等。林连登55岁前后,又创办联共和、联泰、联益和等酿酒厂,并在吉打等地创办顺泰、连德、泰兴发等多家碾米厂,把经营范围继续扩大。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林氏向马来西亚的重要港口槟城发展。他在槟城创办连兴和酿酒厂,接着在榕城兴建桂林庐洋楼一座,从此在这里长住下来。1937年,林连登在槟城创建新世界游乐场,并先后在这个港口城市购置铺屋100多间。这样,林氏形成了他以槟城为中心而实业遍布槟城、双溪大年、吉打、大山脚、美农、居林、宋脚等地的经营网,使其资财达到3亿马来西亚币以上,成为富甲一方的华人实业家。

      回报社会

      昔年的“牛车登’在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以后,很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当地潮人同乡社团的工作。他在双溪大年捐资12万马币建造大钟楼一座,钟楼四面装着时钟,为居民提供报时服务,钟楼下层四面镌刻着林连登的姓名。后来,林连登在槟城捐资创办韩江学校。而对马来亚大学、双溪大年新民学校、吉打中华学校等,林氏也热情捐助。林连登一向同清贫苦民众、多次资助当地贫苦华人和捐资赈济当地贫民。他在槟城发起建立槟城潮州会馆,并在该会馆成立后担任总理达20多年之久。1932年,林连登与马来西亚其他侨领共同发起建立马来亚统一的潮人同乡社团,并被推举主持筹备工作。1934年8月马来亚韩江公会联合会成立,林连登荣任首届主席。该联合会后来改称为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简称“马潮联”),而当年林连登对创立这一马来西亚统一的潮人同乡社团的贡献,一直受到马来西亚潮人乡亲们的赞扬。

      编辑本段

      评价

      资助家乡

      林连登虽长期身在海外,但他一贯热爱祖国和家乡。1936年,他回乡探亲时,捐资赞助惠来中学和隆江小学各兴建教学楼一座,俱称“连登楼”。与此同时,他捐资在桥埔村南侧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登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连登带头捐资10万元和购买抗日救国公债20多万元,支援祖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林氏再次回到家乡,看到隆江镇西南约30里处有一片荒山可以开发,就捐资港币8.5万元进行垦荒,并与几位乡亲合股创办惠民农场。1943年,林连登在海外获悉家乡发生饥荒以后,即从泰国运大米10万斤到隆江镇平泉,并捐赠米袋2万个,发给缺衣缺被的贫苦乡亲作为御寒之用。

      恢复家乡经济

      1946年,他为帮助家乡恢复抗战后的经济,捐资在隆江购地60亩兴建新市,先后建起二层楼的铺屋60多间。这一年,年已79岁的林连登回到家红目睹惠来县乃至整个潮汕的公路在日寇侵略期间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帮助家乡迅速恢复和发展公路运输,他在抗日名将翁照垣将军(惠来县人)的鼓励支持下,经省有关当局批准,创办连通筑路行车服务公司,由他担任这一公司的董事长。林氏先后投资200多万港元,修筑和整修潮汕各地共300多公里长的公路线,维修潮阳和平桥,并购置汽车42部,在潮汕各地提供客运和货运服务,对抗战后潮汕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1960年至1962年;年已90多岁的林连登仍不忘支持家乡发展农业生产,先后赠送惠来县菜地270多吨化肥。他的以上爱国爱乡事迹,充分体现了他始终不渝的拳拳赤诚之心。1963年,林连登在马来西亚槟城病逝,终年96岁。

  •   简介

      鲁阳村位于镇区西北部,龙江河上游北岸,距离镇区63公里。前临龙溪河,背靠大南山,隔溪与后山村相望,东与曲溪村相连,西北与葵潭镇兵营村接壤。由鲁阳上村、鲁阳下村、渡头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址设在鲁阳上村。

      村现有人口3611人。土地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0亩,其中水田1030亩,旱园360亩,山地10221亩。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

      鲁阳上村原有廖姓先居于此,宋宁宗二十五年(公元1219年),蔡姓迁徙到此创业,逐渐形成大族,还有郑、林、沈等姓聚居,村名原称廖阳,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以村地似凤,改称风阳村,后又据蔡姓族谱“济阳初开统”之记载,为追本溯源,取山东省简称更名为鲁阳村。1958年建设石榴潭水库时,红色根据地石榴潭部分移民于鲁阳上村。

      鲁阳上村、下村属革命老区。1926年9月,成立了鲁阳村农民协会,选郑定桥为主席,蔡天德、陈木清、郑江为副主席,郑强、邹如宣、陈赖为执委。会址设于“郑厝祖祠”(是龙溪一带建设艺术最为完美的建筑物,于1928年被敌烧毁)。同年,成立农民自卫队,队员30多人。1927年,建立鲁阳村党支部,书记蔡袁桥。1928年,成立了村农民赤卫队,参加攻打隆江镇,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县委书记黄符到村检查暴动部署,对鲁阳村工作十分满意。分队长陈赖在战斗中抢救伤员牺牲。暴动胜利后,成立鲁阳村苏维埃政府,1928年7月,敌人“围剿”鲁阳村,赤卫队员蔡瑞好在掩护群众疏散中牺牲后,被砍下头颅带到隆江镇示众。村副主席陈木清被捕后,坚贞不屈,在隆江镇牺牲。解放战争时期,鲁阳村为中共惠陆南边县委、惠陆南边行政委员会及二支第十团团部的驻地。

      村景色独特,多产奇石,有圣杯石、鸡母石、帝过石、蛤古石、关刀石、石壁石、风过石等,令人叹为观止。

      遐名海内外的旅游胜迹“黄光山”坐落在村东部,是当年的革命旧址,有狮石大佛、岩穴石娘、山门凌空、石壁天工、光山石屋、古亭观海、日廊望峡、尖山石槽等八处旅游景点,黄光山石佛为全国最高之佛之一,高25米。大革命时期,彭湃、贺龙等先后在此领导农民运动。1987年,广东省顾委吴健民为古刹撰写黄光山三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刻于古刹前的大石壁上。

      村现拥有小学1所,教职工13人;村在校学生478人,

      历史以来村在此设渡交通过往来人,比走陆路可节省1个多小时。村道路畅通,可得驶汽车至镇区。安装普及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完成电网改造,通讯通电方便。

      村资源丰富,物产极盛。有小二型赤头巷水库1宗,县中型水库尖官陂总灌渠在该村通过,农田灌溉用水方便。有坡度在25%以下可开发种植水果的山地达1万多亩。改革开放以来,在当地党政的引导下,村立足自身丰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种植生产,发展“三高”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种植冬瓜200多亩,每逢收获时节,外地商贩纷纷驱车到田头购销冬瓜。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荔枝生产的特色产业,是远近有名的水果生产专业村,现已形成规模化、基地化、良种化生产,水果种植面积3000多亩,现年产量150吨以上,被镇定为水果生产区,有了这一特色产业,农民腰包膨起来了,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将越走越宽。

      村地灵人杰。旅港侨胞林连登十分热心家乡建设,投建了以其命名为“连登桥”的葵和公路隆江桥埔大桥等,多次资助和赠送化肥等紧缺物资,支援家乡发展生产。

  •   风俗习惯

      木 屐鲁阳村2木屐一般用苦楝树、樟树等木料制成,初以棕绳儿为耳,不分左右足,俗称棕屐,基本上保持隋唐原型。后来出现蜂腰屐,造型才开始有左右之分。稍后,蜂腰屐板加上油漆,再画上一些花卉图案,十分美观。除夕夜,人人必须穿上一双新木屐;嫁新娘则必须制一双红油漆新娘屐随嫁。

      据《潮阳周志》载:“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屐,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越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造拖皮为雅。”清.徐乾学的《潮州杂兴》诗云:“蛮女科头足踏尘,丈夫偏裹越罗巾。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可见潮汕人穿木屐,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避后母的陷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受尽屈辱,吃尽苦头。一天,重耳饿晕在地。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他吃。重耳十分感激,表示日后即位,必定重谢。19年后,重耳结束了流亡生活,于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争功,便和母亲隐居绵山中。晋文公知道后,非常后悔,亲自上山寻找,但介子推避而不出。晋文公便下令三面烧山,只留下一面出口。大火烧了三天,仍然不见介子推。再次寻找,才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靠在一棵被烧焦的柳树下死去了。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令木匠将这柳树锯下一截,做了一双木屐,每天对着木屐尊称一声“足下”。

      木屐流行到潮汕,估计在晋朝。当时中原已相当盛行木屐了。《晋书.宣帝纪》:“使军士二千人着软平底木屐前行。”晋朝,中原一带战乱纷纷,“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在这大批移民中,有不少人辗转到了潮州,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服饰习俗。

      水 布水布,也叫做浴布、头布、番礻曼等等。长约2米,宽约80厘米,织印有红、青、蓝各种颜色的大小方格,是潮汕农村男子随身携带的宝贝。外出时束于腰间,十分精神豪壮。劳动时用以擦汗;暑天树下纳凉可席地而坐卧;下河洗澡时则作围腰浴巾;冬天围于头颈可以御寒;还可遮阳、挡雨、打包袱、作肩垫,用途十分广泛。

      从水布的花样形式看,它可能来自东南亚一带的“纱笼”,因而一些地方叫“番礻曼”,称“番”的一般都是来自海外的东西,如“番客”、“番批”、“番薯”等。

      打 鬃潮汕妇女婚后即松辫盘发髻,称为“打鬃”。鬃型多种多样,较为普遍的鬃型是八字鬃,最为典型的是梳成大泡头。进入中老年后,比较流行的发型是企鬃、盘鬃、盘鬃俗称龟鬃。

      鲁阳村3 首 饰过去,戴耳环首饰,也是妇女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孩子在六七岁时就要穿耳朵:先用手指在耳坠按摩片刻,直到耳坠发热变麻,即用炉里烧红的针穿刺。刺穿的耳孔用红线在两边上结,再用一段草茎子插在中间,几天之后等耳孔结痂即可戴耳环。耳环有两种:一种是环式,一种是耳坠式。另外,还要戴金、银、玉手镯、戒指及脚环。有的妇女终生戴玉手镯、银脚环。除了增添美观,显示身份外,据说还有消灾祛祸的作用。

      葵 笠鲁阳村4葵笠即竹笠,是潮汕劳动群众普遍使用的雨具,均以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圆顶通帽等型式。精工的用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之上夹一层油纸,笠面加涂熟桐油而成。有的竹笠上面还绘上花卉图案或者写上书法,更具工艺价值。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