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吴江区

吴江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端 。地处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46′~31°14′、东经120°21′~120°54′,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桐乡市和湖州市南浔区,西临太湖,北靠吴中区和昆山市,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地处水乡河道纵横,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区内的同里古镇、震泽古镇、垂虹桥、退思园都是属于国家著名的旅游景区,并且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吴江市排名全国百强县第二位 。2012年9月1日正式发文公布成为苏州市辖区之一。吴江区面积1092.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8.74万(2012年末)。本地居民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吴江话,通行吴语。现下辖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街道、8个镇。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吴江区 外文名: WuJiang District 别称: 鲈乡、江城、松江、震泽、笠泽 所属地区: 江苏 苏州 下辖地区: 松陵、同里等1街道8镇1开发区 建立时间: 2012年9月1日 面积: 1092.9 人口: 128.74万(常住人口2012年末) 地理位置: 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部、江浙沪三地交界处 著名景点: 同里古镇,震泽,垂虹桥,退思园、吴江博物馆等 地域名人: 柳亚子 、费孝通、 沈善炯等 机场: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 电话区码: 国际:(+86)512;国内:0512 邮编区码: 215200~215228 政府驻地: 吴江区滨湖街道开平路1000号 火车站: 苏州站 行政类别: 市辖区 地方方言: 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方言 车牌代码: 苏E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面积: 1092.9平方公里 人口: 128.74万(2012年末)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行政类别: 市辖区 建立时间: 2012年9月1日 著名景点: 同里古镇,震泽,垂虹桥,退思园 电话区码: 0512 邮编区码: 215200~215228

  •   交通

      吴江区41980年2月12日,吴江至同里段公路竣工通车,这是吴江区第一条县建公路,也是第一条农村公共汽车线路通车。到2007年底,吴江区已建城镇道路537.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9.9公里,市镇以上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8公里。随着苏嘉杭、沪苏浙、申嘉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同周边大城市形成1小时都市圈,所有镇村开车2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30分钟左右可达市区,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8月,吴江区新汽车客运站投入使用,进一步优化了吴江的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吴江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处,交通极为便利。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吴江段)横穿东西。2012年末全市拥有等级公路里程23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公里,一级公路207公里。基本建成所有镇2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30分钟内到达市区、过境车辆40分钟内离境的道路交通格局。境内公路收费站点全部迁移至省际边界。

      并拥有吴江车站和盛泽车站两个一级汽车客运站;铁路有沪宁线的苏州站,沪杭线的嘉兴站,以及规划中的苏嘉城际贯穿南北;内河航道有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段和长湖申运河江苏段。

      航空吴江区5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距50公里,约50分钟车程)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距90公里,约90分钟车程)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距60公里,约50分钟车程)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距200公里,约2小时30分车程)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距130公里,约1小时30分钟车程)

      铁路苏州火车站(距约25公里)、 嘉兴火车站(约40公里)

      港口江苏张家港(距离140公里)、太仓港(距离100公里)

      上海洋山深水港(距离130公里)、浙江乍浦港(距70公里)

  •   人口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 857104人,其中:松陵镇 135942人、同里镇32445人、菀坪镇 15983人、屯村镇 21477人、莘(shen)塔镇 21634人、芦墟镇 34350人、北厍镇 33388人、金家坝镇25766人、黎里镇 41543人、平望镇57469人、梅堰镇 31436人、盛泽镇137487人、南麻镇21799人、八都镇28497人、横扇镇28999人、七都镇37031人、庙港镇 28710人、震泽镇47390人、铜罗镇 26552人、青云镇25166人、桃源镇24040人。

      2003年末吴江区户籍总人口为772186人,吴江区非农业居民231614人。

      据《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吴江区人口1275090人,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长3.86%,占苏州全市的12.18%。

      2012年末,吴江区户籍总人口为804868人,比上年增加3084人,其中男性人口397629人,女性人口407239人,男女性别比为100:102.4。全年出生7861人,出生率为9.77‰;死亡6078人,死亡率为7.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2‰。全区非农业人口369489人。2012年末全区登记外来暂住人口70.19万人。

  •   区划

    镇/开发区/街道 下辖社区 下辖村委会(个) 滨湖街道 4个(奥林清华、水乡、新园、苏河) 7 松陵镇 13个(横扇、沧浦、菀坪、渔业、北门、东门、西塘、城中、鲈乡二村、鲈乡三村、石里、西元圩、 八坼 ) 32 同里镇 8个(东新、鱼行、富渔、屯渔、富土、屯村、 江陵 、庞山湖) 35 黎里镇 (原汾湖镇) 9个(镇东、镇西、新区、 莘塔 、 金家坝 、黎星、兴黎、振黎、 北厍 ) 48 平望镇 7个(西塘、河西、南大、新建、南新、新诚、梅堰) 21 盛泽镇 20个(太平、里安、工厂、花园、荡口、桥北、新民、印染、新生、坛丘、盛虹、永和、茅塔、杨扇、蔬菜、盛渔、郎中、白洋、谭渔、 南麻 ) 27 七都镇 4个(七都、 庙港 、渔业、西漾渔业) 22 震泽镇 4个(镇南、砥定、石瑾、贯桥) 23 桃源镇 3个(南区、北区、 铜罗 ) 28
  •   历史

      《读史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吴江县: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者,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称吴淞江。吴以吴江(即吴淞江)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吴江区1吴江的历史要从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算起,吴江就有先人在桃源镇的广福村一带活动,过着耕种狩猎的生活。随着开发江南进程的逐步推进,吴江逐渐繁荣起来。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一直到唐代,吴县和乌程都在苏州的管辖之下。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建县,县治设松陵,属苏州。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县偏西地设震泽县,偏东地为吴江县。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复合为吴江县,隶属江苏都督府。

      1949年4月29日吴江解放。

      1949年解放后,吴江县先后分设8个区、10个区、9个区、5个区。1957年吴江区撤区并乡,共设23个乡,7个县属镇。1958年吴江区农村成立20个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设3个人民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建制,黎里镇与黎里乡合并,实行镇管村,吴江区共设7个镇,22个乡。1985年又有5个乡镇合并。自1987年起吴江区各乡陆续撤乡建镇。

      吴江区21992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吴江县,设立县级吴江市。

      2000年,吴江市辖21个镇。

      2004年,吴江区全面完成撤乡建镇,共设松陵、盛泽、同里、震泽、黎里、平望、芦墟、桃源、横扇、七都10个镇。总人口77.75万人。

      2006年10月12日,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与“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区镇合一。

      2011年12月22日,江苏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横扇镇,将原横扇镇行政区域并入松陵镇,将松陵镇的奥林清华、水乡、新园、苏河4个居委会和长安、芦荡、捕捞、联团、高新、吴模、梅里7个村委会区域划出,设立滨湖街道,办事处驻鲈乡南路1407号。行政区划调整后,吴江市辖1个街道、8个镇:滨湖街道、松陵镇、同里镇、平望镇、汾湖镇、盛泽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

      2012年8月,“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2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2012年10月29日上午,吴江撤市设区大会在该区人民剧院召开。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等苏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为吴江区委、吴江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揭牌。曾多年位于百强县“第一方阵”的吴江翻开了其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2013年5月28日,为加快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工作,汾湖镇正式更名为黎里镇,黎里镇与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继续实行“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管理体制。

      2013年年底,吴江经济开发区与同里镇合并。

  •   地理

      吴江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气压1015.7hpa,年平均风速3.2M/S。 风向 :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无霜期200~240天;年日照45%。

      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米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

  •   旅游

    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 ,江南六大名镇之一。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1995年更被列为首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1998年水乡古镇和 退思园 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清单。 同里古镇 退思园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 任兰生 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 任艾生 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巧妙利用不到四亩面积,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 退思园 震泽古镇 师俭堂 位于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震泽镇 宝塔街西端(旧坊名仁里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于清 同治 三年(1864年),占地27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余间。原三面临水,一面临街。它以宝塔街为界,分路南路北两部分,为一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等于一体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师俭堂街中建宅、宅内含街,是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地方特色的建筑。 师俭堂 慈云塔 为六面五级,砖木结构,高 38.44米 ,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自第二层起每施平座腰檐,并辟有三面壶门,开口方位上下相错。第四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由铁质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组成。铁链分系六角,角端挂有铜铃。铃称檐马,俗呼惊鸟。风过铃响,回荡空中。塔内有木梯可迂回拾级而上。每逢夕阳西沉,登临第五级,北望洞庭,南瞰麻溪,《震泽八景》谓之“慈云夕照”。 慈云塔 黎里古镇 黎里 位于吴江城区东南30公里处,隶属于 汾湖镇 ,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江南古镇。镇为一河两街,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建筑的二层楼房,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古镇另一个特色是长长的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黎里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其故居现为 柳亚子纪念馆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参观。 柳亚子纪念馆
  •   社会

      科技吴江区62012年,吴江区批准立项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9项,其中国家

      级37项,省级32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累计127家。新认定的省高新技术产品175项,累计达897项。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累计20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累计28家。预计全年专利申请量4万件,专利授权量近3万件。

      教育1984年12月10日,恢复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校址设在松陵镇。

      2003年2月,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吴江师范学校、吴江电大、成教中心并入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建成后成为吴江区第一所高等学府,吴江的国民教育体系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截至2012年末,吴江区共有学校11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2所、普通中学36所、小学34所、幼儿园4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91036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50430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34334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6272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截止2013年,吴江拥有苏州信息学院(原南京邮电大学吴江学院)一处大专院校;震泽中学、盛泽中学、吴江中学、吴江高级中学四所省市级重点中学,其它各类中小学校70余所。

      文化吴江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蕴藏丰厚,尤以芦墟山歌的高亢嘹亮、感情真挚朴实、曲调优美清新、乡土气息浓厚,在吴中独树一帜。流传的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工艺流派纷繁,各呈千秋。吴江人主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仅用作调节口味,其中盘龙糕、闵饼、麦芽塌饼、熏豆、震泽黑豆腐干等都是体现吴江特色的名吃名点。

      截至2012年底,吴江区拥有文化馆1个,镇文化站8个。全年举办各类展览会(区博物馆)30次,组织各类文艺演出3055场次。拥有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138.87万册,借阅人次60万人次。拥有影剧院3家,席位2885张。有线电视入户率102.3%,广播和电视复盖率均达到100%。

      方言吴江区7吴江话为苏州市吴江区使用的方言,

      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吴江居民绝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

      吴江话保留浊音、入声和尖团音分化。吴江话蕴含吴江文化。保护吴江话是吴江人的责任。

      卫生截至2012年末,吴江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0个,其中医院8家、卫生院16家,全区各类卫生工作人员56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51人,注册护士1987人。拥有核定床位数3696张,其中医院2687张,卫生院859张,护理院150张。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8.75万人。

  •   经济

      2000年,吴江市(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1.2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487元。2007年,吴江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149元。

      2012年,吴江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1亿元,比上年(以下同)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10万大关,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超过1.6万美元。2012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55.81亿元,增长9.5%,其中地方公共预算收入119.32亿元,增长5.7%。财政支出245.21亿元,增长7.7%,其中公共预算支出108.88亿元,增长0.8%。

      农业吴江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历来以生产稻麦和油菜籽为主。区西南部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东北部水域广阔,是渔业生产的天然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广大农民处于贫困状况。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改善生产条件,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1979年1月14日,原吴江县委在梅堰公社八一大队等5个生产队建立“六定奖赔责任制”、“五定一奖赔生产责任制”试点,此举揭开了吴江区农村改革的序幕。1983年秋,吴江区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4年,吴江区粮食总产达到64.1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吴江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虽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仍达48.64万吨,油菜籽总产4.3l万吨,蚕茧总产4709.93吨,水产品总产2.71万吨。

      2000年,吴江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0亿元。2007年,吴江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56亿元,比2006年增长2.7%。

      2012年,吴江区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09亿元,增长9.3%,其中农业产值24.79亿元,增长11.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76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71720吨,其中夏粮总产量38295吨,秋粮总产量133425吨。夏粮亩产346公斤,油菜亩产174.9公斤,水稻亩产619公斤。全年肉类总产量17817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952吨,禽肉产量2765吨。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9178吨。

      工业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吴江区境内手工纺织、制陶、琢玉、漆器等已有一定水平。唐宋时期,吴江的丝织品是朝廷贡品。至明代中后期,形成以震泽为中心的缫丝、纺经业和盛泽、黄家溪为主的丝织业。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坛丘的冶铁、屯村的铁作,已颇具规模。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他手工业也从分散的家庭手工业逐渐向手工作坊(工场)转化,出现漆作、木作、竹藤器作、酒坊、糖坊、粮油作坊及砖瓦工场等。明末和清代,丝绸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远销海外,声誉日隆。民国7~23年(1918~1934年),吴江区有10个 集镇先后办起以供照明为主的小电厂,也为电力缫丝、织绸创造了条件。其间,小铁工厂、机器印刷业先后产生。日军侵占吴江期间,日伪当局对工业、手工业实行 统制,使吴江区工业、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有所恢复,但由于物价昂贵、原材料紧缺,吴江区工业规模和生产水平没有达到抗战前的水平。至1949年,吴江区仅有大小企业245家,以丝绸、纺织、粮油、食品等加工工业为主,辅以基础薄弱的建材和装配、修理为主的机械行业等,年工业产值2932.31万元。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1952年,吴江区工业产值4893.90万元,比1949年增长66.90%。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过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业产值达6107.17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4.53%。“二五”头三年,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盲目新建一大批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造成浪费,使吴江区各类工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961年起,关停并转了一批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的企业,整顿恢复了一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962年,吴江区工业产值8505.97万元。“二五”时期,吴江区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率6.85%。

      1963~1965年,吴江区调整工业布局,逐步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力。至1965年,工业产值达11791.90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11.50%。“三五”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前期,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企业管理受到冲击,工业生产发展缓慢。至1970年,工业产值为14991.23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下降到4.92%。“四五”时期,电子、仪表、冶金、化工、医药、塑料及汽车配件等工业渐次兴起。至1975年,工业产值为23936.07万元,年平均递增率为9.81%。

      20世纪80年代初,吴江在社队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从围绕农业办工业,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一围绕三就地”,到提出乡镇工业要上质量、上技术、上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高”;从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走遍“五湖四海”,到转向“五洲四洋”,吴江的乡镇集体企业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工业产值就在吴江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半壁江山”,成为发展“苏南模式”的典型。

      2000年,吴江完成工业总产值413.20亿元,比1999年增长10.7%。2007年,吴江完成工业总产值2330.30亿元,比2006年增长25.6%。

      2012年,吴江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791.00亿元,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997.57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79.1%。

      商业吴江区地当苏、浙、沪交汇处,民物丰阜,宋元间就已“邸肆间列”。明代,丝绸始销海外。人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清末,由各镇周围物产逐渐形成同里米市、震泽丝市、盛泽绸市,促使吴江区商业不断兴起,商户逾千家。

      民国15年(1926年)前后,区内出现英美洋行代理公司,“五洋”(洋油、洋烟、洋烛、洋皂、洋火)行业随之兴起。24年,吴江区已有60多个行业,4000余家商号,尤其松陵、同里、芦墟、黎里、平望、盛泽、震泽等镇,商店比较集中,行业更为齐全。在商业竞争中,各镇形成的百年老店、名牌商号40多 家。这些商店大多前店后坊,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商品除供应县内市场外,运销苏州、上海、杭州等地。部分丝、绸、羔皮等远销日本、中东和欧美各国。日军 侵占时期,田地荒芜,交通阻塞,原料枯竭,加上集镇屡遭战火,商业受损极为严重。继而,日商在境内实行商品统制,迫使一些民族商业倒闭停业,或转移他乡。 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业一度复苏。36年,吴江区有证商户324l家。但因兵灾匪害,通货膨胀,各业凋敝,市场依然萧条。

      解放后,农、副、工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商业的兴盛,尤其公营企业建立后,遵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对粮食、棉布、油料和丝绸等实行统购统销和对私营工商业的一系列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国营、供销社商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平 抑物价,安定民心。但自1958年起的20年中,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商业几经撤并,并关闭了所有农贸市场,商业网点不足,流通渠道减少,商业经济形式单一,人民生活不便。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江区进一步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1985年,吴江区各类商业网点7168个,职工24138人,社会商品零售额为55983万元。是1952年4143万元的13.51倍。

      2000年,吴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989万元,比1999年增长10.1%。2007年,吴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45亿元,比2006年增长18.8%。

      2012年,吴江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00亿元,增长17.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3.76亿元,增长15.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4.24亿元,增长31.7%。

      民营经济1999年原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启动民资、加快企业改制的“三资(制)”工作思路,并出台“低门槛引进、低成本扩张”的措施,拉开了吴江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序幕。2003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吴江考察时说:(吴江)发展民营经济起步早、力度大、速度快、效益好,是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到2007年末,累计注册私营企业1.6万家,注册资本362亿元,销售收入121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26家,国家级民营企业集团13家,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

  •   著名人物

      吴江区8自春秋起至明清的二千多年间,吴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属吴江籍或长期生活在吴江的历史人物有140多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范蠡,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西晋文学家张翰,南朝梁陈间文学训诂学家、画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宋代进士谢景初、谢涛,明代诗文家史鉴、沈颢、园林建筑师计成,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文学家吴兆骞、词曲家徐曦、医学家徐大椿等。到了近代,又诞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诗人柳亚子,革命烈士张应春,国学大师金松岑,文学家范烟桥,社会学家费孝通,原财政部长项怀诚,武警政委许耀元上将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   资源

      吴江区3吴江区是一个名副其

      实的“水乡泽国”。大小数百个湖泊点缀在城乡间,吴江境内河道纵横,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古镇同里,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被誉为“醇正水乡、旧时江南”。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汾湖、九里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

      吴江区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吴江土壤以壤土质的黄泥土和粘土质的青紫泥为主,其次为小粉土。吴江耕地面积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子、油菜和蚕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莲藕、芡实、茭白、莼菜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