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婆罗浮屠塔

婆罗浮屠塔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塔,英文名称:Borobudur Temple Compunds。199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这座著名的佛教圣殿,在联合国的援助下得以重建。整个建筑分为三层。基座是五个同心方台,呈角锥体;中间是三个环形平台,呈圆锥体;顶端是佛塔。四周围墙和栏杆饰以浅浮雕的总面积2500平方米。围绕着环形平台有72座透雕细工的印度塔,内有佛龛,每个佛龛供奉一尊佛像。

  •   供奉舍利

      婆罗浮屠塔5婆罗浮屠供奉舍利最大神庙屡遭地震

      出日惹市,往北40公里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佛塔婆罗浮屠。“婆罗浮屠”在古梵文中的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塔”,约建于公元八世纪后半期,相传是10万奴隶用15年时间建成的,目的是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

      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也被默拉皮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及丛莽埋没。直至19世纪才被英国探险家、新加坡第一任总督莱佛士发现。随后几经修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饱经天灾人祸的婆罗浮屠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婆罗浮屠主佛塔气势雄伟,原本有42米高,但被雷击破坏,现在实际高度接近35米。据说造塔用去了200多万块石头,光佛塔底层的巨石每块就重一吨。主塔四周簇拥着72座钟形小塔。每个小塔里都供奉着一尊真人大小的盘坐佛像。来参拜的信徒们,都争相把手伸进钟形塔,希望能摸到里面的佛像,据说这样就能得到佛祖保佑,幸福平安。

      婆罗浮屠回廊和栏杆上,刻有2500幅浮雕,一块一块连起来,有4公里那么长。浮雕有的取材于佛教历史,有的描述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有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还有的雕刻着花鸟和热带水果的造型。这些艺术精品被后人称为“石块上的史诗”。

      婆罗浮屠并非纯粹的佛教建筑,它同样带有印度教的色彩。日惹东北16公里的巴兰班南神庙是为敬奉湿婆修建的。这座建筑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寺庙。它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地震灾害。5月27日的地震也给巴兰班南造成大面积的破坏。

      巴兰班南的主要部分由224座小塔组成,每座14米,另外还有16座佛塔。主神庙是规则的四方形,高47米,庙里供着湿婆神。建筑四周有许多浮雕,画面主要以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为题材。在主神庙旁建有露天剧院,每年8月至10月的月圆之夜,这里都有《罗摩衍那》舞剧表演。

  •   古老佛塔

      婆罗浮屠塔4婆罗浮屠(Borobudur)是世界最大的古老佛塔,位于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在日惹市北边,距高区约41公里,游客一般都从日惹乘车前往参观,行程约40分钟。这座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宏伟佛教建筑,与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一起,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游客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很多中国人或许不熟悉日惹,但一定听说过“爪哇国”。其实这个爪哇国的发源地就在如今的日惹。印尼人口中有一半属于爪哇族,爪哇文化是印尼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而日惹又被誉为爪哇文化的发源地。

      虽然日惹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却是印尼三个省级特别自治区之一,这里名胜古迹云集。世界最大的佛教寺庙群婆罗浮屠,印度教寺庙群巴兰班南等都是观光客的最爱,每年招徕100多万游客。在印尼也只有巴厘岛能与它的号召力抗衡。

      左甜右辣面不改色皮影一演就是整夜

      到了日惹,你才能体会到当地人对甜食爱到什么程度。日惹有道传统菜叫谷支(音译),是用鸡肉、嫩木菠萝、鸡蛋、米和蜜糖慢慢熬制,直到肉和水果完全溶化在黏稠的糖浆里,变成一种棕色的糊糊。当地人把它当菜吃。真正的饭后甜品是可以“甜死人”的巴皮亚。

      (音译)——用甜米、菠萝和白糖煮成的一种粥

      日惹菜的另一大特点是辣。如果你的舌头未经训练,吃饭时可要小心了。当地有种炸牛肉,红通通的一整盘,原来是裹满了辣椒粉,吃起来准保让你嘴里冒火。这还不够,日惹人会告诉你,腻甜的谷支和火辣的牛肉是饭桌上的最佳搭配。街头食档里,日惹人对着这两盘菜左右开弓,气定神闲,本身就值得一看。

      虽然日惹在很多方面都很现代化,但皮影戏仍是当地人重要的娱乐项目。每到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就圈地为营,开始表演了。跟国内的皮影戏不同,日惹皮影戏的剧情都跟宗教有关。隔着幕布,你可以看到,除了锣鼓手以外,表演者们都是赤脚,他们每个脚趾上都挂着铃铛,辅助剧情制造出各种声音效果。演到热闹处,幕后可真是一片手忙脚乱。但如果你只是好奇,最好去看那些专门为游客安排的“缩略版”皮影戏,因为完全版一场要演上一整夜。

  •   基本简介

      婆罗浮屠塔2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夏连特:群山之王)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他们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约在公元800年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石头佛塔。佛塔是由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的。塔的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建筑物犹如一个巨大的曼荼罗(坛场)。在建造时,共用了近225万块岩石,底层用每块重约1吨的巨石铺就,总体积达5.5万立方米。塔底呈正方形,周长约120米,总面积将近1.5公顷。

      塔基地面部分占地1.23万平方米。原高42米的塔因主佛塔顶端触雷而毁掉,留下的部分只有近35米(另一资料:33.5米)。成千上万名工人、工匠、雕刻师和艺术家参与了建筑,工期长达75年~8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出乎他们预料的是:这个杰作寿命却异常短暂——为什么这个在爪哇中部还建有其他杰作的王朝却在公元10世纪废弃了这座佛塔,任其悄然崩塌、被丛林蚕蚀,而将其注意力转向爪哇岛东部呢?至今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一种说法是:1006年发生在此地的默拉皮火山喷发和地震,使这个著名的建筑荒废了800多年。

      婆罗浮屠塔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它建筑在默拉皮火山山麓的一个长123米、宽113米的矩形小山丘上,周围有4座火山。它距首都雅加达东南约400千米,文池兰西南,东南30千米处就是日惹。“婆罗浮屠”为梵文音译,意思是“山丘上的寺院”。

      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的婆罗浮屠又称“千佛坛”。高大的佛塔和神坛是寺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这个大乘佛教艺术古建筑。同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齐名。对研究印尼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   大事记年

      婆罗浮屠塔61814年:当时的英国驻爪哇总督(另一资料说是拿破仑战争中英国远征军的一位军官)托马斯·斯坦福德·拉弗尔斯爵士重新发现了该塔,清除了周围的碎石和杂草。专家们根据绘画编制了文件。1885年:发现了“隐基脚”——原始塔底,并发现了为防止建筑物倒塌而修建的挡土墙后面的浅浮雕(据认为浅浮雕是表现人间欲望的图像)。1907~1911年:荷兰考古学家西奥多·范·埃尔普开始对它进行了第一次修复工作。他拆除并重建了三个圆台和窣堵波。1955年:印度尼西亚请教科文组织就防止遗址倒塌的问题提出措施。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拯救这一古迹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有27个国家对此作出了反应。1975年~1982年:修复工作进行,印度尼西亚专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27个参与国家合作,他们借助于电脑技术将石块进行复位,在10年时间里总共搬运了一百万块石头,这个世上最大的佛殿——本用石头写的佛学教科书才得以重赋旧貌。1983年2月23日:为婆罗浮屠举行了竣工典礼。修复婆罗浮屠的总费用高达2000万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由印度尼西亚政府支付,700万美元由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运动筹措。

      婆罗浮屠是一个特别的古迹。它不是寺庙,因为它没有膜拜或祭祀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佛陀神殿,既是窣堵波,又是曼荼罗(宇宙的表象)。婆罗浮屠是一个以金字塔式的曼荼罗形式出现的巨大的大乘佛教遗址,这个最奇异的佛教塔庙。竖立在周围的丛林树冠之上,像一个巨大的花式冰蛋糕。

      婆罗浮屠构图精美,气势磅礴。它呈金字塔形,可抬级而上。坛共有9层,在外形上如阶梯状的锥体。上面3层为圆形;下面6层似方形: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塔基和5层带边的墙的平台组成,并装饰着数以千计的反映佛陀生活的雕刻。圆形平台上面竖立着72座(其中第7层有32座,第8层有24座,第9层有16座,共计72座)钟形佛塔或佛龛,每座佛塔内都有罩着一个环绕着中央大塔而建立的佛像,各层平台向上依次收缩,在顶部有一座钟形主佛塔,直径9.9米,高7米。佛教徒必须按特定的路线登婆罗浮屠。从东面进入,按顺时针方向绕行。走向庙顶象征着一个人逐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

      坛的每层下部有可供人行走的围廊,第1至第5层回廊的左右壁面上还保存着《佛传》、《本生事》、《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佛家精品。另外还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共约2100多面。除第一层着重描述佛的历史,其余各层都是对佛生前事迹的记述。婆罗浮屠塔的浮雕中,最著名的是表现释迦牟尼传记的浮雕,前几面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在天神的帮助下,做即将降临凡世的准备,及释迦牟尼的母亲梦见一个男子将要诞生,这个男子或者成为世界征服者,或者成为人类的伟大领袖。浮屠上还有1212面装饰性的浮雕,内容表现当时爪哇宫廷生活及人民生产、生活、风俗等。此外,还辅之以许多栩栩如生的大象、孔雀、狮子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图案。

      婆罗浮屠塔的432座佛像,面均向外安放。佛像与成人身躯一样大,盘腿而坐。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姿态和含义。面向东的佛像是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指地的降魔印姿态,表示降魔得悟。面向南的佛像呈手臂下垂,手掌向外的施愿印姿态,意思是如愿。面向西的佛像呈两臂下垂,两手叠放的禅定印姿态,表示冥想。面向北的佛像呈左臂上举,右手掌向外的无畏印姿态,表示克服一切恐惧。

  •   描述遐想

      婆罗浮屠塔7在昔日称为爪哇花园的古杜平原,用兰灰色多孔火山岩建造的这座圣殿婆罗浮屠耸立在平坦的山顶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阶梯式锥形建筑,顶端是一个很大的钟形窣堵波。从远处眺望,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物都围绕着这个窣堵波。稍近一些,可以发现塔底四周有一堵巨大的防护墙,也许是在建造佛塔时用来支撑佛塔的。防护墙掩盖了真正的基石或者说是“隐基脚”,隐基脚上饰有160幅浮雕。这些浮雕发现于19世纪末,其后不久就被考古学家拍摄了下来。

      这些“看不见的”浮雕描述了人类无法摆脱的欲界。一些人认为,这些浮雕是出于宗教动机,有意隐藏起来不让香客看到的。有的学者则不这么认为。

      部分史前文明研究者认为,婆罗浮屠塔是古代人根据他们那时候所见到的太空人的样子而建造的图腾。婆罗浮屠塔造型神似现在的火箭飞船、流线型的造型符合空气动力学,内部中空,人型神明端坐其中。其实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了解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世界历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人类文明前地球上曾有过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文明的不存在。古代人对于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现象——如飞船飞翔等,不能够理解,因此很容易把那些现象神化。人类是不可能凭空想象或设计出什么物品的,任何产品或建筑的构造,只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改进,婆罗浮屠塔造型如此精美,又如此符合现代的航天工具,这不仅仅只是巧合二字所能解释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类对自己的起源还不了解,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谜底。朋友们,努力探知过去与未来。

  •   景区概况

      一个以金字塔式的曼荼罗形式出现的巨大的大乘佛教遗址,约于公元前800年由夏连特王朝在爪哇中部建造,竣工后不久便被废弃。塔底呈正方形,周长约120米,总面积将近1.5公顷。中央圆顶距塔底35米。

      在婆罗浮屠,从大地到天空,从有形到无形,这种过渡是一种平和的过渡。它没有严格保持方形:每个方台的边缘都向外突出,打破了生硬的直角形状,这样也许是试图用建筑风格来打破香客绕行时所产生的单调感觉。有意向圆台过渡。从航摄照片来看,头两个平台并不完全是圆形,略加变形之后看起来更像方形。只有顶端的平台是一个真正圆形。

      婆罗浮屠的三界标志着窣堵波盘旋上升、指引香客走向终极真理的各个阶段。中央的这个窣堵波不像其他窣堵波那样在墙壁上有凿有小孔,上面什么都没有:顶端虚空一无所有。佛陀本身是隐藏着的。他似隐似现,似有似无。72个小窣堵波,墙上凿有小孔,矗立在三个平台上,每个窣堵波上都有一个佛像。佛像的脸只能透过石孔隐约可见。石孔形态各异,而且越接近中央的窣堵波,石孔就越少,这象征着佛陀越来越无形了。所有佛陀都摆着同样的手势。这种手势表示法轮永远转动。

      如果不提及当地的文化,当然就无法理解婆罗浮屠的构想。在印度尼西亚,祭拜祖先的一种方式是建造层层叠叠的金字塔,以此表示后人对先祖灵魂的崇拜和纪念。难道这座浩大的金字塔形的曼荼罗的建造就没有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全世界都把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归功于印度尼西亚人民。

      太阳已经从婆罗浮屠升起。我的思绪转到公元八世纪的外向型风气。那时没有文化界线。各国人民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就像旅行者在一起解渴那样。难道那些遥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我不能这样认为。山下的水中,莲花因其根茎而相互连接。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月亮的光芒,千里之外,亦共此时。照耀着默拉皮山的太阳现在正照在香客们的脸上,此时最美的乃是真理的光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