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分类:
- 村镇
-
大事记
1941年榆山大会战开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8年本村合作社(村社)成立。
1973年集体投资5万元,修建村后第一口大口井。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2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97年投资25万元,修建自来水井及蓄水池,村民用上自来水。
-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西车格庄小学,时有学生1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6人。村民有5人获得技术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40公斤左右。解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2002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2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60辆、摩托车20辆、电话30部、彩电80台,电冰箱10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本村只有20多户,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1986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0年,在村前规划45户、180间新房区;投资3万元,修起长200米、宽15米的村路。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19平方米。
-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1月,孙凤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孙凤仪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7人。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19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孙凤仪、孙凤太、孙凤高、孙凤仁、孙常庆、孙建清、孙常会、孙常忠、丛振义、孙学茂、孙忠德、孙学军。其间,1994年3月至1997年3月,孙学华主持党支部工作。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凤阳、孙德阳、孙凤太、孙凤高、孙常会、孙凤仁、丛振仪、孙学庆、孙学华、孙学军。
-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9.6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提高到250公斤,总产2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08公斤,总产29.08万公斤。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66万元,其中农业125万元,畜牧养殖业41万元。
第二产业本村第二产业薄弱。1975-1980年,村里有一个十几人的建筑队,除给本村盖房外,还到其它地方承包工程。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人,收入37万元,其中工业14万元,建筑业23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修理部、商店等项目。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人,收入13万元,其中运输业3万元,商饮业6万元,服务业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