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农历甲寅年,在中国包括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元年、南凉嘉平七年、后秦弘始十六年等诸侯国年号。这一年,托雷多被定为西班牙都城。
-
亚洲大事件
公元414年5月,冯跋聘蔼苦盖可汗之女为妻。蔼苦盖可汗之侄郁久闾步鹿真蓄谋夺位,郁久闾步鹿真挑唆树黎将叔父蔼苦盖可汗劫往北燕后,当即自立为汗,委政于树黎。
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姚兴病重,姚弼暗中召集了几千士卒,密谋作乱。姚兴其他几个拥兵在外的儿子姚懿、姚洸、姚湛准备带兵回京讨伐姚弼。姚弼还没行动,姚兴的病情好转,朝见百官,大臣们向他禀明实情,姚兴却不忍对姚弼治罪,仅免去他尚书令的职务,连将军的兵权都不夺。
公元414年,南凉国被西秦国乞伏炽磐所灭,王孙秃发破羌逃离故地,辗转投奔鲜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十分喜爱秃发破羌才华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接纳了他,见面后赐他姓源名贺,晋封他为西平侯。
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庄及佛经,年将20即为关中名僧,后拜鸠摩罗什为师,协助译经,成为罗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罗什和慧远的称赞,是年青的佛学哲学家。他的佛教哲学论文《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四篇总编为《肇论》。现存《肇论》注疏有晋惠达《肇论疏》、唐元康《肇论疏》、元文才《肇论新疏》等。
法显在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公元414年),就写成了他的旅行记。全文虽然只有9500多字,却是叙述当时中亚、印度和南海诸国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的年代最早的一本重要著作,被称为《法显传》,又名《佛国记》或《历游天竺记传》。这部书和后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著的《大唐西域记》,可以说是六朝和隋唐时代我国最杰出的两部国外旅行记。
公元414年,尼泊尔禅师佛陀耶舍来庐山主持归宗寺,开创庐山中外交流的先河。之后,中外交流不断,
“好太王碑”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是高句丽第20位王长寿王为其父第19位王好太王所立.该碑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是国内现存最完整也是唯一的一块高句丽人所立的石碑。碑石用的是一块6.3米的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呈方柱形,不同于中国古时常用的条块形石碑。而且,碑无碑首,亦无座,直接嵌入地面的石板上。灰黑色的柱身四面共刻着1775个字,字体方正浑厚,大部分为隶书,中亦杂着少许篆书和楷书。碑文记载着高句丽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谈德的出身和开疆拓土、东征西伐的功勋伟绩。
公元414年,朝鲜医家德来渡日传授中国医学。为了给倭国赞王医治消化不良症,红茶菌经朝鲜传入日本。
公元5世纪,印度的一大部分——恒河盆地、摩尔瓦瞿折罗以及德干北部地区组成了一个大帝国,由笈多王朝进行统治。这个王朝在鸠摩罗笈多王统治时代(公元414~455年)达到鼎盛。
-
欧洲大事件
公元414年1月,阿陶尔夫与普拉西迪娅公主在高卢南部的纳尔波城举办了盛大的罗马式婚礼,哥特王本人也脱下了传统的羊皮长袍,代之以罗马式的亚麻拖袈袍,婚礼的主持人是前罗马皇帝阿塔卢斯。通过这次联姻,阿陶尔夫成了霍诺留皇帝的妹夫,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罗马的皇室。
西哥特人于公元414年底翻越比利牛斯山,攻入伊比利亚半岛。统治半岛东部的阿兰人放弃了他们的首府巴塞罗那,退往新迦太基一带,投奔汪达尔人西林部。
公元414年托雷多被选为西班牙都城,其间几度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