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西加里曼丹省

西加里曼丹省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旧称西婆罗洲,是美丽的赤道之邦,印度尼西亚一级行政区。西濒卡里马塔海峡和纳土纳海,东靠中加里曼丹和东加里曼丹,北与东马来西亚接壤,南临爪哇海。全省共分为两个市和8个行政区,面积14.68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人。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西加里曼丹省 所属地区: 印度尼西亚 加里曼丹 Kalimantan 下辖地区: 分为两个市和8个行政区,坤甸 面积: 147,760平方公里 人口: 324.9万(1990) 地理位置: 位于加里曼丹岛西部,北与东马来西亚接壤,南临爪哇海。 著名景点: 海岛屿卡里马塔 地方特产: 婆罗洲铁木 知名产业: 牧业,种植业,工业

  •   加里曼丹的名字来源

      在荷印统治时期加里曼丹岛被定名为婆罗洲,是1949年底荷印移交政权后才改为加里曼丹,对这个名称有几个传说:“加里曼丹”源自Permata因为这个岛上有很多地下宝藏。这个名称经历史的进化,演变,上述语句被转化为Perimantan,再后演变成Kalimatan,原有的r很自然地演变成l。

      也有说是源自于Kali,emas和intan,因岛上蕴藏有丰富的金(emas)和钻石(intan);又有传说源自Kalimata,在这岛上生产一种特殊芒果,其味酸甜,名Kalimata,经演变而成Kalimantan。

      Kalimantan有一个别名叫Tanjung Pura。据说这个名原来是Tanjung和Bakula两字组合成的,意思是“香岬角”。

      加里曼丹岛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中最大的岛,除北端约五分之一划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沙劳越,沙巴)与汶莱国外,其大部分是印尼属土,因为地域辽阔,所以划分为四个省,即东,西,南,中加里曼丹省。

      原来在1936年西加属婆罗洲府(首府设在马辰)管辖,1938年改为郡,西加划为西婆罗洲郡。1945年荷兰殖民政府(NICA)统治西加把它划成联邦,1948年又把它划为西加特别行政区,1949年西加又划为州,是年在坤甸西加特区区长把职权移交给西加州长,并将西加划为印尼联邦共和国之一,一直维持到1956年根据1956年25号条例才被划为省,于1957年1月1日成为西加里曼丹省自治区。

  •   地形与特产

      西加里曼丹省2沿海地区较平坦,内陆多山地和高地。全省的热带雨林面积为959.9万公顷,占65.39%;主要农作物有橡胶、椰树、咖啡、丁香和胡椒;蔬菜和水果的种类有红毛丹、木瓜、木薯、橘子、波萝、西瓜和榴莲;花卉品种有白兰花、黑兰花、红棕榈和大王花。

  •   族群和睦相处的省份

      自苏哈托下台后,其所搞的种族挑拨离间,造成土著人杀害华人,土著人杀害马都拉人等血腥事件。到21世纪初结束了。恢复了三大族群(达雅族,马来族,华族)融洽相处。华人逐渐参与了政治活动,参选为中央,省级与县市议员,有华人当选为西加省议会副议长;坤甸市议会议长;山口洋正副议长。还有华人当了地方长官,如张锦坤是第一位华人当上了上侯县县长,接着西加省副省长黄汉山;山口洋市长黄少凡;坤甸县县长也是华人;山口洋市议会议长还是华人妇女呢。西加华人多尽了民族的公民责任和义务,这是良好榜样。

  •   简介

      西加里曼丹省1西加里曼丹省位于加里曼丹岛西部,首府坤甸。内地山地宽广,有千米以上的山峰多座,最高峰克里洪山,海拔1960米,在东端边界上。境内大部分为卡普阿斯河流域,地势低平、宽广,河曲发育。赤道横贯中部,终年高温多雨,森林茂密,树种庞杂,富藤蔓、羊齿和兰科植物,有珍贵木材婆罗洲铁木等。盛行游耕,种植水稻、旱稻和木薯、玉米,有橡胶和椰子园。工业有修造船、木材加工、橡胶,并多家庭手工业,有碾米、椰油、木雕、纺织、草编等。

  •   西加里曼丹气候

      属热带气候,日平均气温在22到32摄氏度之间,首府坤甸市正处于赤道线上(即0纬度),年均降雨量在3000至3900毫米之间,平均湿度85.2%,湿度随降雨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卡普阿斯河是印度尼西亚境内最长的河流,全长约1038公里。

  •   西加里曼丹的资源丰富

      西加省面积146,760平方米〈沼泽地30,000平方米;湖泊6,760平方米;陆地110,000平方米〉沿海有65个小岛,面积1,163平方米。

      陆地分为平原与丘林两个地区:平原地主要在:三发县西部,坤甸县东部,卡江下游两岸,道房中部。丘林地则内陆全是丘林地带了。

      省内有一条全印尼最长的河流――卡江(Sei.Kapuas)长1,143公里,有支流兰腊河(Sei.Landak)、墨拉威河(Sei.Melawi)、卡燕河(Sei.Kayan)。卡江是西加的经济大动脉,从下游坤甸沿江直上有好多大小市镇,座落在江边,全靠这条江将所需物品用船运送,然后在回头时,把各地的土特产载往坤甸。到了最近陆路交通较为发达了,才有些物质是通过陆路运载。

      此外还有较短的河流是三发河(Sei.Sambas)、乌洛港(Sei.Sebangkau)、文岛宜河(Sei.Selakau)、巴湾河(Sei.Pawan)、喃吧哇河(Sei.Mempawah)。

      湖泊有:鲁亚尔湖(D.Luar)、斯达鲁姆湖(D.Setarum)、伯利达湖(D.Belida)、沙加达尼湖(D.Sagatani)、三巴冷湖(D.Sebedang)、鹿邑湖(D.Mentrado)。

      西加原本是块原始森林地带,是两百多年前华人大批来到后,开荒垦殖后,才出现了橡胶园、椰树园、胡椒园,如今更加垦殖了大片棕榈园,森林面积可狭小了,但比起其他省份还是有很大片未开辟的森林地带。

      二次世界大战后,经专家勘探,西加有着各种珍贵矿产资源。如金、锰、镍、煤、铁砂等,最近虽已有好多企业申请到开采准字,但只有一小部分已经进行开采,仍有大部分持有准字者还没有落实开采。

  •   西加里曼丹省的华人

      西加里曼丹省又是印尼华人定居较早、人口最多的省份。据1999年印尼官方公布,西加里曼丹省华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

      瓦希德上台后,印尼政府批准西加里曼丹省于2001年开始实行自治。不久前,西加里曼丹省的三大族群领袖达雅族、马来族、华族达成了一致协议,该协议重申:西加里曼丹省的华人是当地原住民之一。这是目前印尼唯一认同华人为原住民的省份。该协议还规定:西加省的第二大城市——华人占60%的山口洋市,市长一职必须由华人担任。而西加省首府坤甸市,华人约占30%左右,则规定其副市长一职必须由华人担任。其他县、市的政府长官,则由达雅族人和马来族人担任。三大族群领袖达成的一致协议还重申任何人不得违反协议的规定。目前,西加里曼丹省已有一位华人林冠玉当选为印尼国会议员,有4位华人当选为省议员,还有10位华人当选为县市议员。在西加里曼丹省议会选举5名地方代表出席印尼人民协商会议时,特别规定其中必须有1位是华人,到目前为止,印尼其他省份还未有给予华人如此“优厚”的政治待遇。

      据历史记载,早在十二世纪时,就有众多华人居住在山口洋一带。

      西加里曼丹省三发县一带的山区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个称为“宋宫”的村落,该村落的村民与当地的达雅族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不会讲华语,但他们却认定自己是华人后裔,也保持着一些华人的风俗习惯。

      千百年来,西加里曼丹的华人保卫、开发和建设了西加,华人被认同为西加的原住民族之一,实际上是恢复了历史原来的面目。

      西加里曼丹是华人最多的唯一省份什么年代华人开始进入西加里曼丹?没有完整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中国的史书记载,北朝魏宣武帝在位年间,就与婆罗王有接触。经商往来,而婆罗王对中国的朝贡也未中断过。若此记载可靠,则在1000多年前华人就来到婆罗洲(加里曼丹)了。

      据在马来西亚的金剑先生(1991年12月14日马来西亚《新生活报》刊登)写道:“1407年(永乐4年)在吕宋岛的海盗首领林道乾,不敌西班牙的部队,只好率部下南逃至婆罗洲岛北部登岸,土人酋长见林道乾部队衣甲鲜明,不敢抵抗,带领族人投降,之后,林道乾部众在此开荒耕种,改邪归正,与土著女孩通婚,繁衍至今。”这个地区就是现在的“宋公”(Sungkung),它位于三发河上游,到现在该村还保养着林道乾的墓,墓的上面还插有他的宝剑呢。

      这就是有文字记载关于华人来到西加的历史。随后就有华人乘搭帆船向南探险,而来到婆罗洲,一般是每年的春季顺东北风来到西加,要到6-7月间有了西南风才回航,当时来到西加的华人都是短暂停留,以经商为主,后变成长期定居,进行釆矿,开荒。也许是1740年喃吧哇(Membawah)苏丹向汶莱苏丹招得一群华工到百富院开采金矿,从此开采金矿延伸到内地,如民旺、新南(Minwang),新南(Sinnam)和东万律(Mandor)。

      1750年开始有大批华人来到西加,因为那年三发(Sambas)苏丹批准华人在鹿邑(Mentrado)开采金矿。

      当1770年在东万律发现新金矿后,华人更迅速来西加,几乎每年约有3000华工来到西加。受金矿的诱惑,大批华人移居西加,从喃吧哇转移到坤甸,邦戛,三发等地,后由于开采金矿容不下,就转移生产目标,即向各处开始耕田捕鱼,开垦农业和种植园艺,如胡椒、甘密(Gambir)、椰子、橡胶等。

      据荷兰作家Cator的记载,1900年西加华人是41,500人,20年后增加到67,000人,到1930年是108,000人。而此时华人的农园地约120,000公亩。到1954年人口统计时,西加的华人占全省人口的30%(马来人30%,达雅人30%,其他各族10%)。

      金矿在1812年约有30多个矿区,以东万律金矿最大。全部采矿工人约3万。早期到来西加开采金矿的华人,都各自组织公司,主要是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大埔人。早期的公司有东万律的兰芳公司、鹿邑的大港公司、三条港公司、和顺公司等。

      逐渐地越来越多华人前来西加,于是自1850年华人开始转移生产目标,即向西加的市镇以外的森林地区垦荒务农,所以西加各偏僻地区都散居了华人,他们开荒垦植椰子园,橡胶园,胡椒园。成立小乡村,甚至有些小乡村全是华人,没有其他族群,在内陆丘林地带的每个园区都是华人开辟的,既使交通很不方便的地区都有华人的小村庄。在城市华人比较多的是山口洋,华人居民占全市人口的65%,坤甸市华人占45%。

      西加华人居住区的房屋建筑格式与中国大同小异,在他们住家四周围都种菜,养家畜。在山口洋,鹿邑和东万律,那儿的市区建筑与中国城镇都很相像。

      传承中华文化教育最普遍的唯一省份上面己说过,在西加全省的每个森林地带都有华人居住而成为小村庄。有的村庄只有10多户人家。他们有的是聚居在一块成个村庄;有的分散居住在各自的胶园、椰园,相隔数百米。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文教育纷纷兴起,都以普通话教学,就连十几户人家,交通不便的偏僻村庄都开设中华小学;就连散居各园区的村庄也开设中华小学校。多数村庄学校只有数十名学生,所以只用一两位教师。当时的教师有的须步行几个小时才到达学校,教师们也一样愿意前去执教,其执教精神高尚可贵。据说当时西加的华校大大小小有100多间。

      1957年西加省政府下令全省13个地区(坤甸、松柏港、喃吧哇、山口洋、邦戛、三发、盂嘉影、万那、上侯、新党、昔嘉罗、富都、道房)以外的地方不准开设中华学校,这个禁令于1958年开始实施。华校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但原来的华校在地方上的热心人士支持下改为“民族私立学校”,上午教授印尼政府的印尼文课程,下午教授华文,这样一直维持到1967年苏哈托宣布禁令后就全部封闭了。

      保持中华文化传统最完整的唯一省份西加的华人传统文化从未被破坏过,间断过。在苏哈托掌政时曾下令禁止一切含华人传统的文化节日的活动,如除夕夜到庙堂上香,过春节等。然而在西加对华人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西加华人商业活动照样停业庆祝。

      这里必须特别提及华人占全市人口65%的山口洋,曾被喻为印尼的唐人坡,小香港,除以客家话通行于市区外,另一特色是“十步一小庙,百步一大庙”的庙宇建筑群。

      苏哈托下台后,春节期间更是舞龙舞狮,庙宇钟鼓齐鸣,男女老少上香拜神通宵达旦,元宵节各地神仙齐出游,法师坐刀轿,穿口针,踩钉排等巡游全市,热闹非凡。近年来当地的其他族群,军政人员也多参与这一活动,这是全印尼独特的喜庆节日。

      在西加的华人中,尤以潮州人和福建人都不吃三板跳鱼(称三宝公鱼),这种鱼背脊上有五个手指纹,传说是因被海浪打上三宝公的船上后,三宝太监亲手抓起放生的,所以鱼背上留下了三宝太监的五个手指印。

      华人遭受最大迫害的唯一省份1942年日本占领西加后,将西加华人精英进行大逮捕,然后载往东万律,实施集体大屠杀或活埋,几达万人。日本军把一卡车一卡车的华人载往东万律,其中不乏正值壮年的积极分子,一概被命令自掘填墓穴,然后在屠刀下断头或集体活埋。东万律的集体屠杀,后来建了万人冢的墓园,至今仍是家属们难以跨越的死荫幽谷。

      1965年“九卅”事变后,苏哈托上台,搞反共排华运动,西加的印共及其同情者组织游击队反抗苏哈托政权,游击队的成员有华人,活动范围是三发县和坤甸县两个县区的森林地带。苏哈托政权扑灭无方,诬赖游击队能在森林生存是靠山区华人的资助。为达消灭目的,掌权人就散播不利华人的谣言,煽动怂恿勇猛而单纯的达雅族人仇视华人,向华人大开杀戒,进行驱赶行动。于是在1967年底,三发县、坤甸县军人伪装成达雅族人,率领了达雅族人搞“红头事件”,用达雅族人的习俗,向每个村庄散发红碗,要大家宣誓驱赶,烧,杀,抢华人及其房屋,财产,园地。经过大运动后,将这两县管辖的山区华人赶到海边城镇,造成约20多万人华人难民。有的村庄华人走得慢些的就被杀害,甚至有的是由武装人员策划进行全村庄的大屠杀,例如孟加影坡附近的麻云,伯兰蒂,和华莪附近的双滨港,这3个村庄,各有数十户华人,男女老少各数百人口,全被集体杀光。当时除这三个村庄的华人及连同走得慢而被杀害的华人约数万人。

      那些被赶走的约数十万人,他们来到沿海地区成了无业游民,政府不管,让其自生自灭,有的还被以“莫须有”罪名逮捕入狱,许多未经审判而凌辱致死狱中;当时逃到山口洋和坤甸的华人难民,其中有的与其饿死,不如冒险到外岛找出路,求生存。

      西加华人向来循规蹈矩,却总是难逃宿命,日本来时说华人参与抗日游击队,进行大屠杀;自家人当家作主的时候又说华人支援共产党,又成了代罪羔羊。

      所有在山区的华人都有树胶园,胡椒园等,被抢光了,最后都被破坏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逃来沿海的难民,当時已没华人团体了,只由个别热心华人接济,有的流落为乞丐,**,有的带点钱出来的就到外岛打拼。

      在那个年代政府在西加也实施白色恐怖,凡是被认为“莫须有”的华人就被捕杀,许多尚有一点积蓄的华人纷纷逃往外岛避难。所以从此西加华人人数大大减少,由原来的占全省人口的30%减至9,151人(2004年统计华人人数是365,232人,全省3,991,612人)。

      经济作物也在这次清剿中全给破坏了,造成西加的经济一落千丈,几十年了都恢复不了。

      外嫁华人姑娘最多的省份自“红头事件”后,西加出现很多穷困难民,为摆脱贫困,先是出现许多媒人带难民的女儿,寡妇到香港,台湾找婆家,一些寡妇在台湾更多的是嫁给退伍老兵;后来是台湾的媒婆带人来物色,就形成更多华人女孩外嫁到香港,台湾等地了。她们有的是幸福了,找到了好归宿;但也有的遭到更惨的命运,被虐待,被转卖为娼,再入地狱。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