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古蜀国

古蜀国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冉族和羌族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发展起来的土著冉族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优势统治,兼并了数个其他部落。多族经过长期的部族融合,变为蜀族,并转型成奴隶制国家。蜀国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第一个蜀国开始,经历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后人称作古蜀国。相传,上古时,居住在古青藏高原的古羌族人向东南迁居,进入了岷山地区和成都平原。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

  •   基本信息

      添加信息模块 中文名: 古蜀国 外文名: Shu Country 别名: 蜀国 起止时间: 约前1045- 前316年 建立者: 蚕丛(传说) 末帝: 杜芦 首都: 鱼凫城、郫邑、成都 政体: 君主制 主要民族: 不明 国土面积: 成都平原、汉中盆地 主要遗址: 三星堆、金沙遗址

  •   历史

      作者:何小颜, 笔名那父,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编审。

      据文献记载, 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濩 ( 伯灌)、鱼凫,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 或说是蒲泽, 其后是开明。① 这些帝王名号怪异, 史料匮乏, 正如诗人李白喟叹道:“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长久以来, 其历史一直是云遮雾罩, 成为困扰着人们的难解之谜。

      可资留意的是,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段看似荒诞的文字, 对揭示蜀国开国之秘有重要帮助:

      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里的关键词“鱼妇”, 学界向无确诂。有人以为指上身为妇人、下身为鱼的“鱼美人”, 其实不然。按,“鱼妇”即蜀先王鱼凫的别写;“蛇乃化为鱼”, 则隐含了民族融合、图腾易帜的剧烈变故。其理由可先从文中的颛顼说起。

      颛顼是五帝之一。在神话系统中, 他是水神, 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鲧的父亲、禹的祖父。古籍各版帝系都说黄帝生昌意, 昌意生颛顼, 颛顼生鲧, 鲧生禹,禹生启。②作为他的子裔, 鲧、禹同样具有水族的特征。他们都有鱼的化身。③《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北海外, 流沙之东, 有国曰中车扁, 颛顼之子。” 这里“中车扁”, 和上面《大荒西经》讲的有鱼“偏枯”, 是一个意思。这个颛顼之子, 显然指鲧。鲧,又作鮌, 即玄鱼。④《庄子·盗跖》说:“禹, 偏枯。”《列子·杨朱》说:“大禹,一体偏枯。”禹也是鱼, 而且禹、鱼是同音通假字。鱼的形象其实就是该族团的图腾, 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大量出土的鱼图腾徽志。

      如上所说,《山海经》“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段话的内在联系已清楚了, 但作为沿袭鱼图腾的颛顼一脉与蜀先王鱼凫之间的关系, 还值得进步讨论。

      巴蜀在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中, 是西部的大本营之一( 另一个是以西王母为神性代表的昆仑山, 确切地点不明, 有的说法含巴蜀地境)。而不少材料证明颛顼族团所处的西方具体位置恰恰就在巴蜀。

      有叔歜国, 颛顼之子。

      ——《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国名淑士, 颛顼之子。

      ——《山海经·大荒西经》

      颛顼母, 浊山氏之子, 名昌仆。

      ——《世本》

      歜、浊、淑、叔, 皆为蜀字的异写。浊山氏, 《十三州志》径写作蜀山氏:“蜀之先, 肇于人皇之际, 至黄帝昌意(昌仆)娶蜀山氏女, 生帝喾, 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 始称王者。”只是所生者为帝喾, 因此有学者认为, 帝喾就是颛顼。再看下面:

      帝颛顼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

      ——《竹书纪年》.

      若水, 古水名, 在今四川省。 那末, 颛顼竟是巴蜀人, 或至少颛顼的母家是巴蜀土著了。《山海经·海内经》曾列出一个著名的巴蜀帝系, 说是“西南有巴国, 大嗥生咸鸟, 咸鸟生乘厘, 乘厘生后照, 后照是始为人。” 颛顼又号高阳, 高阳与太昊(大嗥)族关系密切。因此, 和这个谱系也对得拢。不同的是, 太昊风姓, 属东夷集团, 以凤鸟为图腾。但这正说明颛顼这一集团族氏成分的复杂性。

      鲧也生于西方。《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鲧……家于西羌。”关于禹,证据更多。《新语·术事》:“大禹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故禹兴于西羌。”集解引孟子语:“禹生石纽, 西夷人也。”《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伯禹……长于西羌, 夷人。”而《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更指明禹为今四川汶山县人。

      罗列这些资料, 并不意味要否定黄帝、颛顼、鲧、禹、启这一大系发祥于中原腹地并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历史主脉。上面的引证与其他史科相对照, 存在不少矛盾冲突的说法, 例如, 有关颛顼的活动区, 《左传》等书就有陈、卫等地( 今属河南一带) 的记载。这一现象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黄帝族裔的发展是复杂的, 它经历了各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大融合。

      近年来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 表明巴蜀自有其迥异于中原的文化渊源, 这可证实巴蜀原住民的土著性质。其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的匆匆消失, 不排除是中原文明楔入的结果。

      我以为《山海经·大荒西经》那段话, 曲折地透露了巴蜀被纳入华夏文化圈的信息。

      大荒西部, “有鱼偏枯, 名曰鱼妇”。鱼妇, 即鱼凫, 妇、凫同音通假。“有鱼偏枯”, 这是表征颛顼、鲧、禹族团特有的用语, 说明鱼凫与颛顼族团有非同寻常的关联。这两句开宗明义, 鱼凫是以鱼为图腾的族团或朝代。

      “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 则展现了民族融合的的残酷和激烈。在中原有过漫长发展阶段的颛顼族团, 在巴蜀早有落脚之点, 其势力在扩张中与巴蜀土著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终于, 在洪水( 大水泉) 爆发的岁月里, 双方出现了正面交锋。在后来的兼并战争中, 鱼图腾取代了虫图腾( 蜀蚕、巴蛇等), 但颛顼也在这场消耗战中元气大伤, 于是“颛顼死即复苏”, 进入了鲧的时代。这个鲧, 号鱼妇, 史称“鱼凫”。

      这便是古蜀国由“蛇乃化为鱼”的历史真相。从此揭开了鱼族世家在巴蜀治国理水的英雄篇章。

      犹如鱼凫可与鲧对应一样, 蜀先王鳖灵、开明也可与禹、启一一对应。

      .鲧死为鳖灵, 复活后即是禹。《国语·晋语》、《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都说鲧死化为黄( 能) 即三足鳖, ⑤也即是鳖灵。《水经注·江水》卷三十三引《本蜀论》:“荆人鳖令( 灵) 死, 其尸随水上, 荆人求之不得也。令( 灵) 至汶山下, 复生, 起见望帝。……望帝立为相。”鳖灵本是鲧尸, 再生, 应即是禹, 其神格、事功与禹契合。“复生”, 又可训读为“腹生”。《山海经·海内经》曰:“鲧复生禹。”《楚辞·天问》曰:“伯鲧腹禹。”皆为“腹中生出”之意。故《初学记》二二引《归藏·启筮》有此神话:“鲧殛死, 三岁不腐, 付之以吴刀, 是用出禹。”注意前述鳖令( 灵) 至汶山下复生的文字, 与禹为四川汶山县人相合, 亦证明鳖灵即禹, 应是同格帝王。

      蜀帝开明同夏后开, 即启。启改开, 因汉代人避景帝刘启讳而改。

      笔者认为, 自鱼凫(鲧)而下, 巴蜀历史明显地带有了中原文明的投影, 其交叠重复, 反映了巴蜀已经丧失其独立性, 而水乳交融加入到中华文化圈中了。

      ————————————————————————

      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蜀王本纪》作蚕丛、柏濩、鱼凫、杜宇、鳖灵(开明)、卢保(开明)。《汉唐地理书钞》引《蜀王本纪》作蚕从、伯灌、鱼凫、蒲泽、开明。

      ②见《大戴礼·帝系》、《史记·五爷本纪》、《世本·帝系篇》、《竹书纪年》、《随巢子》等。

      ③水神有鱼的形象, 又可见《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所说的河伯:“河伯……人面鱼身。”

      ④《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拾遗录》:“夏鲧治水无功, 沉于羽渊, 化为玄鱼。……后世圣人以鱼为神化之物,以玄字合于鱼为鲧字。”

      ⑤《尔雅·释鱼》:“鳖三足, 能。”束皙《发蒙记》:“鳖三足曰。”

  •   原始氏族

      蜀山氏冉族部落冉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民族。但记载很少,一直没有外来的羌族那么显眼。后来鱼凫氏冉族兴起,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优势统治。

      蚕丛氏羌族部落公元前?年,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一男婴。男婴长大后是“目纵”(即双瞳),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于养蚕,因“教民蚕桑”有功,而被部族人称作“蚕丛”。后成为蜀地羌族首领。《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族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机重新抗争。

      商王廪辛继位初,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促使廪辛决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廪辛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打散了蚕丛氏部落,蚕丛氏首领被射杀。

      柏灌氏羌族部落由于不堪长期征战,一部分羌人随着一位青年重新进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战争。他们来到一处有河流流经的柏树林(今彭州)落脚,那里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一些人发现林间有白鹤栖息,想着像白鹤那样飞离了战争,于是在青年的倡议下改称部族为“柏灌氏”,那位带领大家安家的青年人被推举为新的部落首领。领地范围涵盖今彭州、什邡、郫县一带。正如某些考古学家所言,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蚕丛有关的话,那么遗址很可能也跟柏灌部落有关。也有专家认为“柏灌”源自泊灌,意为该部落人民善于种植。

      公元前1063年,势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边的新起的鱼凫氏部落兼并了。

      鱼凫氏冉族部落时值商朝末年,在今成都温江万春镇境内有条马坝河,在古时候非常大,河宽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见底。那时,河的南北两岸有两个部落,北岸是柏灌氏羌族部落,南岸是人土著冉族部落,南岸的百姓喜好水,都靠打鱼为生。在南边的这个部落里,有个中年人杜宇,既聪明又勇敢,渔民们都很佩服他,就拥戴他当了打渔头,被百姓称作“鱼凫”。这个部落的大王凶残贪婪,捐税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恼火。打渔头也忍不住了,心一横,带领老百姓推翻了那个大王,重新建立了一个部落。因为大家都是打鱼的,打鱼要用渔网、鱼叉,还要靠喂的鱼老鸹下水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古称凫,因而这个部落就取名叫鱼凫氏部落,那个打渔头当了大王就称为鱼凫王了。从此以后,渔民们的税轻了,生活越过越好了,杜宇就被族人唤做了“蒲卑”,鱼凫王的心也越来越大了,把现今郫县那边的犀浦、花园、德源、彭州占了。

      公元前1057年,鱼凫王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号称蜀。古蜀军队是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纣王的重要力量。这个文明形态不同于华夏族的西南种族,被后人称为蜀族。

  •   君主制时期

      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派大军灭昔阝、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国都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辖管原昔阝、平周二国领地),宣布苴国成立。次年,为方便与藩属国苴国的联系,蜀国迁都成都。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蜀王杜芦(开明氏十二世)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

      前316年,秦灭蜀吞苴

      苴侯求救于秦,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本蜀论》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

  •   奴隶制国家

      鱼凫氏蜀国《华阳国志》,“周(这里指商纣王)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区万春镇报恩建鱼凫城成立蜀国。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是奴隶制古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

      他年老时把君主位让给同姓族人杜灵。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

      开明氏蜀国东周春秋时期,古蜀国境内爆发洪水,鱼凫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灵为相,治理洪水。

      开明氏蜀王杜灵(蜀丛帝)

      杜灵因出色完成了任务,被族人唤做“鳖灵”。望帝因此在年老时禅位给鳖灵。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县),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公元前451年,秦国进攻古蜀国,夺取战略要地南郑。10年之后,古蜀国又将南郑夺回。

  •   并入县制

      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石牛道成为了秦军粮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王国复灭

      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王朝,开明王朝自丛帝鳖灵开始传十二代至末王,为秦国所灭,秦惠王封其子通国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废除蜀国。另外,秦灭蜀之后,蜀国王子安阳王带领部分馀众迁到今越南北部建立安阳国。

  •   相关影视

      《金沙》

      该剧讲述了3000年前发生在四川腹地的传奇故事。全剧以古蜀国金沙、鱼凫两代王朝为历史背景,演绎古蜀国鱼凫王朝与杜宇王朝的演变、更替过程,艺术化地再现了古蜀国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时代的历史风貌。

      导演:陈晨雷子沈文龙

      主演:张桐,丁梦雨,郑昊,计春华,徐少强

      《黑天咖啡屋之古蜀遗踪》

      《黑天咖啡屋之古蜀遗踪》是由黑天工作室出品,联合cos表演者,小梦、暄小面包(小暄)、小羽等出演,该剧完全不同于以往COS视频,是集合青春、偶像、悬疑、探险、考古等元素的系列精品短剧。

      2014年11月29日,《黑天咖啡屋之古蜀遗踪》第一季播放结束。

      导演:丁伦

      主演(coser):小梦,暄小面包(小暄),小羽

  •   简介

      古蜀国1古蜀国2古蜀人先祖为冉族和羌族合化的蜀族:冉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民族,羌族是从西北迁徙过来的民族。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冉族、蚕丛氏羌族、柏灌氏羌族、鱼凫氏冉族、开明氏蜀族(蜀族是合化的民族)。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文化的民族(华夏族也是合化的民族)。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考古探索

      发现石磬2006年6月10日,考古工作者们在对金沙遗址的第六次发掘。当天就出土了130多件珍贵文物,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商代石磬。

      此次共发掘了两个商代石磬。其中最长的一个长达1.1米,堪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在它的旁边还躺着一个约四五十厘米的稍小的石磬,两个石磬都可以找到一个小孔。在清理中,工作人员还发现其中的一个石磬上还刻划着清晰的弦纹。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介绍,这个石磬的发现非常意外,他当时就在现场,还是他第一个喊出了石磬的名字,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激动。

      磬是当时的庙堂之音,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它是古蜀王在祭祀时用来演奏的乐器,据专家介绍,这种乐器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它的发现真实地反映了古蜀王祭祀时的场景。同时也证明了金沙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礼乐制度。

      不论金沙遗址出土的石磬、太阳神鸟、玉璋还是玉琮无不彰显出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可是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在3000年前的古蜀王国会有如此高的文明,是什么造就了它的发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四川成都平原属盆地地区,周边较高的地区当时很可能有着很高的文化。成都平原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而且有很多的河流。当时茂密的丛林很适宜人类生存繁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四周的居民开始慢慢向这里聚集,来自不同的地域的人,也带来了不同的技术和艺术,各方文化在这里汇集,这里成了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传承谜团谜团二:三星堆、金沙遗址究竟如何传承?

      古蜀国3在金沙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对发掘出来的器物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出土的这些器物的形制上看很多都与据金沙村大约60公里的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非常的相似。尤其是金面具、金冠带和青铜小立人,都惊人的相似。

      孙华介绍,金沙出土的青铜小立人仅有19.6厘米,这是金沙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它与三星堆出土的2米高的青铜大立人在造型方面极其相似,身上都穿着同样的长衣,摆出同样的姿态,一只手空空地攥着拳头。不同的仅仅是身高上的悬殊,但从金沙青铜小立人下面的一个小插件可以看出,它此前应该是插在一个大件上的一个物品。除身高的不同,形制上看,两个青铜立人所差无几。

      金沙遗址中出土了金冠带上面刻有鱼、鸟、箭、人头图案,其做工也很精致。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图案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面的图案完全一致。孙华认为,金冠带与金杖都是至高王权与族权的体现和代表,二者表面上基本相同的纹饰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

      三星堆的突然消失,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待解的谜团。有猜测说:“三星堆的消失可能是外族的入侵。”还有猜测认为是受到洪水的侵袭,族人全部外迁所致。所有这些都是人们的猜测。金沙遗址的发现似乎可以解开一些三星堆突然消失之谜。

      此外,金沙出土的22厘米的青玉琮在众多的玉琮中显得尤为突出,它的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上面的微雕图案令人叫绝,堪称国宝。

      整个玉琮分为十节,玉琮上雕刻有40个人面纹和一人形图案,人体肥胖,头上戴有一个冠饰,双臂平举,两臂上都有一个上卷的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长袖飘逸。整个玉器为青色,玉质非常温润,呈半透明状。从造型风格看与良渚文化完全一致。

      成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谢辉在谈到对金沙遗址出土部分玉器的几点认识的时候曾表示,金沙遗址青玉琮与良渚文化的玉琮仔细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仍存在一些差异:首先质地不同,良渚文化的玉材多为鸡骨白,金沙遗址的是青玉;其次造像风格不同,在良渚文物中还没有发现青玉琮的造像风格的图案。

      没有文字到目前为止仍没能寻到文字,难道当时没有文字?

      金沙遗址

      在商代晚期的四川,那时流传着一种“巴蜀符号”,但这种符号究竟是不是文字,现还没有定论。

      孙华认为,按照文献的说法,确实没有文字记载。此前有一种说法,一个名叫尸子的人曾在蜀国着书立说,如果当时没有文字的话就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

      王仁湘说:“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并非没有文字,殷墟甲骨文是最好的证明。”

      华阳国志据《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王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豔,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后,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陇归之曲》。其亲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县内有一方折石,围可六尺,长三丈许。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桥,亦有一折石,如之,长老传言:五丁士担土担也。公孙述时,武担石折。故治中从事任文公叹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应之”。岁中卒。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国区域图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七年,封〔公〕子恽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

      〔赧王〕五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门置观楼,射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龙?池,城东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其园囿因之。平阳山亦有池泽,蜀王渔畋之地也。赧王十四年,蜀侯恽祭山川,献馈于秦昭襄王,恽后母害其宠,加毒以进王。王将尝之。后母曰:“馈从二千里来,当试之。”王与近臣,近臣即毙。王大怒,遣司马错赐恽剑,使自裁。恽惧,夫妇自杀。秦诛其臣郎中令婴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恽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绾为蜀侯。十七年,闻恽无罪冤枉死,使使迎丧入葬郭内。初则炎旱三月,后又霖雨七月,车溺不得行。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为蜀侯恽立祠。其神有灵,能兴云致雨。水旱祷之。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张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

      历代君主蜀山氏(蜀山氏冉族部落)

      蚕丛氏(蚕丛氏羌族部落)

      柏灌氏(柏灌氏羌族部落)

      鱼凫氏蜀王杜宇(人称“蒲卑”,蜀望帝,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定都鱼凫城。他后来把君主位让给同姓族人杜灵)

      望丛祠中的望帝、丛帝像

      开明氏蜀王杜灵(人称“鳖灵”,蜀丛帝,开明一世。治理洪水,建都郫邑)开明氏蜀王杜万通(蜀卢帝,又称蜀成帝,开明二世)

      开明氏蜀王杜褒(蜀保帝,又称褒子帝,开明三世)

      蜀王杜胡开明氏蜀王杜?(蜀赤帝,又称别帝,开明四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黄帝,开明五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白帝,开明六世)

      望帝之陵

      开明氏蜀王杜?(蜀黑帝,开明七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圣帝,开明八世)

      开明氏蜀王杜尚(蜀尚王,开明九世。灭亡昔阝、平周二国,迁都成都,实行君主制)

      开明氏蜀王杜?(蜀?王,开明十世)

      开明氏蜀王杜?(蜀后王,开明十一世)

      开明氏蜀王杜芦(蜀芦王,开明十二世。开凿石牛道,最后一位蜀王)

      开明氏蜀国共历十二位君主。于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伐蜀,蜀灭。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