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太行山山地系统

太行山山地系统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地形特点

      区内的丘陵以高丘陵为主,在鹤壁、铜冶以西,林县盆地和原康盆地以东分布较为广泛,多围绕深低山和浅低山分布。此外,鹤壁以南的东南边境地也有高丘陵小面积分布,局部地区为低丘陵。丘陵组成岩性较复杂,但其岩石风化较深,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多呈浑园的丘状或平缓的陵状。高台地是本区较为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铜冶、鹤壁以东地区,界于山地丘陵和平原之间。组成岩性以上新世河湖相堆积的砂砾岩、砂岩及泥灰岩为主,上面覆盖有数米至十余米厚薄不等的第四系洪积相的亚粘土或粘土。由于晚期地壳的差异抬升,伴随着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为现在的台地地貌形态。其顶较为宽阔平缓,海拔多在200~230米,高出东部平原100~130米。其中,鹤壁、汤阴一线以北的台地东部边坡较为狭窄陡峻,台地形态较为典型。南部地区的台地东缘边坡宽阔,呈倾斜状态向平原逐渐过渡,台地形态特征不如北部地区典型。区内盆地较多,形态特征较为典型的盆地有林县盆地、临淇盆地、原康盆地及南村盆地等。

  •   相关资料

      太行山脉自河北省进入河南省西北部,因而河南太行山脉是整个太行山脉西南段的尾闾部分。构成了山西太行山山地系统1高原与华北平原天然分界线。太行山脉的延伸方向在省境出现明显转折,大约在薄壁以北为北北东向,薄壁附近转为北东向,向西至济源县北,山脉走向呈东西向。整个山脉呈一向东南突出的弧形带状,长约180多公里,北部最宽处可达50公里,西部最窄处不到5公里。其地质基础为一穹断带,主干走向大断裂和东部边缘走向大断裂均很发育。沿铁山河、封门口、五龙口、克井、山王庄、焦作、薄壁、南寨、合涧一线展布的主干走向大断裂,将省内太行山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西北部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峻雄伟的中山,东侧和南侧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中间一段则为平原。因而整个地貌结构呈由西向东的中山、盆地和低山丘陵及台地、且由北向西南偏转的略呈弧形带状排列的组合形式。

      西部和西北部(包括任村、合涧、黄水一线以西地区)的太行中山,大致以西段最高,北段次之,中段最太行山山地系统2低。地貌类型以深中山和浅中山为主,也有一部分深低山、浅低山及高丘陵。这个集中在西北边境狭长地带向东南突出的弧形带状深山区,长约200公里,宽5~15公里。由于该区地处太行山脉主脊的东南翼,沿东南侧主干走向大断裂异常发育,因而山脊狭窄陡峻,山坡陡峭,坡度多在35°以上,断崖峭壁连绵不断。区内深中山主要分布在大峪河以西及纸坊沟以北两个地段。西段的深中山山势特别高峻,山顶海拔在1500米以上,陡峭的山峰沿狭窄险峻的山脊矗立,突出的山峰海拔达1700米以上,如斗顶海拔1955米,鳌背山海拔1929.6米,天台山海拔1715.7米。北段的深中山山顶海拔较低,峰顶面也较为平缓,海拔多在1500~1700米,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1700米。如双井脑后峰海拔1619米,十字岭主峰海拔1732米。该段深中山的东侧除部分地段是与低山和丘陵相接以外,大部分地段是与盆地和平原直接相毗连的,相对高度多在1000~1300米,山势显得异常高峻雄伟。特别是林县盆地西侧的深中山,由于林县大断层的控制,山坡已经甚为陡峻,再加上山体的组成岩性软硬相间,坚硬的石英岩和石灰岩等形成陡崖峭壁。源于山西高原的河流,呈辐射状横切太行山脉主脊,形成一系列深切的峡谷、嶂谷及V形谷。浅中山主要分布在上述深中山的中间地段,山顶海拔低,峰顶面较为平缓,海拔多在1000~1300米。但由于大部分地段是直接与平原相毗连,相对高差也在800米以上,深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以北的边境地区,在济源的勋掌以西也有局部分布,山势较为低缓,山顶海拔多在700~900米,山坡坡度一般在15~25°,流水切割较强烈,山体也较为破碎。浅低山主要分布在焦作东北、博爱北面的寨豁一带及五龙口西的孔山等地区,山势更为低缓,山顶海拔在400~700米,由于众多河谷的切割,山体相当破碎。其中,在焦作东北的浅低山由于东北―西南方向正断层特别发育,山体明显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而且西北坡陡,东南坡缓,单面山形态十分显著。五龙口西面的孔山系一岛状山,其北面的谷地为沁河故道,沁河是河流袭夺后的新河道。

      太行山脉的东北部,即任村、合涧、南寨、黄水一线以东,地貌以盆地、山地、丘陵及台地为主。浅中山主要分布在临淇盆地的东南及任村东北地区,在区内所占面积不大,但山势较为高峻,山顶海拔多在900~1000米,突出的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如临淇盆地东南的老爷顶海拔1069米,罗圈北岭海拔1042.8米,相对高度在700~800米。该区的浅中山海拔虽不如中山区高,但山峰尖峭,山坡亦相当陡峻,坡度多在20~40°。深低山分布较为广泛,在淇河以南,泽下、南村与黄洞、张村、黄水之间分布比较集中,面积也较大,此外,在姚村、河顺的东北部,横水与磊口之间,以及合涧至南寨一带也有一些深低山呈孤岛状分布。这种山地山势较低缓,山顶海拔多在700~900米,相对高度为500~700米,山顶较为浑园,尖峭的山峰不多,山坡坡度多在20~30°,并有厚薄不等的松散堆积物覆盖。浅低山山势更为低缓,山顶海拔多在400~7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山顶浑园,山坡坡度多在15~25°,山顶山坡多有厚薄不等的松散堆积物覆盖。这种山地在原康盆地、临淇盆地及南村盆地的周围,洹河与淇河之间及本区东南及北部边境地区均有分布,多呈分散的斑块状,面积大小不等。以上浅中山、深低山和浅低山,组成岩性均以石灰岩为主。

  •   简介

      太行山山地系统呈向东南凸起的弧形状分布在豫西北一隅,由中山、低山、丘陵及其间的山间盆地、山间沟谷所组成。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地势高峻,向东和向南则山势陡然下降,变为起伏和缓的低山丘陵,而与平原相连。太行山山地系统在河南省内仅由太行山一条山脉组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