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苍溪

苍溪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苍溪,地占嘉陵三百里,水秀山明;根寻巴国五千年,源远流长。古有“川北淳邑”之雅称,今有“绿色梨乡”之美誉。

  •   历史

      新时期时代

      属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一部分(前4400-前3300年)。从郧阳(今湖北十堰)汉水泗河流域迁徙来的先民在今嘉陵江东河流域、宋江河流域一带建立起父系氏族社会部落,分别称为“平周部落”、“奉部落”。

      夏代

      属夏部族联盟梁州境内。

      商代

      属羌方部族梁州境内。

      苍溪2

      周代

      ⑴西周——

      属平周国境内(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先民建立氐族侯国“平周”,定国都今旺苍县东河附近)。

      ⑵东周战国时期——

      属苴国平周县[1]境内(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开明氏蜀国灭“昔阝”、“平周”二国后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定国都今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秦代

      先秦时期——

      属秦国蜀郡葭萌县平周乡境内(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国灭苴国,依照秦王设立郡.县.郊/乡.亭.里五级制。平周撤县降乡,归蜀郡葭萌县管辖)。

      汉代

      ⑴西汉——

      属蜀郡平周县苍溪乡(汉太祖刘邦元年,前202年,平周撤乡升县,归蜀郡平周县管辖。因嘉陵江亭子口一段河道两岸高山壁立,峡谷幽深,江水流经其间呈碧绿色,称为苍溪谷,取乡名苍溪,乡域归平周县管辖)。

      ⑵东汉——

      属蜀国梁州北巴西郡阆中县苍溪乡(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三年,今219年,依照汉室改立州.郡.县.郊/乡.里五级制。归梁州北巴西郡阆中县管辖)。梁州为益州分划开的二州之一,北巴西郡为巴西郡细化开的四郡之一。

      晋代

      ⑴西晋——

      属梁州巴西郡苍溪县(晋世祖司马炎太康?年,今28?年,北巴西郡并入巴西郡。苍溪撤乡升县,归梁州巴西郡管辖,县治位于今苍溪县亭子乡)。

      ⑵东晋——

      属梁州北巴西郡苍溪县(晋孝宗司马聃永和三年,今347年,巴西郡再次分化出北巴西郡,县治仍前)。

      南北朝时期

      ⑴属北魏国梁州北巴西郡汉昌县(魏太宗拓跋嗣常泰四年,今420年,县治迁至今苍溪县禅林乡青山观村,城关名青山驿,易县名汉昌)。

      ⑵属梁国北巴州北巴西郡汉昌县(梁高祖萧衍天监八年,今509年,县治移至今苍溪县白驿镇白庙,归北巴州北巴西郡管辖)。

      ⑶属西魏国隆州盘龙郡汉昌县(魏废帝拓跋钦?二年,今553年,北巴易州名隆,北巴西易郡名盘龙,县治仍前)。

      隋代

      ①属梁州汉昌县(隋高祖杨坚开皇三年,今583年,隋室设立州.县.郊/乡.里四级制。复归梁州管辖,县治仍前)。高祖开皇十八年,今598年,梁州并入益州。县治移至今苍溪县白鹤乡白鹤铺,复县名苍溪。

      ②属巴西郡苍溪县(隋世祖杨广大业二年,今607年,隋室改立郡.县.郊/乡.里四级制。归巴西郡管辖,县治仍前)。

      唐代

      属山南西道隆州苍溪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今618年,唐室设立道.府/州.县.郊/乡.里五级制。归山南西道隆州管辖,县治仍前)。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今713年为避李隆基讳,隆易州名阆。

      宋代

      属利州路阆州苍溪县(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今960年,宋室设立路.州.县.镇/乡.里五级制。归利州路阆州管辖,歧坪撤县降镇,并入苍溪县,县治仍前)。

      元代

      属四川中书省广元路保宁府苍溪县(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今1276年,元室设立省.路.府.县.镇/乡.里六级制。归四川广元路保宁府管辖,县治仍前)。

      明代

      属四川布政使司保宁府阆州汉昌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今1377年,明室设立司.府.州.县.镇/乡.里六级制。苍溪易县名汉昌,归四川保宁府阆州管辖,县治仍前)。明洪武十三年,今1380年阆中撤州制,称保宁府汉昌县。

      清代

      属四川行省保宁府苍溪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七年,今1667年,清室设立省.州/府.县.镇/乡.里五级制。汉昌复县名苍溪,归四川保宁府管辖,县治仍前)。

      民国

      ⑴属四川行省嘉陵道署苍溪县(民国孙文德明二年,今1914年,民中央设立省.署.县.镇/乡.里五级制。归四川嘉陵道署管辖,县治仍前)。民国二十四年,今1935年撤嘉陵道署改制督察区,作川北督察区。

      ⑵属四川行省川陕革命区苍溪县。1933年7月临时成立苏维埃苍溪县委,县治位于今苍溪县文昌镇。

      共和国

      ①属川北行署区剑阁专区苍溪县(1950年1月18日,共产中央设立署区.专区.县.镇/乡.村五级制。苍溪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归川北剑阁管辖,县治位于今苍溪县陵江镇东城)。

      ②属四川省南充专区苍溪县(1953年,共产中央设立省.地区.县.镇/乡.村五级制。归四川南充管辖,县治仍前)。1970年南充撤专区改制地区,作南充地区。

      ③属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85年9月,共产中央改立自治区/省.市.区/县.镇/乡.社区/村五级制。归四川广元市管辖,县治仍前)。

      ④属四川省广元苍溪市(约2020年,苍溪撤县升县级市,县治位于今苍溪县陵江镇杜里坝)。在建

      历代行政区划

      平周→苍溪乡→苍溪县→汉昌县→苍溪县

      历代县治中心

      亭子乡亭子口(为最早县治中心,约今285年始建)、禅林乡青山驿、白驿镇白庙、白鹤乡白鹤铺(为最久县治中心,历时1330余年)、文昌镇、陵江镇东城、陵江镇杜里坝

      城市殊荣

      中国雪梨之乡

      中国红阳猕猴桃之乡

      中国毛兔之乡

      中国诗词之乡

      中国道教名县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

      中国天然气基地县

      中石化、中石油“十二五”会战地

      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

      四川省首批文明、卫生县城

  •   概述

      苍溪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东靠巴中巴州区,西连广元剑阁县,北接广元昭化区、旺苍县,旺苍县,南邻南充阆中市​。据蟠龙山脚及铧厂沟出土文物证实,约1万至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苍溪一词得名西汉,自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已有1700多年县治历史,素有“川北淳邑”之雅称。

  •   自然地理

      苍溪3全县域属低山区,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九龙山主峰海拔1377m为最高峰,嘉陵江出境处涧溪口海拔352m为最低洼。境内地貌由低山和深丘及河谷平坝构成,土壤酸碱度为5.8-8.2pH。

      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和,有“高山寒未尽,谷底春意浓”的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6.9℃,一月份平均气温6℃,七月份平均气温27℃,极端最低气温约-4.6℃,最高气温约39.3℃,昼夜温差3-7℃,年均日照1352.52/h,年均无霜期288天,年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人口民族人口最多的陵江镇109528人;人口最少的龙洞乡7195人。

      这里现有汉、羌、彝、藏、苗、回、侗、瑶、傣、满、白、壮、蒙古、土家、布依、纳西、傈僳等民族居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7%。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苍溪县三川镇,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337m,是苍溪全县境内最高峰。原始林木覆盖率为98%,可称之为天然氧吧。

      自然保护区内既有铁甲松、银杏、樟树、兰花、天麻等野生植物,也有柳杉、漆树、枫香、百合、海棠等珍稀植物,还有獾、狐狸、野猪、野兔、黄麂、雉鸡、画眉、蝮蛇、梅花鹿等珍稀动物,以及猕猴、大灵猫、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分布有豹、獐、金雕、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苍溪九龙山又以九龙潭为界,分九龙前山和九龙后山,森林浩瀚、山体秀灵,天象多彩,自然景观富集。春赏花海,夏看山水,秋观云海,冬踏傲雪,100个大小山峰星罗棋布、错落有致,众多湖泊犹一颗颗宝石镶嵌。走进保护区,去感受纯天然的呼吸吧。

      嘉陵江涧溪口位于嘉陵江苍溪县红军渡段,海拔352m,是苍溪全县境内最低处。苍溪境内嘉陵江最窄处水面,林木葱郁景色宜人。

      红军渡涧溪口为红四军强渡嘉陵遗址。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为配合苏维埃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进,但国民党二十九军田颂尧受民国中央指令阻饶红四军,红四军领导经地形考察后决定在夜间以塔山湾涧溪口为主渡口,与国民二十九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拼杀。最终以红四军成功渡江宣告战役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塔山湾渡口改名为“红军渡”,1984年10月,83岁高龄的徐向前元帅饱含深情的写下“红军渡”几个大字。

      嘉陵江为长江水系,古又称“阆水”,发源于四川省平武县境内的雪宝顶,长700km,流域面积3.64万k㎡。因流经陕西省凤县嘉陵谷而得名,支流众多,最大支流有涪江(遂河)和渠江(潜水)。渠江水力资源372万kW,长720km,水力资源205万kW。两河在合川汇入嘉陵江,形成蜿蜒曲折的树状水系。苍溪张王庙—合川龙洞沱河段直线距离仅200km,而河道蜿蜒长达约600km,且多环形、菌形曲流。尤以顺庆—武胜间的河段为典型,有“九曲回肠”之称。

  •   行政区划

      2008年始,苍溪县辖22个镇(陵江镇、云峰镇、东青镇、白桥镇、八庙镇、五龙镇、永宁镇、鸳溪镇、三川镇、龙王镇、元坝镇、唤马镇、歧坪镇、白驿镇、漓江镇、文昌镇、岳东镇、石马镇、运山镇、东溪镇、高坡镇、龙山镇),17个乡(禅林乡、亭子乡、白鹤乡、浙水乡、雍河乡、新观乡、中土乡、石门乡、月山乡、白山乡、彭店乡、桥溪乡、龙洞乡、黄猫乡、石灶乡、河地乡、双河乡)。

  •   风土人情

      宗教信仰苍溪县汇集了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各种东西方宗教流派,其中道教正一派为代表的道教建筑和道教文化尤为突出。

      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逍遥自在,而广元山高路险正是道家传扬道法的绝佳地方,加上历代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在有着古蜀文化的苍溪道观香火不绝,反之佛寺却在苍溪频临衰落。

      蜀苴文化⑴西周——古氐羌文化

      苍溪4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今广元一带的先民建立“昔阝”、“平周”两个氐族侯国,和一个羌族侯国“奉“。国都分别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旺苍县东河镇、苍溪县歧坪镇,昔阝国辖管范围大约今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平周国管辖今广元的旺苍县、苍溪县,奉国管辖今广元的苍溪县歧坪镇至巴中的巴州区一带。

      ⑴西周——古蜀苴文化

      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今广元一带的先民建立“昔阝”、“平周”两个氐族侯国,和一个羌族侯国“奉“。国都分别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土基坝、旺苍县东河镇、苍溪县歧坪镇,昔阝国辖管范围大约今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平周国管辖今广元的旺苍县、苍溪县,奉国管辖今广元的苍溪县歧坪镇至巴中的巴州区一带。东周春秋时期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开明氏蜀国灭昔阝、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国都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辖管原昔阝、平周二国领地),宣布苴国成立。而奉国被巴国所灭。

      苴国对内积极发展生产,对外示好当时强盛的巴国,时常与巴国联合抗蜀,而渐成为西南地区的一个与当时开明氏蜀国、巴国齐名的强国。领土也有所扩张,辖管范围大致今四川绵阳的梓潼县、广元的剑阁县、青川县、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苍溪县、甘肃陇南的康县、陕西汉中的宁强县、略阳县。

      苴国君主虽被蜀王封为汉中侯,但始终没能真正坐领汉中,汉中褒地曾先后为巴、楚、秦三国占领。

      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国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得势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本蜀论》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食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苴国共存在56年。

      苍溪5 红色文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