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重庆渝中区

重庆渝中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渝中区是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呈半岛形状,是一座山川秀美的江城和山城,是长江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巴渝文化发祥地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曾是巴国国都、大夏国国都、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为重庆市第一区,1955年改称市中区,1995年3月在重庆市区划调整中更名为渝中区。

  •   1、渝中概况

      位于重庆直辖市、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渝中区,三面环水,一面

      重庆渝中区1通陆,形似半岛,其地形在全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然而,更让世人惊叹的是,面积仅22.56平方公里的渝中区,商贸、金融、交通、信息等各行各业高度发达、繁荣。行舟江上,半岛高楼林立、行人匆匆、市景繁荣,故有中国大陆中西部小香港之美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闪耀在巴渝大地。

      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历史悠久。从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郡治江州以来,历为郡、州、府、县治所,并曾为巴国国都、大厦国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盟军总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等均驻境内。重庆解放后,市党、政、军领导机关一直驻在区内。1950年6月建立第一区,1955年11月改称市中区,1995年3月更名为渝中区。

      渝中区还是重庆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区内的重庆火车站是成渝、川黔、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口,她已成为重庆市联系全国各地的重要窗口。

      轨道交通二号线东起本区商业中心---较场口,较场口车站西至大渡口区的新山村全长18公里,设18座车站,已于2004年建成通车。

      渝中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重庆市已确定渝中区为素质教育实验区和德育实验区;连续多年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区;医疗机构齐全,设备先进,力量雄厚,是重庆市的医疗卫生中心。另外,渝中区信息化水平接近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中介服务业初具规模;都市旅游形势喜人,已成为优秀旅游城区。

  •   2、气候地理

      渝中区位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地处重庆市西南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一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接壤。全区总面积为23.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54平方公里。境内地形,最高处海拔394米,最低处167米,坡降较大,高差悬殊。

      渝中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具有气温高,日照少,雨季长,湿度大,云雾多,霜雪少,风速小等气候特点,是著名的“雾都”和长江干流三大“火炉”城市之一。近年来,雾日呈减少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淡化了“雾都”和“火炉”的称号。

  •   3、行政区划

      渝中区共划分为朝天门、望龙门、解放碑、南纪门、七星岗、菜园坝、两路口、大溪沟、上清寺、石油路、大坪、化龙桥12个街道。区政府在各街道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辖区事务。

  •   4、经济情况

      渝中区历来是重庆市的经济强区。重庆直辖以来,渝中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实现4333美元,在全市率先突破4000美元;区级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2005年达到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五年内年均增长21.7%。商贸中心地位稳固。商贸销售总额突破500亿元,2005年达到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五年内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五年内年均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2005年达到95亿元,五年内累计完成投资额368亿元,比“九五”增长2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总额4.4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四分之一,是“九五”时期的1.3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2005年达到11240元,比上年增长10.8%,五年内年均增长10.3%。

  •   5、人口民族

      根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渝中区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为66.49万人。性别构成,男性34.20万人,占51.44%;女性32.29万人,占48.56%。年龄构成,0—14岁的人口7.34万人,占11.03%;15—64岁的人口52.13万人,占78.41%;65岁及以上的人口7.02万人,占10.56%。民族构成,汉族人口65.99万人,占99.25%;回族、土家族、满族、苗族、壮族、蒙族、彝族等37个少数民族人口0.50万人,占0.75%。渝中区共有家庭20.44万户,家庭人口为56.6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2.77人。

      2005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总数为59.94万人,比2000年增加1.7万人,增长2.9%,年均增长0.6%。“十五”期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了连续五年负增长,2005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1‰。全区常住人口2005年为69.78万人,比2000年增加3.29万人,增长4.95%,年均增长0.97%。200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到97%。

  •   6、历史沿革

      区境是重庆市的母城和发源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建立巴国,区境属巴国江州地域,较长时间为巴国国都所在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两年后,以巴国地置巴郡,区境属巴郡江州县地域,为巴郡和江州治所所在地。从汉代至清代,区境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地域。其中,从公元561~1929年,属巴县地域历时1368年。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其中,从公元1363~1371年,为大夏国国都所在地。

      1929年,国民政府在巴县城区正式设重庆市,区境属重庆市地域。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庆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在此期间,区境一直是市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区境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陪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

      重庆解放后,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将原重庆市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1995年3月,将沙坪坝区大坪和化龙桥街道划入市中区,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在此期间,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1997年,渝中区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57万。辖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区政府驻七星岗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常住总人口664942人,其中汉族人口65.99万人,占99.25%。各街道人口:七星岗街道 69962人、较场口街道 43049人、解放碑街道 26061人、两路口街道 37507人、上清寺街道 63602人、王家坡街道 30543人、菜园坝街道 25544人、南纪门街道 51727人、望龙门街道 41770人、朝天门街道 28398人、大溪沟街道 64715人、大坪街道 124033人、化龙桥街道 58031人。

      2002年,渝中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大坪、化龙桥),108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59.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39万人。

      2005年末,渝中区户籍人口59.94万人,常住人口69.78万人。辖朝天门、望龙门、解放碑、较场口、南纪门、七星岗、菜园坝、两路口、大溪沟、上清寺、王家坡、大坪、化龙桥13个街道。

  •   7、社会发展

      “十五”期间,渝中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突破万元大关。2005年,渝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0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560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9.9%。从消费结构看,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2005年下降到36.1%,比2000年减少3.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已连续6年保持在40%以下。 渝中区在经济发展中,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商贸、金融、信息、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第一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1.4%,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1%上升到88.6%;2005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73.7%,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7%速度递增。 “十五”期间,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达到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0%,年均增速11.1%,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高0.2个百分点。区级政收入突破10亿元,2005年达到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五年内年均增长21.7%。商贸中心地位稳固。商贸销售总额突破500亿元,2005年达到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五年内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五年年均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强劲。2005年达到95亿元,五年内累计完成投资额368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总额4.4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四分之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