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卫星城镇

卫星城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镇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卫星城镇 英文名: The satellite towns 特点: 独立性,但与母城联系紧密 起源: 17世纪

  •   作用

      一种意见认为,卫星城镇可以疏散特大城市的人口、工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和促进郊区化有积极作用。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卫星城镇的投资巨大、建设时间较长,对缓解中心城市上述问题的作用不明显,反而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和企业、事业单位,不如把这方面投资用来改造中心城市或建设新市区。

  •   建设

      卫星城镇2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後是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

      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格勒等已经建成。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和吴淞。70年代上海市由於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   特点

      卫星城镇3①位置。分布于特大城市周围,距离近的往往居住职能和依附性强,如卧城;距离远的往往工业职能和独立性强,人口数量多。卫星城镇与母城之间一般有绿地分隔,但有时两者因扩展而连接,形成城市群。

      ②发生过程。借助于母城的力量发展,一种情况是在特大城市影响下使乡村自然变质,另一种情况是按照规划人湿地建立卫星城镇。

      ③职能。为母城承担部分职能,以工业、居住、文化教育为主。

      ④地域结构。多数是在旧有小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少数是在郊区空地和乡村地区建立。卫星城镇可以根据其各种特点的指标划分出各种类型。

  •   起源

      卫星城镇1卫星城镇的设想最初是由英国的E.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花园城市。这种城市位于大城市郊区,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

      英国1903年在伦敦郊区建立了最早的花园城市莱奇沃斯。卫星城镇概念则是美国的C.C.泰勒于1915年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和美国卫星城镇获得较大规模的发展。

      初期多为距离较近、规模较小的“卧城”,以居住职能为主,位于交通干线上,一般离中心城市30~50公里,人口2~6万人。随着功能的扩大,如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建立,卫星城镇的规模于50年代后期增加到8~10万人;70年代中期又扩大到15~25万人。卫星城镇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也加大了,甚至达 80~130公里。

      这种趋势在卫星城镇发展较早、数量较多的伦敦最为明显。其他如巴黎、东京和莫斯科等也呈现此种趋势。中国自50年代末期以来,也有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设了若干卫星城镇。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