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沁县

沁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沁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北部。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市的平遥县接壤。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煤海中的绿地”、“北方水城,中国沁州”之称,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172205人(2010年),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沁县 外文名: Qinxian 所属地区: 中国 山西 建立时间: 沁县古称铜革是,建制于公元前593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面积: 1297平方公里 人口: 17.2万人(2008年) GDP: 7.7亿元(2007年) 地理位置: 位于长治市北部。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 友好城市: 长治市 著名景点: 二郎山 地域名人: 韩万金 地方特产: 沁州黄小米饭,沁县卤肉干馍,沁县牛寺核桃 知名企业: 沁州黄集团,二轻公司,禾宝中药材公司,佳利食品公司 电话区码: 0355 邮编区码: 046400 建立时间: 公元前593年 下辖地区: 7乡6镇 著名景点: 二郎山森林公园、莱茵湖郡 地方特产: 卤肉干馍、腊驴肉 邮编区码: 046400 电话区码: 0355 行政类别: 县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方方言: 沁县话 面积: 1297平方公里(2010年) 人口: 172205人(2010年)

  •   交通

      太(原)洛(阳)公路纵贯南北,二沁(沁县、沁源)、沁武(沁县、武乡)公路横亘东西,太(原)焦(作)铁路过境畅通,交通十分便利。素有“北控太原,南襟上党,冀南之门户,潞泽之咽喉”之称。

      沁县交通相当便利,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新旧208国道和太焦铁路穿城而过, 省道沁涉线和沁沁铁路横贯东西,以此为主轴,加上县内几条骨干道路,构成了本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   人口民族

      全县常住人口为 17220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995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246人,增长1.32 %。年平均增长率为0.13%。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9355 户,家庭户人口为165663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3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2 人减少 0.26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9893人,占 52.2% ;女性人口为82312人,占47.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11.17下降为 109.21。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 31904人,占18.53%;15-64岁人口为126322人,占73.3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979人,占8.1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3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40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2089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8186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494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323 人上升为 488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8789人上升为1213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7693人上升为4753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8177人下降为26102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72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970人,文盲率由 4.53 %下降为2.74%,下降1.79个百分点。

  •   位置境域

      沁县1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是长治市北部四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县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2°28′~112°54′,北纬36°26′~36°59′。县城北距太原168公里,南距长治95公里。

      山西沁县将出现这样的美景:一座古朴而具有风韵的老城“坐”在水上,清澈晶莹的河水围城缓缓流过。护城河的两侧形成风光美如画的一条彩带。西湖水库、北海公园、漳源湖等湖泊像颗颗珍珠镶嵌在这条彩带上。关帝庙牌坊、龙珠古寺、玉皇大帝塑像等像闪闪发光的明珠,使这条彩带五彩斑斓。西湖泛舟、华灯水景、映日荷花、假山喷泉等美景,让这条彩带风光迷人。这里不是江南水乡乌镇;这里不是杭州西湖;这里不是扬州瘦西湖;而是正在建设中的“北方水城·中国沁州”——山西沁县。沁县在巍巍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是山西119个县中(96个有煤炭的县例外)仅有的几个拥有生态风光的县之一。沁县,大自然的特别钟情,使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汇。水,给予这个县生命之魂。沁县,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让这里的土地肥沃滴油,粮田连片无垠。土,给予这个县生命之根。沁县,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让这里风光美如画。景,给予这个县风情万种。沁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距太原百公里,交通发达,风光迷人,是山西黄土高坡、煤海之中的一点“绿”。现在全县17万人正举倾城之力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开发沁县生态资源山西119个县中有96个县有煤炭资源,沁县是山西少数没有煤炭资源的几个县之一。近年来,当众多县靠煤炭富起来之后,沁县2007年全县人均GDP仅4259元,不到长治市所属县、区平均的1/3。全县产生了“资源缺乏症”、“致富无望症”。全县人气不高、才气不旺,甚至有人讲沁县“运气不好”,问题的根源是思想封闭保守。县委与县政府新班子上任后,展开了是资源缺乏还是资源未开发的调研及思想大解放讨论,通过全县三干会、人大、政协等各种会议的演讲和宣传,使全县18万人认识到,沁县煤炭资源短缺,但水及风光资源在全省乃至华北却独一无二。“水、土、人、邻”等是沁县的四大优势。水是沁县最大的、最为独特的优势资源,拥有湖泊数量全省最多,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长治市的2倍,全省的3倍,泉水星罗棋布,大小河流交汇纵横,且全是源头活水,水质好,无污染。有华北地区最大、日流量万吨的后泉、元王天然优质矿泉水等地层泉眼26处,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地矿资源显示,沁县境内水体80%源于300米~400米以下三迭纪岩的深层地下水,源源不断、经久不绝,土壤肥沃,养分充足。全县1300平方公里,素有“一圪垯土”之称。森林复盖率达32.5%。全县属于丘陵山区北温带气候,是全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和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人杰地灵,质朴守信。沁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设县较早的县份之一,素有耕读传家之风,被誉为文化之乡。北魏时期的民间石刻南涅水石刻堪称全国民间石刻瑰宝。“三弦书”古韵悠扬。良相吴琠为沁州人,清廉、和谐的典型代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辅相成,相得成趣,为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必要条件。绘制“北方水城”蓝图2007年11月,沁县开展了“集民智、求突破、找优势、谋发展”大讨论,又征询专家意见,制定出了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发展战略。一期工程(2008年~2010年),完善西湖改造和漳河河道治理工程,启动瘦西湖、东湖和南湖工程,在县城形成以西湖为中心的东湖、北海、瘦西湖、南湖四湖环绕;二期工程(2011年~2013年),完成县城水系建设,修复疏浚漳河、下曲峪河、小河、迎春河、实施圪芦河(湖)引水工程,连接北海和西湖,在县城初步形成五水交汇;三期工程(2014年~2016年),搞好全县河流水系规划建设,把县城境内能够连接的主要河流、湖泊、塘坝都贯通连接,不能纳入全县水系的进行改造,基本实现全县有水,碧水长流。形成绿色、特色、山光水色和工商贸、科教游为一体,湖光山色,最宜人居,具有南国风韵、北国风情的三晋最佳旅游胜地和商贾名城。建设“北方水城·中国沁州”2008年是实施“四以”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一)以水为魂,创造水城靓丽品牌,打好四个攻坚战:一是基础设施攻坚战。包括县城街路新建改建工程、全县出境道路建设工程和电力基础工程建设,构建城乡、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二是水系建设攻坚战。主要包括县城水系湖泊建设治理工程、河道建设治理工程以及全县外围水系工程三大块。三是标志性工程建设攻坚战。建设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沁州体育馆、教育园区、小河开发区等“三馆四区”的工程。四是水城绿化攻坚战。围绕水城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一路、一河、一环、三园、四景的绿化工程。(二)以土为根,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确定农业发展的战略是建设两个园区、培植三大优势。建设一个占地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一个标准化的规模种植、养殖园区。培植优势产业、优势基地、优势品牌,在经济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基地化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三)以工为重,依托周边强企富县。结合实际,依托周边抓工业,延伸农业抓工业,承接转移抓工业,重点培育焦炭、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煤化工、电力等五大产业,突出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建好“一个园区”,即:依托华安焦化,建设尧山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要把尧山工业园区打造成产值达200亿元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沁县工业经济发展最大的增长点:二是抓好“三个一批”。救活一批原有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和濒临倒闭的企业;壮大一批像沁州黄、唯思可达、佳美等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工业大项目。(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富裕沁县。“意莫高于民,行莫厚于乐民”,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始终不能忘记”:一是始终不能忘记沁县是山区、老区、欠发达区、贫困地区,还有不少特殊的人群生活困难:二是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先辈都是农民,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对不起农民就是不孝子孙:三是始终不能忘记改善民生就是发展,改善民生也是政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认真解决好关注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三大问题。现在沁县以四湖环抱、五水环绕、水魂神韵为水带,以县城为中心形成蓝天碧水、湖光山色,建设具有江南风韵和北国风情的休闲旅游“北方水城”。将来游客很可能形成一种感受——“早知有沁州水城,何必下江南”。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北方水城的口号“五湖四海 沁州胸怀”2009年5月28日—6月3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举办了北方水城“首届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名优特产

      沁县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是山西沁县民间美誉当地三大名产的顺口溜。沁县的鸡蛋,个大皮红,黄少清多,营养价值高;南瓜子则个大仁满(长2.2厘米、宽1.3厘米),含油量高,确实称得上“宝”。“沁州黄”小米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小米“沁州黄”为什么叫“吴阁老”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明代时,沁州檀山一带有座古庙,庙里住着几位和尚,生活清苦,免不了忍饥挨饿,他们看见庙周围的土地荒芜,就开垦出来,种上了糙谷。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驯化,糙谷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种谷子,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越嚼越香,遂起名为“爬山糙”。清代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吴 ,沁州人士,人称“吴阁老”。在衣锦还乡时,听说“爬山糙”品质极佳,状似金珠,熬稀饭锅边不挂米粒,蒸饭、切饭香甜味美。为了证实传言,便亲自到檀山庙内品尝,方知名不虚传。当时他嫌“爬山糙”名字不雅,便称之为“沁州黄”。在还朝时还带了一些小米献给康熙皇帝。康熙食后,大加赞赏。这样“沁州黄”便成了年年向皇帝进贡的珍品。因吴阁老使“沁州黄”名扬朝野,久之,“吴阁老”也就成了“沁州黄”的代名词。沁县有唯思可达、沁州绿绿天下、核桃仁、有机食品等众多特产。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沁县位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北部、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经112°28′~112°54′,北纬36°26′~36°59′之间。东接襄垣、武乡,南邻屯留,西部与沁源毗邻,北部与武乡及晋中地区的平遥接壤,位居省城太原与市府长治的中轴线上,县城北距太原168公里,南距长治95公里,沁县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2010年)。

      地形沁县属黄土丘陵山区,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点为位于西部的棋盘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点为南池乡的二神口,海拔高度为916米。

      水文沁县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纪河、段柳河,徐阳河、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条,呈井字型分布。

      气候沁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167天,年平均降雨量为606mm。

  •   旅游名胜

      沁县境内有省级文物4处,县级文物18处。位于县城西南15 公里处的册村乡乌苏村,有战国时韩国别都阙与城遗址。县城南25公里处的故县镇村,是古铜鞮县城遗址。村西的紫金山文中子石室,因随唐大儒王通在此培养出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温大雅等八大国公而闻名,县城西30华里处的伏牛山龙泉神庙,曾以其规模宏大,气貌不凡而闻名三晋。城南二郎山上,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北魏石刻阵列馆,馆内藏有北魏到北宋500 年间的南涅水石刻为主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及碑碣近千件。康熙皇帝御笔亲书《千字文》石刻被列为“中华之最”,陶渊明手书撃夤旁邮珨十二首玉石石刻全国闻名。以南涅水石刻馆、 徐村吴王典墓、太里羊舌氏三贤墓为龙头,康熙皇帝御书楼,漳河源头龙珠寺、华山相配套的人文游览区;以二郎山、西湖公园为主的黄土风景区,以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决死一纵队纪念馆为

      主的革命纪念旅游区。沁县自2010初沁县景点南涅水石刻、二郎山森林公园、莱茵湖郡、永庆寺、漳河源头、普照寺、棋盘山、花山、小瀑布、阏舆古城及墓地、小东岭、等30处景点。有利开发沁县的经济概况。

  •   旅游景点

      圣天寺

      沁县3圣天寺在山西沁县城东30公里东郎村北侧。始建于晋,宋、元、明、清各代有修葺。前后两 进院落。有山门、中殿、后大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

      大云禅院

      大云禅院在沁县城西13千米的郭村镇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邻,林木掩映。寺院坐北向南,共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两侧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现仅存前殿、后殿等主体建筑。

      普照寺

      普照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沁县城西8公里的郭村镇开村村东。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阴,视野广阔,景色优美。寺坐北向南,原为西进院落。中轴线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观音殿(后殿),两侧配殿、厢房、节义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现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

  •   民俗风情

      沁州三弦书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以及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包括晋南安泽、浮山等地的曲艺形式。因沁州三弦书的早期艺人多属盲人,他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规范行内言行,于清顺治十年(1653)成立了“三皇会”,并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传说中的“三皇爷”生日那天,在沁州举行艺术赛事以为庆贺与交流,民间遂把这一天称为“老州会”。又因古沁州辖区不只今天的沁县,还包括今武乡和沁源两县,后世俗称“老州”,故在“老州会”演出的沁州三弦书,又被老百姓称作“老州调”。沁州三弦书迄今已有 400年左右的历史,是北方鼓书艺术中历史比较悠久而较为古老的一种,唱腔曲调板式丰富,音乐优美动听,传统书目积累较多,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十分深广的艺术影响力,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影响深广。

      沁州三弦书,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栗四文、李效清、骈中堂被山西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栗四文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CCTV戏曲台可收看。

      《大鼓三曲》是流传在沁县境内最古老的一种民间音乐曲牌。据老艺人讲,早在(清)光绪年前居住在松村乡康公村的王石成、王八斤兄弟俩的音乐团就会吹奏这一曲牌。当时称音乐是打鼓的(也叫钱行家)这一曲牌大都在庙会祭典或办丧事中吹奏,曲调委婉流畅,从始至终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是由三个小曲组成,在三段小曲前有二段前奏叫边二拍,连三拍节奏由缓到快,逐渐行成节奏明快,委婉流畅的节奏。二段前奏引出一曲、二曲、三曲。整个曲子由粗细两只唢呐合奏,粗唢呐按谱规范吹奏,而细唢呐则比粗唢呐高八度,听起来圆滑、跳跃、粗细唢呐和起声来非常好听,另整个曲子吹奏过程,鼓点不断,很有特色。

      《大鼓三曲》主要乐器,⑴吹奏类:粗乐唢呐也就是低音唢呐细乐唢呐(高音唢呐)过去用A调(1号)现用G调(2号);⑵打击类:小鼓1只,小钗,大钗,大小锣各个;⑶笙;⑷演奏专用服饰。

      《大鼓三曲》形成以来,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形成以下特征: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古庙会的大型祭祀活动,具有庙堂音乐特征。在民间丧事活动中,形成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特征。《大鼓三曲》,主要以粗细唢呐合奏,鼓、钗齐用从而构成稀有性特征。

      《大鼓三曲》是上党地区唯一的一种民间吹打曲牌,对它抢救,保护的价值有两点:学术价值,大鼓三曲在民间吹打乐,实属罕见的曲谱。大鼓三曲作为一种民间吹打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丧事从简,曲牌展示日益减少;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手因年事已高相继谢世,有些技艺难以传承;对它保护有助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推动。实用价值,抢救保护“大鼓三曲”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南涅水挑高秧歌是流传在沁县牛寺乡南涅水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挑高秧歌,也叫干板秧歌,产生于沁县北部牛寺乡的南涅水、山曲、里庄、南牛寺以及涅河北岸武乡的古城等地,早在北魏时期当地居民就有崇佛活动,这种民间秧歌常用在祭祀活动中演唱,后来这种活动移到每年春节、元宵节进行,一方以祭祀为先,同时也到商号店铺及机关、学校进行祝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馆把挑高秧歌音乐进行改编并以小戏形式搬到舞台,秧歌音乐更加和谐动听。由于过去南涅水为乡政府所在地,故称为南涅水挑高秧歌。挑高秧歌不配音乐,只打锣鼓,唱腔起板高亢激烈,落板随和、低落。唱词大部为七字式和十字式两种,上下两句合成一整句。2009年牛寺乡编排的传统挑高秧歌《祝福》参加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获得领导、专家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   社会事业

      教育2013年,沁县高中教育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1%;改扩建村级幼儿园8所。中专类学校:沁县师范、职业中学、沁县卫校,中学类学校:沁县中学、沁县二中、城关中学,小学类学校:育才、红旗、师范附小、城关小学等四所县直小学。

      卫生2013年,沁县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计生服务站等4家医疗机构。

      文体2013年,沁县农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入户安装2万余户,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3700多场。县体委有400米标准跑道,室内灯光球场、门球场等设施。

      社会保障2013年,沁县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0户,易地移民搬迁95户299人,210个行政村亮化任务及乡村清洁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就业人数182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08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月提高1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30元、24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

  •   经济

      综述2013年,沁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比2012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亿元,比2012年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1.46亿元,比2012年增长1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41万元,比2012年增长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9亿元,比2012年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亿元,比2012年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18元,比2012年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325元,比2012年增长12.7%。

      第一产业2013年,沁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6.1%。新发展沁州黄种植面积2万亩,设施蔬菜6000亩,核桃经济林2万亩,小杂粮1万亩,中药材5000亩,畜禽养殖达到589万头(只),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公斤。完成14个企业、34个品种、4万亩有机认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年建成省级示范合作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农产品“513”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沁州黄农业园区16家企业入驻、21个项目落地建设,5家企业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产业2013年,沁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15%。实施了潞宝金和生肉鸡屠宰加工、小杂粮加工、沁州黄醋业万吨米醋、沁园春矿泉水有限公司百万吨矿泉水开发、襄矿集团华安焦化公司焦炉二期,唯思可达公司优质果汁生产线、沁州绿公司蔬菜配送加工等财政增收项目,并有部分项目具备了开工生产条件。与中科院遗传和生物研究所、碧水源公司、协鑫潞安电力、国新能源、汾酒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华安焦化130万吨焦炉二期工程点火烘炉,6.8万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顺利实施。沁园春矿泉水开发二期工程试产出水。协鑫、国新能源投资的4个加气站项目均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2013年,沁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7.2%。成功举办第五届端午民俗文化节。节庆期间,拉动社会商品零售收入1020万元,签订投资意向16个;依托民俗协会、清韵戏曲盔饰合作社等文化团体,开发出麦杆烫画、木刻、石雕、戏曲盔饰等一批别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打造城乡一体物流服务体系为方向,启动并实施了葆源公司为农服务体系、万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龙飞蔬菜公司500吨气调库等项目。

  •   自然资源

      水资源2010年,沁县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为1.316亿立方米。并建有圪芦河、漳河源头、源头矿物水来源不断。月岭山两座中型水库和十一座小型水库,总库容量达到6830.4万立方米,且有泉水19处,地下水总动贮量为4500万立方米,调节贮量6000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沁县2沁县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境内有少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气。截至2010年,初步探明的煤层有两层,煤层厚度分别是2.5米和1.80米。煤炭为优质无烟煤,高岭土、红金石和矿泉水是沁县主要的矿产资源,无论贮量还是利用都在全省独一无二,位于册村镇后泉、郭村镇元王的两股泉水,日涌出量达到万吨,属含锶重碳酸钙镁型优质天然矿泉水。

      生物资源截至2010年,沁县有宜林面积15万亩,主要树种28类100馀种。此外,县境内繁衍生息着200多种野生动物。禽类和500多种野生植物。郭村镇、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养殖居长治市第三。

  •   著名人物

      吴琠:字伯美,号铜川,山西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1637年3月26日(明崇祯十年三月初一日)。他是康熙皇帝王的股肱之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人物。他在清初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步统一全国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当时人们称他为一代名相、一代贤相,民间则尊称他为“阁老。”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是清官、好官,称赞他“政绩卓越,相业辉煌。”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一着民谣“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民谣将他与鸡蛋、瓜子并列未免近乎玩笑,但滑稽中表溢出沁州人杰地灵,尢其以有吴阁老这样的人物为荣。

      他的父亲道默是当时沁洲一带的著名教师。吴琠从小在良好的学习环境里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10岁能写诗,15岁应童子试,23岁(顺治十六年)考中进士(他是三甲第126名,赐同士出身)。

      1667年(康熙六年),他被任命为河南汝宁府确山县知县,在此任上干了8年。1674年1697年,他被授为刑部尚书。1698年,他被提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成了统治集团中的决策人物,皇帝的得力助手。人在相位将近7年,直到去世为止。

      1705年6月3日,病逝。康熙皇帝闻讯后,特派内臣祭奠,谥号文端,并为他御制墓碑文,以纪念这位心腹老臣。

  •   行政区划

      全县辖6镇7乡 306个行政村,总人口17.96万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有沁县辖6个镇、7个乡:定昌镇、郭村镇、故县镇、新店镇、漳源镇、册村镇、段柳乡、松村乡、次村乡、牛寺乡、南里乡、南泉乡、杨安乡。2011年最新规划建设湖滨花苑小区、清华苑小区、永盛苑小区、半岛小区、小河小区、世纪佳苑小区等。共建设12个小区,其中高层小区7个。楼高26层,至今全部售出。

学科中心